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是2014 年成立的。 一开始是从设计乡野环境中的小建筑起家的, 比如处女作“牛首捌厕”以及 2015 年设计的“码头书屋”,这些项目都获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可,也让我们意识到,那个仅凭方案效果图忽悠、 饥不择食的时代已经翻页了, 市场对项目的创意和落地完成度有了同等的要求。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精准建造在行业内的缺失严重,于是工作室开始探索工业化装配式建造与场所之间的关系, 这便有了后来的“廊桥驿站”“猿人洞游客服务点”“矿坑营地配套服务设施” 等一些关注技术表达与空间呈现的实践。 现在回想起来, 这背后反映出的就是市场对建筑空间及环境的品质有了更高要求这样一种实质, 也迫使建筑行业在经历“增量”转为“存量”后的产业升级。
正当大家惶恐于设计市场何去何从时,国家倡导的“乡村振兴”开始了。很多人以为相对城市, 乡村的限制条件更少, 更有利于表达出建筑师的想法。诚然,如果只是简单地将乡村当作一张白纸, 当然可以在上面自由的创作。但当你真的“下乡”之后,就会了解到三农问题、小城镇建设问题、乡村产业振兴问题、 乡村空心化的问题……这不是在乡村盖一两栋惊艳的房子就能够解决的。 但建筑师也并非全无作为, 这取决于我们介入乡村的目的和态度。我们注意到,此轮的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 吸引城市中的大量农村人口平稳地过渡到自己的镇、村家园,从建设的角度,为他们补充应有的公共服务设施, 同时让具备条件的乡村, 也能利用这些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外来游客的需求。于是从 2016 年开始, 我们在城市近郊的乡村一干就是6 年,涉及的类型也多种多样,既有服务于外来访客的展览、文旅、旅社等公共建筑、也有服务于村民的活动中心、祠堂、大食堂等配套设施、更有平时乡村建造难以触及的村民自宅改造。 这些在空间、 技术和模式上的探索也让我们有幸见证了实实在在的乡村变化。得益于之前的一些技术思考,我们专注于探索如何在乡村环境中运用工业化的装配式技术、 但又和乡土和谐共生的乡村公共空间建造技术, 避免乡村成为产业升级大环境中的 “技术洼地”,这对于我和我们团队都是职业经历中难得的收获。
当下的中国建筑市场主要集中在城乡两大板块,乡村在振兴,城市也在更新。在“增量”转“存量”的背景下,虽然新的建设量在急剧萎缩, 但环顾四周我们生活的城市环境, 离宜居的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 在被遗忘的老城区,在急速膨胀后的城市新区;在城市的边缘,在市井的死角;还有大量沉睡的场所未被唤醒、 消极的空间需要被激活、封闭的脉络亟待被打通。这些都指向一点———城市发展也进入了深耕的下半场。
当公共利益作为重要的一方又站到了前台, 博弈需要重新回到平衡点, 具体表现出来就是对城市空间的争夺,混乱的肌理仿佛是城市的一块块“皮藓”。城市更新更多的像是在做织补和调和, 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空间的共享,设计需要用智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非制造问题。这在我们团队的“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利用设计”“城市公交场站复合化利用设计”“城市服务设施地块环境整治更新”等一系列设计实践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传统的高校设计院,教育建筑一直是主要的市场板块。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 市场环境对教育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人们对教育建筑的认知也在发生着变化,学校的主要使用者———学生也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需求,于是一些新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这些都导致了教育空间的形式发生了改变。 这些空间与城市是怎样的关系?能否与城市实现资源共享?这些都是我们探索的方向。 我们将其中一些代表性的思考运用到我们的项目设计实践上,比如在新兴的城市聚集区,如何创造出可容纳大量班轨、并能呈现更加灵活、开放的教学模式的高效空间, 同时还不能以牺牲学生应该享受到的日照、绿化、运动这样的户外空间权利;在位于城市旧区的校园中,利用剩余的用地来创造出集约高效的空间,来解决学校发展需求与现存功能空间严重不匹配的问题;当职业教育来到转型的路口,国家提倡的工业 4.0需要怎样的职业技术人才,从“挖掘机”到“无人机”需要怎样的教学模式转变, 是学校为企业输送技术人才还是企业委托学校培养技术人才, 这些都呼唤新的职业教育空间出现;在大学城这样的教育设施集中区域,如何将一些公共教学配套用房设计成可供不同学校的学生来共享, 避免资源的重复配置, 从而打破学校之间、学科之间的空间壁垒,这才是大学城的优势所在。在已经投入使用的新校区和正在转型中的老校区中,如何通过一些校园微更新来重新粘合人的使用行为与空间之间的联系。 林林总总,我觉得单单是一个校园,就有太多的地方可以去深挖、去优化。
这样的探索体现在市场层面, 其实就是在不断尝试把握市场的动向。在市场需求快速更迭的时代,如何利用专业性帮助甲方少走弯路、高质量地、甚至是超值地实现目标,这正是建筑师应该提供的优质服务,而建筑师的尊严也只能在这样的语境下才能得以公平的体现,我们必须要尊重自己的职业才能获得市场的尊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住自己的特色。
人物介绍: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主任、主持建筑师,正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紫金文化创意优秀青年,长三角建筑学会联盟青年建筑师奖, 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学会青年建筑师分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是寻求建筑技术与建筑功能、空间之间的平衡,由此而触发艺术感。 建筑设计实践方向涵盖了城市公共建筑设计、 风景区建筑设计、乡野、乡村及古镇建筑、改造设计,拥有多种建筑项目的设计与管理经验。 偏重于研究精细化设计下, 工业化建造与自然本土元素相结合的建筑类型。 主持及参与完成各类型项目数十项,获多项国际、国内设计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