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0-04-2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理想生活赵旭光

    摘要:但愿生活如飞射的利剑,在高升中畅享阳光的平静。但愿生活如奔涌的喷泉,在绽放中愉悦欣赏的眼光。喜欢调皮孩童的奇思怪想,喜欢

  • 风生白下抵掌论文

    摘要:  4月8日下午,应我校人文学院邀请,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欣然来访,受到胡凌云书记的亲切会见。人文学院院长、长

  • 至美的昆丑

    摘要:  3月29日晚,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李鸿良莅临我校九龙湖校区人文报告厅,以“创造美的昆丑———李鸿良的昆丑

  • 东南风

    摘要:  第333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至美的昆丑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李鸿良展示昆剧丑角的魅力

   期次:第1118期   



  3月29日晚,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李鸿良莅临我校九龙湖校区人文报告厅,以“创造美的昆丑———李鸿良的昆丑情缘”为题做了一场精彩演讲,赢得现场师生观众强烈反响。此次演讲由东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办,并作为“中国传统艺术鉴赏”的系列演讲。在演讲过程中,李鸿良老师除了通过介绍和表演展现昆曲尤其是丑角的艺术魅力之外,还分享了他唱戏、演戏的艰辛历程,对昆曲的理解以及从昆曲中体悟到的生活之道,令人在感慨他在昆曲丑角表演的精彩绝伦之余,又平添一份对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心境和情怀的钦佩。
  开场:李鸿良与东大的昆曲“良”缘
李鸿良老师的演讲情真意切,在开场白中,他就表露出自己作为一个昆曲演员对于东南大学厚重的人文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文脉的气场的向往之情,并由内而外地感慨:东大很棒,东大的学子更棒!谈及自己与东大因昆曲结下的缘,欣喜之情不觉溢于言表。
  李鸿良老师对于东大的这种真挚情意是与东大的昆曲“良”缘分不开的,从2005年5月我校举办首届“中国文化节”暨“昆曲传播月”的主题活动,江苏省昆剧院精华版《牡丹亭》登上我校文化舞台开始,已五载有余,《1699·桃花扇》、《梁山伯与祝英台》(首演)、《汤显祖与临川四梦》等大型昆曲先后惊艳绽放,此外我校还曾主办过由诸多名家参与的昆曲艺术高峰论坛,甚至我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心还将《中国昆曲艺术鉴赏》列入精品人文选修课程,让昆曲走进了东南大学的课堂,使我校学子对于昆曲的理解得以升华,课堂之上的昆曲折子戏演出也是精彩纷呈,别具韵味,而2010年新年昆曲晚会更是将这一古老艺术在百年东大尽展新颜。正是在这些东大的昆曲演出中,李鸿良老师都是作为主要的昆丑演员将自己塑造的人物和表演魅力留给了东大的文化舞台,不管是《1699·桃花扇》中的阮大铖、《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马文才,抑或是《风筝误·惊丑》中的詹爱娟、《水浒记·活捉》中的张文远都使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不对其精湛的演出拍案叫绝,而东大学子对于昆曲的喜爱和理解也使得李鸿良老师不由感慨传统昆曲的文化性和文学性在东大以及东大的学生身上得到了印证。
  这种情真意切的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李老师与在场学子的距离,既亲切又引人入胜。
  主题:昆曲“四功五法”与丑角之美
李鸿良老师演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四功”———唱、念、做、表,“五法”———手、眼、身、步、法的基本知识以及小段的昆曲表演,来展示昆曲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行当中丑行的魅力。
  在进入主题之前,李老师特地播放了首届梅花奖得主张继青先生演唱的昆曲《牡丹亭·惊梦》山坡羊经典一段,以用最美的昆曲元素,反衬昆丑。
  在李老师的言语之间,体现出丑角在昆曲行当中的重要地位,昆丑可以在舞台上下百无禁忌,而且在戏中能起到承上启下、调节气氛的润滑功能。昆剧重丑角,这一行当的表演需要独特的表演和“绝活”,李老师在对“四功五法”的讲解中逐渐向我们展示了丑角的种种独特魅力。
  “四功”是昆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包括唱、念、做、表。其中,唱是舞台语言,与生活语言不同,它是一个演员最重要的基本功,李老师讲到唱主要靠锻炼声音,包括增加肺活量和控制声带肌肉,对于唱腔的把握要能够实现一种委婉与高亢之间的协调,之后李老师通过演唱《长生殿·哭像》一段小生的演唱与《水浒记·借茶》中丑角张文远的唱来比照两种唱法的不同。念,也能够考量演员的基本功,特别是对于真假声的控制和速度的快慢来体现,李老师同样通过小生的念与《十五贯》中丑角的念做对比。做,是一种整合的粘合体,在舞台之上无所不在,春夏秋冬时光流转都在咫尺之间,一转身已是千百年,不管是表演上楼,还是感知水的温度,李老师都用惟妙惟肖的逼真表演将一幕幕细微场景拓展出空灵无间和无限真情。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可以反映表演的整体,有时会是一种虚拟的,比如穿针引线,这需要演员从头到脚对于自身的自由控制。
  “五法”是昆曲表演的技术方法,包括手、眼、身、步、法,李老师在具体讲到每一个技法的时候都用十分形象的表演展现出来,比如通过女人柔和的手、男人刚劲的手以及兰花指来展现手法;作为心灵窗户的眼睛在舞台之上要有光,通过锻炼远近让眼睛收发自如;通过身形变化来塑造年富力强和老态龙钟的形象,有文化与没有文化的人的形象;法是所有技法系于一体的总和,舞台表现的整体,当然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理解,李老师就以他的师傅范继信先生可以脱离外在形式的表演为例,说明昆曲表演何为炉火纯青的境界。
  在讲解完“四功五法”之后,李老师又通过几个段子的表演进一步展示了其作为昆丑的独特魅力,《十五贯》中的娄阿鼠,《孽海记·双下山》中的本无小和尚,以及有文化、有身份但心地丑恶的古稀老人,最后还进行了彩旦的即兴表演,借餐巾纸为手帕,以东大学子为对象,即兴体现出丑角的各种姿态,让人捧腹大笑,不过遗憾的是李老师“一口开双花”的绝技并未展示,但是他承诺以后会在东大的舞台上演出。
  分享:心路历程与深刻启迪
李鸿良老师在精彩演讲的同时,也与观众分享着他个人昆曲的心路历程、对于昆曲艺术的理解,并用富有哲理的近乎诗化的语言表现出其对于文化、对于人生的体悟,从而体现出李鸿良老师在舞台之外的率真之处和人格魅力,这也是我们在知识之外更应该学习的本真精神。
  李鸿良老师的精彩表演是与其33年如一日的刻苦练功以及对昆曲艺术的挚爱分不开的,33年前,当作为11岁的男孩怀揣着美好的青春梦想从昆山到了南京之后,他就开始踏上昆曲之路,吃苦甚至受伤都是家常便饭,终于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成长为一代昆曲表演艺术家,成就卓越,其中花7年时间咬破17双靴子练就的“一口开双花”丑行绝技令人肃然起敬。与此同时,正如李鸿良老师所言,昆曲的表演艺术也滋养了他,让他懂得了人生,懂得文化、艺术的重要,自己正是带着对昆曲艺术的崇敬之情、热爱之情从事昆曲表演,并在33年之后才懂得昆曲、昆曲的表演以及昆曲的美与丑的关系。
  昆曲这一浸润六百年余年的古老艺术能够成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得以代代传承,仰赖于至美纯真的音乐以及深刻的文化性,当然也包括昆丑的文化品位,是一种大雅的艺术,不过李鸿良老师赞赏、挚爱昆曲的同时,也敢于批评当下文化现象中的丑态演出是缺乏文化性品位的,在文化引领上也是粗浅的。
  此外,李鸿良老师在讲到对昆曲的体悟中也在无形中体现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并且这种态度也深深地引人深思。在谈及昆曲的“精神领袖”星宿———老狼神与唐明皇李隆基的时候,李老师极为感慨地指出人应该有思想中的价值衡量体系与内心的敬畏感。通过有空间和余地去塑造不同的人物是昆曲表演吸引李老师的魅力之一,而他又用很明确的态度表示生活需要的是本真,不能塑造。李老师讲他在昆曲精湛、细腻的表演中流连忘返,同时也在感受、体悟生活,他用一番别有哲理的语言送给东大学子共勉,他说,读书是为了生活,生活是为了美,美是为了包容,包容是平和,平和之中可见真章,能够看到真正的自己在社会中真正的地位:你是一块砖,不觉得这块砖是低人一等,你是一颗螺丝钉,你也知道螺丝钉的重要;人拥有人文情怀与没有是不一样的,不管是做事、学习还是生活都会感觉到快乐;五年前自己更多的是抱怨、叹息和反问,五年以后自己逐渐解答了前面的问题,那些问题是和自己的不足紧密相关的,付出才会有收获,从而找到生活的自信和定位,然后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
  李鸿良老师近两个半小时的精彩演讲赢得现场师生观众的热烈反响,笑声、掌声不绝于耳,整个人文报告厅俨然成为昆曲艺术的舞台,充满了着和谐的气氛。不管是妙语连珠的专业演说,令人忍俊不禁、信手拈来的昆丑表演,还是不时游走于话题之外,谈及自己的昆曲之路,且敢于针砭时弊,都演绎出昆丑至美的文化品位,让人钦佩不已并深受启迪。也正如李老师一开始所说的,每次到东大演出昆曲,他都能在东大学子的目光中、掌声中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此次演讲亦是如此,这其中体现出的正是文化以及艺术之美的相通之处。(许启彬)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