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1-03-3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我眼中的台湾

    摘要:  四个月赴宝岛台湾的交换生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是那令人垂涎三尺之美食在唇齿间的迷恋?是那纯净透明之美景在心灵中的泼墨?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眼中的台湾

———在台湾四个月交换生生活有感仲筱竹08级经济管理学院

   期次:第1146期   




  四个月赴宝岛台湾的交换生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是那令人垂涎三尺之美食在唇齿间的迷恋?是那纯净透明之美景在心灵中的泼墨?或者是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政治谜团的喧闹?不是,都不是,四个月的生活带给我的是一种思考,关于我们的教育,关于我们的文化,关于两岸的对比亲疏。
            一、多样的大学生活
  在新竹清华大学四个月的校园生活,如果只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充实并惬意着。远离繁杂的社团活动,远离沉闷的三点一线生活,来到一个全新的校园环境,更多的是对新环境的好奇与尝试。
  文化的多元性:不只台湾本地学生,也有很多如大陆交换生,港澳侨生,韩日新加坡及西方国家前来就学的学生。精确的比例我不得而知,仅拿我自己经历的一个例子来说。在英文授课的产业经济学课上,包括我形成的五个成员的小组里,一个瑞典交换生,一个巧克力哥以及两个台湾学生。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可以让你遇到很奇特的事,比如跟瑞典帅哥聊上礼拜台湾垦丁之行,聊作为瑞典国宝的沃尔沃被中国民营企业收购之争,还有电脑死机后“巧克力哥”的援助之手等等。
  社团的多元性:社团的选择更纯粹化,社会经验更丰富,更多关注兴趣,更多关注社会服务,更少关注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有我们学校也有的网球社、书画社、彩妆社,也有比较有特色的马术社、射击社、课辅社(类似于我们的支教社),更有中医社、基层文化服务社、自然保育社(保护自然的社团)等等千奇百怪的社团。除了由学生自治的系学会之外,各种专业性的社团、交友俱乐部经常举办各种Party,周末旅行和趣味运动等等,这些活动对学生组织能力和规划安排能力是极大的锻炼!整个社团联展转下来,只找到一个与职业发展有点关系的领袖社,但这个社团重点也是在于两岸高端青年的交流活动。当职业发展类社团在大陆的大学校园里如火如荼、争奇斗艳时,这里,台湾的这所学校却连一个类似的社团组织都没有,这个奇特的现象着实有趣,对此我专门与同来交换的复旦大学的一个女生交流,我们俩猜想,可能清华大学作为岛内排名第二的高校就业实在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今天的台湾是个标准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年轻人在一个相对富裕和发达的社会中长大,远离了上一辈人的贫苦和动荡,尽情地享受着现代文明的繁荣与进步。所以,造就了这所学校的学生可以在大学校园里尽情追逐自己的兴趣尽情挥洒着为社会为弱势群体奉献爱心的青春激情。
  “打工仔”随处可见:而台湾学生与社会接触要比我们多得多,几乎我认识的台湾朋友中绝大多数都正在或曾经做过家教或打工,以赚取生活费及社会经验。台湾学生的打工经历似乎已成为他们大学经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点也实在让我们很惊叹,我猜想,主要原因是台湾这个年代的大学生都有兄弟姐妹,而且有的不只一个,家里不小的负担使得二十岁左右的学生早早自立,靠打零工来赚取生活费,有的甚至学费也自己赚。
            二、迥异的高等教育
  英语在校园生活的渗透:虽然并非每一门课都是英文授课,但是基本每门课都用原文书且考试题目也以英文的方式呈现。毋庸置疑,台湾学生对英文的阅读能力要优于大陆学生。同时台湾的教授多有美国留学背景,对英语的应用及渗透也在课堂上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课堂形式的开放性。我一直很有感触地是这里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感觉几乎没有隔阂感,老师也完全没有架子,即使是大教授也可以毫无顾忌地跟学生说说笑笑,而学生也时而调皮地跟老师做做互动。这里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当老师在课上与学生闲聊或开玩笑的时候,气氛常常很热烈;但当问严肃问题或请同学回答问题时往往鸦雀无声。看来两岸华人内敛含蓄的气质从本质上是相同的。
  高等教育下年轻人的普遍思潮:迥异的高等教育带来的就是迥异的文化观、价值观。台湾的新一代从小在一个相对安定和富裕的小岛上长大,更加自我了,更加关注个人权利了,但这种改变的同时也意味着生命的体验更单一,局限在这个安逸的小岛上,感受不到现代社会风起云涌的激烈竞争,感受不到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急速震荡,没有我们童年刻骨铭心的体验,没有我们在中国新时代的视野与抱负。于是,在公共领域的关怀比不上他们的父辈,在理想主义的路途渐行渐远,或许,这注定着这一代的台湾青年是没有办法再创造出史诗般的事业了。一个极为明显的现象就是,今天的台湾社会最优秀的人才不愿去涉足公共领域和政坛了,因为“政治”这个词在台湾是负面,是混沌的,是丑闻与勾心斗角的代名词,蓝绿之间的作秀,政客之间的攻击,在他们看来还不如看看娱乐节目综艺作秀来得真实。这种极端的现象或许可以一瞥台湾将要行走的未来之路,在若干年后,无论台湾的政治是怎样的格局,一流的人才们会悲哀地发现他们正被二三流的人所统治。
  反观我们,越来越多的学生挤破脑袋要国考要成为高福利高稳定的公务员。据南方周末2月24日的报道《年轻人,到“体制内”去》:“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逾140万,继2009年以来连续三次超过百万,竞争最激烈的前6个职位考录比例超过3000∶1。”“倾向大型国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比例逐年攀升,而倾向外企和私企的比例则呈下降趋势。”“居民幸福感调查显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稳定、高福利、有保障、安全感,这些眼下倍显金贵的收益,正在指引一代中国年轻人向体制内大量回流。”
  是不是可以说我们的社会正在一步步迈向“黄金时代”,我不知道。按照常理来说,最优秀的年轻人都争相向政界进军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与希望,但现实是,我们社会的年轻人对公务员趋之若鹜是为名为利为生活,当然,这也是人之本性。按照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每个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整个社会都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但愿,这不是我们的一个并不真实的期许。
            三、台湾的多文化性及复杂的身份认同感
  台湾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中、美、日以及本土的原住民文化,四种不同的文化在这的小岛上进行着奇妙的化学反应。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深深植根在这片孤岛上,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中庸之道礼义廉耻,秦皇汉武成吉思汗文武早已烙在台湾人性格与文化的最深处,影响着一代代台湾人对文化的理解对对岸的亲疏;日本在殖民台湾长达五十年的过程中给台湾带来了工业化与教育化,致使直到现在台湾人的亲日情绪不减反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低矮的传统日式建筑,并不宽敞的街道以及各种日本时尚格子铺寿司店,走在其中真有种置身日本的幻觉,大学校园里选修最多的第二外语是日语,图书馆里专门有整柜整柜的日语原文书籍,而富有日本严谨细致苛求完美等精神的台商正在大陆意气风发地赚回源源不断的名与利。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也极为深刻地影响着台湾人,这种影响表现在平时的饮食习惯,文化观以及价值观。一个三明治,一杯咖啡是台湾学生最平常最典型的一顿早餐。台湾人对西方文化的推崇与我们极为类似,但更有过之而无不及,iphone、ipad在学生中的疯狂追捧,阿迪、耐克在校园中的随处可见。加上很多老师都是留美博士,台湾学生普遍受到的教育都是偏西化,更多互动更多自主。他们更关心的是现代的科技、消费和文化理念,还有所谓人的价值、权利和尊严,在这种意义上讲,与其说他们是台湾人,不如说他们是西方人了。曾获台湾电影金马奖若干奖项的由戴立忍导演的《不能没有你》就是通过描述台湾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来反映台湾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对身为人本身的尊严的尊重。
  而本土原柱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山族,是台湾群体中少但特色鲜明的一个群体,他们的祖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与文化,他们见证了台湾的起起落落。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需要去适应外来客人的生活,他们被责怪不会讲国语,他们的语言与文化正在渐渐消亡。原住民是天生的歌者,每一个人似乎都有着美妙绝伦的嗓音与完美的音乐感,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吟唱着他们热爱的那片山水。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其实台湾人普遍在其内心深处有着复杂的身份认同感,“小时候在台湾被叫外省人,不会说台语会被排挤。在新加坡念书时被叫台湾仔,在美国我是Chinese,在大陆变成台胞。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知道我究竟属于哪里。我纳闷的是为甚么我不能同时热爱两地。我真的没有政治立场,有政治立场就不会敢写出这些东西。我写的不是政治,我写的,是我的乡愁……”这是朱孝天在其微博上的一句话,十分典型地反映出他们复杂而矛盾的身份冲突。这是这整整一代台湾人所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离台最后一个月的时间内,由包括我的六名大陆交换生一起做了一项关于台湾清华大学学生对两岸问题的看法的调查,其中一道较为敏感的题目是关于“中国人”的定义,590份问卷中33%人只认为它代表大陆人(除港澳台),17%人认为指大陆人加上港澳人,32%的人认为它包括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人,还有剩下的18%人认为它代表所有华人。这些数字背后透露着两岸相牵的过去,模糊的今生以及多元的融合和隐藏的迷茫。
            四、对大陆的两极化印象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台湾学生对大陆往往存在着两极分化的印象或看法。一种印象是大陆经济贫穷落后,生活品质恶劣,人服务态度差,精于算计不择手段,这个印象多源于大陆六七十年代最混乱经济最不济的时期以及台湾若干泛绿媒体对大陆有选择性的报道,大陆新闻往往在这些媒体中只出现类似假奶粉、黑心棉、灌水猪肉,亚运第一天广州的极度混乱等等。这种印象下的心态是基于对台湾政治地位的坚持,从而对大陆产生的敌对情绪,较常出现于绿营区。
  而相对于这种印象下的另一个极端就是认为大陆现在经济发展迅猛,机遇无穷好,在金融危机过后的今天更是站在全球经济的拐点傲视群雄。后一种印象一方面源于台湾主流媒体的炒作,另一方面源于任课老师对大陆经济急速增长的强力渲染。几乎上每一门课,老师都会提及现在大陆经济发展的好机遇,鼓励大家前往大陆去寻找机会。或许正是这种导向,使得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进军大陆,一批一批的台商在大陆春风得意,反过来也更加给人“大陆遍地是黄金”的错觉,这种观点常见于蓝营区。我想这两种观点本质上还是源于台湾与大陆关系的敏感性与特殊性,同时也反映了现今两岸签订经济合作协议如ECFA下的不同心态。一方面在被亚洲各国孤立的情况下终于抓住了一根经济合作的救命稻草,但同时又极度恐慌自己的“主权”被侵犯,害怕因经济合作而矮化政治地位,害怕整个台湾经济被大陆绑架。问卷中仅14%的学生完全支持陆生来台读书政策,对于开放陆生在台工作的调查更是只有9%的完全支持率。所以我认为对大陆或爱或恨、敬且畏之的心态存在于台湾的每一个公共关怀者心中。这种心态贯穿于台湾人所有的言行活动中。
            五、我们该反思什么?
  不得不承认,台湾人普遍素质较高,生活惬意有尊严。在台湾常常可以看到的现象是,在公交车站,在地铁捷运站,一个个乘客井然有序排队上车,没有推嚷没有插队没有一拥而上,紧凑而有序着。从公交车上下车时,一个一个乘客依次对司机师傅报以感谢,而司机师傅都尽力回复每一个人“不会”。在行人红绿灯前,没有指挥和维持秩序的大爷大妈,一个个行人严守红灯停绿灯行。在并不宽敞的马路上,一辆辆汽车和机车呼啸而过但听不到一声尖锐刺耳的鸣笛声,即使有行人在红灯时误过马路,汽车也会极为礼貌地停下来等你走过。台湾马路上的垃圾桶很少,有时手上的垃圾要拿很远才能走到一处扔垃圾的地方,只要有垃圾桶的地方必定会有垃圾分类的详细装置,铁铝类、塑胶类、纸类、玻璃类。因为全民健保制度的存在,每个人都有病可看,有药可医,享受人在这世界上最最基本的权利。自从1987年7月15日台湾开始解除戒严进入了一个民主的社会体制后,台湾的普通民众可以无忌讳无恐惧地尽情谈论民主谈论社会。
  这种素质下的人民与生活,在两岸对比下更显差距。没错,长久以来,历史的纠缠,政治的恩怨及媒体选择性的报道,台湾人多少会略带优越地斜视对岸之人,在台期间就有同学时常问我中国大陆这么多“假奶粉”“灌水猪肉”,你们敢吃吗?还有台湾同学跟我说他大陆期间(去的是北京),从来不敢吃北京小餐馆的饭菜,不然就在他们台湾人开的永和豆浆里吃,不然就天天麦当劳。不能不说台湾确实有这么一批人对大陆的偏见之深,但除去台湾媒体选择性渲染外,更多的是他们自身的体验,如坐计程车被宰,在饭店服务人员恶劣的态度,到处是横穿马路翻越护栏的人,随口吐痰乱扔垃圾的更是随处可见。
  面对这些略带戏谑的嘲讽,我无法平静,只得反思,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不能怪别人的偏见,不能怪别人的优越心理作祟,更多的应该反思我们自己,我们的确做得很不够好,我们国民素质提高的确还需假以时日。没错,仅从这一点来否认我们的国民素质未免太严肃未免太小题大做,而写这篇小感想的目的也是基于文化与历史的共通性上,希冀我们可以多一点反思,多一些学习,哪怕仅仅是一小点。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