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2-08-3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2012级新生的一二三四

    摘要:  一个状元神枪手——王佩珩  王佩珩:文武双全  19岁的东北姑娘王佩珩还没来到东南大学,就成为南京的小名人。因为她是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们,都是“90后”;他们,都是今年高考的优胜者;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8月25日,2012级本科生一起走进东南大学,成为东大校园里最明艳的“花花草草”。现在,让我们“采撷”一二……

2012级新生的一二三四

唐瑭

   期次:第1197期   









  一个状元神枪手——王佩珩
  王佩珩:文武双全
  19岁的东北姑娘王佩珩还没来到东南大学,就成为南京的小名人。因为她是我校今年在吉林省录取的最高分,同时又是个神枪手。
  8月25日上午,众多记者“蜂拥”九龙湖,报道我校新生入学,他们中的所有人都急切地打听王佩珩的“下落”。直到下午3点多,《东南大学报》记者才在梅园见到了这位姗姗来迟的高分神枪手。
  出现在记者面前的王佩珩就是一个娴静的邻家女孩,在她身上丝毫看不出神枪手的霸气。王佩珩出生于1993年5月,小时候,王佩珩每次去公园,都喜欢玩激光射击游戏(俗称打气球),每次玩激光射击,都能百发百中,父母就这样发现了她的射击天赋。但是害怕影响文化课学习,父母一直没送她参加专业的射击训练。
  王佩珩13岁的时候,看到她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考虑到适当的训练不会影响她的学习成绩,父母下定决心送她去长春市军事体育学校学习十米气步枪。王佩珩每周只有周六、周日上午练习射击,跟其他专业运动员相比,她的训练时间“少得可怜”。
  尽管如此,她还是很快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08年,15岁的王佩珩参加东北地区青少年射击比赛,以391环(满环400环)获得第4名,并以超过标准三环的成绩成为国家一级射击运动员(这个项目一级运动员要达到388环)。
  王佩珩学习刻苦,在吉林省实验中学,她在全年级800多名学生中稳居前10名。她曾经获得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和物理联赛的二等奖,在今年的高考中,她获得了627分的高分,以高出一本线112分的成绩被我校电气工程学院录取。
  王佩珩多才多艺,她学过国画,并在两年的时间里考过国画8级。她还喜欢唱歌,尤其喜欢流行歌曲。由于她突出的绘画成绩,高中的时候,她被选为宣传委员。其实,王佩珩一直都是班里的学生干部,小学是学习委员,初中是学生会生活部长。
  来南京之前,军事体育学校的曹老师曾经对王佩珩说:“东南大学是一所像宫殿一样美的学校。”来到东大,王佩珩发现果然如曹老师所言。同时,在她眼里,作为传统的以工科为特色的名校,东南大学真的很吸引人。
  两对双胞胎——邵建东、邵建南&何骏杰、何骏贤
  邵家两兄弟:“东”“南”兄弟上东南
  据我校扬州招生组的老师们介绍,在今年的新生中,跟东南大学最有缘的要数来自扬州的孪生兄弟邵建东和邵建南了。他们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分别是“东”和“南”,加起来就是“东南”。今年高考,邵建东以392分被我校建筑学院录取,邵建南则以387分的成绩进入我校吴健雄学院。
  邵家兄弟出生于1994年8月8日,他们来自扬州邗江区,他们的父亲邵正军是邗江区杨寿学校的副校长。兄弟俩一直是同班同学,这次上大学前,邵正军希望他们俩能在不同的城市上不同的大学,让兄弟俩更加独立并且建立各自不同的朋友圈。但是,兄弟俩早就不约而同地“相中”了东南大学!
  邵建东和邵建南毕业于江苏省扬州中学,从小学开始,他们的成绩就很好,并且不相上下。在扬州中学,兄弟俩也一直都名列前茅。他们各门功课的成绩都比较平均,邵郑军说:“如果高考考9门,他们俩可能会名次更靠前,因为他们所有功课成绩都差不多,都很好!”
  和绝大多数教师不一样,邵郑军很少给孩子“开小灶”,也不送他们上辅导班。孩子如果问他问题,他不会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兄弟俩喜欢阅读,受语文老师张志强的影响,兄弟俩看了很多书,对于《道德经》《史记》等经典,他们早已烂熟于胸。
  兄弟俩长得挺像,性格也差不多,但是哥哥比较沉稳,弟弟更有激情。
  何家两兄弟:澳门哥俩来大陆
  25日,来自澳门濠江中学的孪生兄弟何骏杰、何骏贤赚足了眼球,他们被一大群记者簇拥着,成为当天九龙湖校区最闪亮的明星。两兄弟修养很好,始终微笑着。
  如果说邵家兄弟“长得很像”,那么何骏杰和何骏贤就是“一模一样”了,他们所有的衣服款式都是一样的。报到当天,哥哥穿着白色T恤、戴着黑色镜架的眼镜、背着黑色斜挎包;弟弟的T恤是绿色的,眼镜架是白色的,斜挎包则是蓝色的。
  他们祖籍广东省,父亲是做技术工作的公务员,母亲就职于娱乐行业。这次父母本想送他们来报到,被兄弟俩拒绝了,原因是他们想独立一点。临行前,母亲给兄弟俩一人送了一个玉佩,希望他们一路平安。
  小哥俩高中阶段同校但不同班,他们从小学习优秀,学习成绩差不多。在强手如云的濠江中学,他们都稳居班级前五、六名。兄弟俩从物理老师李朗然口中得知东南大学工科特棒、学风特好,就多方打听东南大学。
  随着对东南大学了解的深入,他们越来越觉得这里是学习的好地方,就坚定地选择了东大。何骏杰、何骏贤最擅长的学科都是数学,但是他们感兴趣的专业可就差远了,哥哥选择了土木学院,弟弟则钟情于自动化专业。
  兄弟俩爱好广泛,业余时间喜欢打羽毛球,也喜欢逛街,还喜欢旅游。他们一家四口经常利用假日到大陆旅游。入学第一天,兄弟俩很兴奋,他们最高兴的是一下子认识这么多内地同学。他们也稍微有点忐忑,“内地同学学习很厉害的,我们要努力才行!”何骏杰说。
  三个校友家庭:李骏逸家庭、王瑶家庭、王缪超家庭
  李骏逸:工科校友夫妇培养出文科男生
  25日,土木学院1984级校友李晨钟、嵇蔚冰夫妇带着儿子李骏逸来到九龙湖报到。李晨钟和嵇蔚冰是同届同系的同学,他们都是我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后的第一批本科毕业生。在母校110周年校庆之后,他们的儿子也成为东大公共卫生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新生。
  李晨钟夫妇都是典型的工科人,他们的儿子如今却成为东大的文科学子。李骏逸从小就喜欢阅读,上小学之前就把《中国少儿百科全书》读完了,上了中学以后,他的阅读面更广了,很多报纸和杂志他都喜欢看,除此之外,小伙子还“费劲心机”弄到了美国的大学历史教材,看得“不亦乐乎”!
  从1984到2012,从土木工程到劳动与社会保障,从父母到儿子,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我校专业的增多,以及学校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步伐的加快。
  王瑶:父女俩是校友也是系友
  出生于1994年8月的王瑶来自北京161中学,她的父亲王国刚也是我校1984级校友。王国刚毕业于动力系,现在从事能源与环境方面的工程设计工作。王瑶今年以超过一本线113分的成绩,被我校能源与环境学院录取。王瑶心地善良,喜欢参加公益活动,高中阶段学习任务很重,她还是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她曾经和伙伴们一起参加青少年节能减排活动,用所得收益为西部地区学校捐建了一个音乐教室。
  谈及选择东大的原因,王瑶说,从小就听爸爸说东南大学享有“东南学府第一流的美誉”。上高中以后,又经常听自己的学长学姐说东南大学学风很好,是一所好学校,所以选择东南,很自然,感觉顺理成章。
  王瑶最喜欢数学,因为有系友父亲的指引,她目标很明确——希望从事建筑环境研究。
  王缪超:一家十个东大校友
  天津姑娘王缪超是经济管理学院的新生,在这个小姑娘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惊人”的大秘密——王缪超一家有10个东大校友!
  王缪超的父亲王霖是我校87级土木工程学院校友,她的母亲缪燕珏是1988级机械工程学院校友。王霖的姑姑以及姑姑的大女婿是东大老师,王霖的妹妹、妹夫,以及姑姑的两个女儿和二女婿都是东大毕业生,加上王缪超一家正好10口东大人!
  王缪超毕业于天津市耀华中学,在今年高考中取得了625分的好成绩。虽是文科生,王缪超的数学成绩却出奇的好,今年高考她数学考了135分,还直呼“考得不好”!
  很小的时候,王缪超就跟随父母来过东大,她参观过父母当年上学时的教室和宿舍,对“动力楼”“沙塘园”这些名词了如指掌。如今王缪超已经可以算上是一个“东大通”了,她特别喜欢老校区,“我特喜欢大礼堂的那种味道”,王缪超说。在王缪超的印象里,在东南大学一定要好好学习,因为爸爸曾经不止一次告诫她“东南的老师很严的!”
  早在高一的时候,王缪超就下定决心报考东大,如今终于如愿以偿。王缪超曾经不止一次到大学里看新生报到,发现大一新生报到是一件“特烦”的事情。让王缪超一家吃惊的是,在别的学校那样繁琐的报到过程,在东南大学刷一张卡就“搞定了”,让王缪超直呼:“东南大学太先进了!”
  四个少年生:杜万里、申畅、申怡飞、郑欣悦
  杜万里:最小最天真
  杜万里出生于1997年12月,在我校今年招收的学生里面数他最小,小伙子戴着一副眼镜,稚气未脱的样子。杜万里来自辽宁沈阳,毕业于沈阳市第二十七中学。杜万里5岁上学,由于年龄不够,学(下转八版)
  
  ——————————————转版——————————————
  (上接七版)校一年级不收,父母只好跑去问校方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说:“我们实在没有办法了,一年级新生年龄必须达到6岁,除非你直接上二年级!”
  父母回去一合计,打算让杜万里直接上二年级。就这样,5岁的杜万里成为小学二年级学生。跟前面提到的邵家父母一样,杜万里的父母也没有给孩子吃过任何小灶,杜万里的学习全靠自己。有时候,杜万里嫌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就不想做。每到这个时候,妈妈就帮他“打掩护”,跟他一起编理由“骗”老师。杜万里的妈妈说:“为了减轻孩子的作业负担,能用的少写作业的理由我都用过了。”
  二年级上学期结束,杜万里获得了一个让自己无比沮丧的成绩——倒数第二名。让人意外的是,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杜万里的学习成绩扶摇直上。到5年级上学期结束,他已经在同年级8个班同学中成为第一名。于是,杜万里再次跳级,跳过了5年级下学期和6年级上学期,直接就读6年级下学期。
  半年后,杜万里考进沈阳七中。又过了3年,他考进沈阳二十七中高中部。高二上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杜万里报名参加东南大学少年班的选拔。在今年的高考中,他考了560分,超过一本线43分。
  据杜万里的妈妈介绍,杜万里爱好广泛,尤其喜欢阅读。杜万里特别喜欢看网络小说和漫画,什么《奇门》《漫课》是他的最爱。杜万里喜欢吹笛子,弹电子琴、吹笛子、跳霹雳舞、跳机械舞都是他的爱好。杜万里的外公喜欢骑自行车周游全国,老人家曾经骑自行车到过青岛、南京等地,海南岛也去过。杜万里受外公影响,也非常喜欢骑自行车。高考结束后,小伙子曾经一口气骑行50公里。
  申怡飞:最爱古典名著
  从2004年开始,河北省邯郸一中专门针对天资优秀的学生,创办了少年理科实验班(俗称少年班)。针对他们的智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特点,实验班采取初中两年、高中三年的“五年一贯制”原则。早在2008年,该实验班的首批毕业生马亮就被我校录取。
  今年,邯郸一中少年班又为我校输送了两名学生——申怡飞和申畅。
  申怡飞出生于1997年7月,他5岁在邯郸市和平小学读一年级,11岁参加邯郸一中少年班入学考试。
  在众多的报名者中,申怡飞发挥出色,顺利取得赴邯郸一中参加二试的资格。参加二试的有2000人,其中200人获得三试资格。再经过第三次考试的选拔,录取80人,申怡飞就是这80个神童之一。
  今年刚读高二的申怡飞提前参加高考,考出了598的高分,河北一本线564,超过一本线34分。在几名少年生中,他考分最高。申怡飞各门功课都比较平均,他语文114分,数学119分,英语125分,理科综合240分。申怡飞最拿手的是化学,不管什么样的考试,他总能拿到90%的分。
  申怡飞爱好也很广泛,他学过二胡,只用了4个月,就可以熟练演奏7级曲目。另外,表演快板是他的拿手好戏,他曾经多次在校内活动中表演过快板。申怡飞还喜欢读古典名著,最喜欢的是《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谈起这些名著,申怡飞如数家珍,他说:“《红楼梦》包罗万象,涉及到诗词、饮食、服饰等很多方面,是一本百科全书。《三国演义》情节跌宕起伏,非常扣人心弦,看得过瘾!”申怡飞还喜欢音乐,柔和的轻音乐是他的最爱。
  申畅:最独立坚强
  同样来自邯郸一中的申畅是申怡飞的同班同学,和申怡飞一样,申畅今年也读高二,他在高考中考了579分,超过一本分数线25分。
  申畅的求学经历很是曲折,他的父亲申海印、母亲申玉如都是邯郸市临漳县砖寨营中学的老师,砖寨营远离邯郸市区,是一个偏僻的华北小镇。由于师资严重不足,申玉如一个人带过语文、音乐、美术三门课程。
  申畅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异于一般小孩的智慧。5岁的时候,外婆教他珠算,几天工夫,他就学会加减法,把算盘打得很溜。还是在5岁的时候,有一天他拿着两个一模一样的饮料瓶,发现上面都写着“350”毫升,就跑去问父母:“两个350加起来是700吗?”他的表现让父母大吃一惊,那时候他连两位数的加减法都没学过,竟然就自己琢磨出3位数加法的规律!
  贫乏的条件可能挫败人,也有可能成就人。由于砖寨营没有幼儿园,申畅5岁的时候就被送进小学一年级。还是由于师资匮乏,申畅所在的小学不开设英语课。申海印、申玉如两口子深切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他们想自己请个老师教申畅英语。但是苦于整个砖寨营没有科班出生的英语老师,他们的这一想法一直没有得以实现。
  终于,在申畅四年级的时候,砖寨营迎来了第一位英语老师,申海印夫妻俩就请那位老师单独教申畅英语。申畅聪明伶俐,很快就把小学四年级之前的英语课补了上来,并提前学了五年级以后的课程。
  好景不长,在申畅5年级的时候,那位老师被调走了。于是,父母下狠心把年仅9岁的小申畅送到离家100多里以外的邯郸市区上学。谈起那段日子,申畅的妈妈到现在还“心有余悸”。父母都要留在老家上班,只能每周去看他一次。平时,申海印夫妇请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给申畅做饭,其他事情申畅都要自理。也就是说,年幼的申畅必须一夜之间成熟起来。好在申畅的自理能力很强,很快适应了独自在外的生活。在新的学校,他的成绩一直很好。小升初前夕,申畅也报名参加了邯郸一中少年班入学考试,并顺利进入少年班。
  郑欣悦:最喜欢认识新朋友
  毕业于厦门一中的郑欣悦是本届少年班中唯一的女生。郑欣悦出生于1997年1月,在高二结束的时候提前参加高考,高考成绩是590分,比一本线高44分。谈起自己提前上学的原因,郑欣悦菀尔一笑,调皮地说:“我提前上学的原因是我妈想偷懒!”小姑娘的话明显是玩笑,但是仔细一分析也不无道理。
  郑欣悦的爸爸是警察,妈妈是小学老师,夫妻俩平时工作都很忙。郑欣悦2岁开始上幼儿园,她妈妈一直觉得如果女儿早点上小学就好了。如果那样的话,她就可以带孩子直接上自己所在的小学,比送孩子上幼儿园方便多了。就这样,4岁半的郑欣悦被妈妈带进了自己所在的小学。郑欣悦也是个全面发展的小才女,她琵琶过了十级,字也写得很漂亮。
  2年前,郑欣悦毕业于三明市清流城关中学,当时,厦门一中面向福建全省招收45名优秀学生,和在厦门市内招收的45名优秀生一起编入中美班。厦门一中闻名遐迩,中美班又是厦门一中的优质生源集聚地,其选拔考试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年仅13岁的郑欣悦脱颖而出,在参加考试的学生中名列第10,成为中美班最小的学生。在中美班的两年里,郑欣悦成绩一直稳居前5名,还担任了班级的副班长。谈起现阶段最想做的事情,小姑娘说自己最喜欢认识新朋友,来校几天已经拥有了很多好朋友。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