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年前,在我还是高中生的时候,于图书馆无意间读到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本厚厚的书给当时的我带来了很深的感触。最近随着翻拍电视剧的上映,这部作品又一次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也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和感悟这部作品。
在我未读过路遥的作品之前,就一直对这位农民作家有着亲切熟悉之感。一方面,他的笔名中透露出的诗意吸引着我,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对于遥远的地方和通往远方的路途有着天然的向往,而他的笔名仿佛正透露着我所要求的神秘。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共同居住在同一片黄土之上,拥有着同样的故乡。这种地域上的重叠其实也代表着文化上的相似,恶劣又粗犷的黄土地,方言所构成的话语力量,这些都在构成我们相似的文化底蕴。而在之后,当我推开路遥作品的门并在其中四处张望,满怀忐忑地窥视着这个由文字所构成的世界后,我从中抵达了我们之间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这种情感上的碰撞,在我看来,是比“他乡遇故知”更加深刻的相逢。
真正了解一个作家必须深入到他的作品中去。作品让我们能够直抵作家的内心,并由一个心灵出发,去启发无数心灵的创造。当我走入到路遥所描述的现实中的时候,我重逢了童年所生存过的那片热土,以及那热土上烟尘喧哗的儿女众生。
当我读路遥小说时,其作品带给我的永远是骨子里渗出来的对人生如此炽烈的热爱。即使是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路遥笔下的人物也是有尊严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之上,并没有小人物的渺小与悲哀。这得益于路遥能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去体察社会大背景之下的人们,并真诚地去感受他们的生存与生活状态。在我看来,一部作品要想带给读者强烈的真实感和感染力,作为优秀的作家,就必须要能尊重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并赋予他们自由的生命,让他们可以在文本所描绘的现实中生存和奔跑,不接受任何人对他们命运的安排。路遥无疑做到了这点。在《平凡的世界》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并一路感受着他们的生活和命运。在这众多人物当中,让我感触最深同时也是最能引起我的共鸣的人物,是书中农民的儿子孙少平。从小生活在双水村的孙少平,伴随着他长大的是美丽落后的乡下景象,同时还有世代作为农民的贫穷。他敏感而又羞怯,凭着父兄辛勤的劳动,才勉强得以在原西县县立高中继续读书。他隐约察觉到,生活上的贫穷或许可以忍受,但贫穷带来的对自尊心的伤害才是难以忍受的。在一个农民父亲的眼里,懂事和能操持家里事务是对后辈最大的期待,我们的少平正有着在农民朴素的价值观里最看重的东西:懂事。少平不介意自己家破烂的窑洞,但他想要靠自己的奋斗让世代贫穷的家人过上好日子。在他还是很小年纪的时候,就已经拾获了农人生活的智慧: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家庭的维系和生活水平的进步。而在他上学的过程中,书籍无疑带他走向了开阔。“他突然感觉到,在他们这群山包围的双水村外面,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而更重要的是,他现在朦胧地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在那一瞬间,生活的诗情充满了他十六岁的胸膛”。在一次次书籍带来的冲击与感悟下,少平不仅认识了世界的辽阔,也意识到了生活的广博。于是他离开了双水村出去闯荡,这并不是说他背叛了故乡,而是带着故乡赋予自己的灵魂上路,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故乡陪伴着他走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不管是揽工汉,还是煤炭工人,少平都热情地参与到了生活之中,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体验之中。虽然最终少平失去了自己的爱人田晓霞,因为矿难而毁了容,并回到煤矿继续做起了煤炭工人,但就像卡夫卡所说的,“人只有经历自己的渺小,才能到达高尚”。高贵的生命不卑微,少平认真地对待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没有辜负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在这平凡的世界里,少平无疑找到了生活的伟大之处。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它显著的地域特征。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人,这让我感到分外亲切。在这块土地上,无须任何额外的表达,黄土上翻腾的尘土就是澎湃的生命力。和南方相比,黄土高原上的自然之神更加爽朗也更加暴虐:白天,干烈的阳光炙烤着天空和树木,当夜晚来临,月光清冷地照着模糊的大地与村庄;风雨雷电不加掩饰,大雨落下时整个世界都变得清爽而又干净,雨过天晴之后,漫街的泥污四散流淌,肮脏无处藏匿。这些剪影构成了印象中黄土地上的典型景象。虽然我生存的地方在时间维度上和路遥的故乡存在脱节,但热土仍然是这片热土,我仿佛可以看到书中人物的后代子孙在这里继续生活着的景象。相比地域上的相同,更加深刻的相同在于,这片土地所蕴含的精神内核是长久不变的。在这里生存的人们从来没有浪费过他们的热情之骨。这里既居住着积习难除的愚民,同时也生活着人情洞达的智者,千百年来祖先的智慧与迂腐都在这里毫无保留地传承了下来。每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仿佛都在这高贵又庸俗的生活里栖居与挣扎。可却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在现实的局限中创造着生活,在精神的洼地里触碰着永恒。
其实从情节上看,这本书通篇都充满了悲剧的色彩,但书中的主人公们却取得了精神上的完胜。路遥借给读者他的眼睛和视角,让我们一次次成为这些胜利的见证者。通过个人的努力与奋斗,阶级和城乡差异被踏平;青年们收获了坚贞的爱情、社会贫富在人的面前被跨越,卑微者也收获到了应得的胜利;个人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个人自由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正如好的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所展示的那样,好的文学作品里一定有永恒的东西存在。在这部关于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品中,处处体现着人性之美,路遥从广阔的历史图景摘取出与自己更亲切的那部分进行表现,向我们揭示着人之为人的要素。尊严、热情,还有个人的自由与不屈的奋斗,构成了书中对于人生最基本的定义。而书中健康、节制的人性表现,更是拥有着有如信仰般的力量。而在艺术表现方面,路遥把自己的生活观念渗透到了整个作品之中。“充满激情地、真诚地向读者表明自己的人生观和人性”,仿佛是路遥认定的对于现实主义作品的态度。在整个叙述过程中,路遥并不刻意将自己隐藏起来,且不时跳出来对人物进行直接的赞美,使得人物更加真实和富有感染力,并使读者收获到感动和进取的力量。而这也正是《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能够收获这么多读者的魅力所在吧。
作家的成就体现在其作品之中。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感受,每一个读者都在不断发掘蕴藏在其中的精神内涵,从不同的侧面解读着作家的伟大之处。至于《平凡的世界》的精神内涵,我更愿意引用路遥在后记里的亲笔作为总结:所有人的生命历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都是一个小小的段落,因此,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命中注定的遗憾。遗憾,深深的遗憾。唯一能自慰的是,我们曾真诚而充满激情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竭尽全力地劳动过,并不计代价地将自己的血汗献给了不死的人类之树。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
(作者为交通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