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6-01-2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我不曾有故乡

    摘要:  北纬三十度,东经一零六度。我不曾有故乡,因为我终究会回到心心念念的家乡。山有许多重栀子的清新,茉莉的浓郁,百合有香水

  • 腊月说蜡梅

    摘要:  古人多喜咏梅,也爱以梅自赏、自怜、自惜、自叹。梅花开,月下清影,梅花落,人生飘零。李商隐看见了浪漫,说久留金勒为回肠

放大 缩小 默认

腊月说蜡梅

   期次:第1303期   



  古人多喜咏梅,也爱以梅自赏、自怜、自惜、自叹。梅花开,月下清影,梅花落,人生飘零。李商隐看见了浪漫,说久留金勒为回肠。
  杜甫体会到伤感,说朝夕催人自白头。东坡说梅是玉)为骨冰为魂,朱子说梅是羞同桃李媚春色。陆放翁与梅岁岁有幽期,即便在寂寞断桥外,风雨黄昏中。李易安被梅香薰醒了好梦,在残夜中撕下花瓣捻碎,打发闺怨的幽情。最为人所称道的恐怕还是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疏疏梅影,淡淡梅香,盈盈水月,如梦如幻,这句咏梅的经典惹得后人不断前去孤山寻梅,在林逋坟前为梅招魂。
  千百年来,梅花总是诗人笔下的宠儿,而另一种类似的花却常常受到误会,颇为尴尬,这就是蜡梅。时下,九龙湖校区蜡梅正开,特别是纪忠楼后,九龙湖边,走在蜡梅丛中,幽香款款,清芬怡人,在这万物死寂、百花凋零的寒冬腊月,倒显得有些突兀。既然开在腊月,叫腊梅似乎很合理,古诗词中,“腊梅”也偶有露面,唐诗中,杜牧说“腊梅迟见二年花”,唐诗中很少看见腊梅的身影,杜牧的腊梅可能指腊月的梅花。王路《花史左编》专门介绍腊梅花,说“开当腊月,如腊,故名。”认为既然开在腊月,那就应该叫腊梅,这和常见的理解一致,然而,此花最初的得名却并不因为开在腊月。
  最早注意到这种花的文人是王安国,他在熙宁五年作《黄梅花》,诗中有云“已觉蜂归蜡有香”,此时尚未题作“蜡梅”,至元祐年间,黄庭坚、苏东坡始将此花定名为蜡梅,黄庭坚有《戏咏蜡梅二首》,其一:“金蓓锁春寒,恼人香未展。虽无桃李颜,风味极不浅。”其二:“体熏山麝脐,色染蔷薇露。披拂不满襟,时有暗香度。”两首五绝,写出两种姿态,含苞未放的蜡梅,用一个“锁”字,力量全出,香气未展而生机勃发,极有风味。盛开的蜡梅,馥郁似麝香,所谓“色染蔷薇露”,杨亿《谈苑》曾记载:“金陵宫中人,挼蔷薇水染生帛,一夕忘收,为浓露所渍,色倍鲜翠。按今岭南蔷薇露染衣辄黄。”以蔷薇水染衣比蜡梅颜色,不染俗气,暗香袭人。
  黄庭坚书此诗后云:“京洛间有一种花,香气似梅,花五出而不能晶明,类女功捻蜡所成。京洛人因谓蜡梅。木身与叶乃类蒴藋。窦高州家有灌丛,能香一园也。”黄庭坚细致记载了北宋时出现在京洛的一种花,花瓣五片而不透明,香气和梅花相似,就像女人捻蜡而成,所以京洛人称这种花为蜡梅,黄庭坚说明了蜡梅出现的时间、地点,取名为蜡梅的原因,这条材料非常珍贵。《王立之诗话》云:“蜡梅,山谷初见之,戏作二绝,缘此盛于京师。”
  实际上,吟咏蜡梅并不容易,周紫芝《竹坡诗话》云:“东南之有蜡梅,盖自近时始。余为儿童时,犹未之见。元祐间,鲁直诸公方有诗,前此未尝有赋此诗者。”毕竟是宋初才被文人发现,经由黄庭坚开始入诗,之前的诗文中并没有相应的文学传统可供继承和发扬,不像“梅”早已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文学意象。南宋范成大《范村梅谱》说的很明白:“蜡梅香极清芬,殆过梅香,初不以形状贵也,故难题咏。山谷、简斋,但作五言小诗而已。”范成大说蜡梅的特别之处在于香气,胜过梅花,但形状并不特别,起先并没有很好的角度来对蜡梅进行题咏,山谷的五言小诗就是上面两首,简斋是陈与义,有五言绝句《蜡梅》:“奕奕金仙面,排行立晓晴。殷勤夜来),少住作珠璎。”这首五绝颇有情趣,)后初晴,晨光中的蜡梅风神特异,以金仙喻蜡梅,突出其迷人的色彩和不俗的气质,夜里匆匆飘落的)花也为之流连,为之装扮,垂挂成串串璎珞。
  蜡梅之名,缘于其色似蜡,其香近梅,《范村梅谱》说:“蜡梅本非梅种,以其与梅同时而香又近之,人言腊时开,故以名,非也,为色正似黄蜡耳。”蜡梅是蜡梅科蜡梅属,梅花是蔷薇科杏属,完全不同,范成大明确了蜡梅不是梅花,人们因为这种花腊月开放而称为腊梅,这种命名是不对的,实则因为其颜色像黄蜡即蜂蜜而称为蜡梅。
  从山谷开始,蜡梅开始在宋诗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苏轼、陆游、陈师道、杨万里、范成大等众多诗人也纷纷对这种似梅非梅的花进行题咏,特别是苏轼、陆游和杨万里,尝试颇为成功。
  东坡《蜡梅一首赠赵景贶》有云:
  “天工点酥作梅花,此有蜡梅禅老家。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天工变化谁得知?我亦儿嬉作小诗。君不见万松岭上黄千叶,玉蕊檀心两奇绝。醉中不觉度千山,夜闻梅香失醉眠。归来却梦寻花去,梦里花仙觅奇句。”苏轼由梅花说起,梅花柔美得天工之助,而蜡梅却有禅意,比之老僧的清癯,其实,蜡梅常和老僧相伴相生,袁宏道《瓶史·洗沐》有言“浴梅宜隐士”“浴蜡梅宜清瘦僧”,花隔些时日就需要洗沐一番,不仅要讲究洗沐的时间,也要寻到恰当的洗沐之人,隐士为梅花洗沐,清瘦的僧人为蜡梅洗沐。接下来说蜜蜂采蜜做成蜂蜜,即黄蜡,而后以蜂蜜制花,做成了蜡梅,这个因缘造化无人得知,东坡似窥破天意,像个孩子一般写下小诗记录这个秘密。后面,笔锋一转,开始想象远方的蜡梅,大醉入梦,梦中飞渡万水千山,来到万松岭,正陶醉于蜡梅的芬芳馥郁中时,却忽然惊醒,犹记得梦中遇到花仙,偶得佳句,遂成此诗。真是恍惚迷离,出神入化。东坡的笔下,蜡梅是蜜蜂酿成的蜂蜜生而为花。
  放翁爱梅成痴,常以梅自比,他说梅是花中气节最高者,他为梅醉倒栏边,无语凄凉,冷淡心肠,他要做个一树梅前一放翁。他不仅爱梅,也爱蜡梅,和东坡一样,也曾为蜡梅酩酊大醉,《荀秀才送蜡梅十枝奇甚为赋此诗》云:“与梅同谱又同时,我为评香似更奇。痛饮便判千日醉,清狂顿减十年衰。色疑初割蜂脾蜜,影欲平欺鹤膝枝。插向宝壶犹未称,合将金屋贮幽姿。”放翁的眼中,对梅和蜡梅同样钟爱,二者最大的不同还是在于蜡梅香气更胜一筹。放翁对蜡梅痛饮,顿觉年轻十岁。写了梅香,接下来,着重描写梅色、梅影,蜂脾指蜂巢,蜡梅的颜色就像初割的蜂巢里的蜂蜜,蜡梅的身影比梅枝还要古朴苍劲。放翁笔下,蜡梅之香、色、影都别具一格,这样的蜡梅插在壶中并不相称,应似金屋藏娇一样为蜡梅造金屋以贮其宜人风姿。
  诚斋对蜡梅的喜爱呼之欲出,不厌其烦地进行吟咏。看其三首七绝《蜡梅》,其一“天向梅梢别出奇,国香未许世人知。殷勤滴蜡缄封却,偷被霜风拆一枝。”天工造化在殷勤滴蜡,言其花苞长势快,又将梅香蜡封于花苞中,确如首句所言“别出奇”末句写得尤其好,一个偷字打破了此诗节奏的稳定,一个拆字言其不经意间花开一枝,极为传神。其二“蜜蜂底物是生涯?花作糇粮蜡作家。岁晚略无花可采,却将香蜡吐成花。”蜜蜂采蜜为粮,蜂巢颜色似蜡,以蜡为家,而当岁寒无花可采时,蜜蜂将蜂蜜吐成蜡梅,这与东坡的“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类似,而更加灵动有趣,妙笔生花。其三“江梅珍重)衣裳,薄相红梅学杏装。渠独小参黄面老,额间艳艳发黄光。”这首诗更是有趣,先抑后扬,先讽白梅徒有其表,“珍重”二字凸显其注重外在,缺乏内涵。再讽红梅没有独立的品格,还不如白梅,就连其外表也是模仿杏花而来。讽刺梅花在梅的文学史中见的不多,讽刺白梅和红梅是为了抬高蜡梅,把蜡梅比作一个向黄面老禅即释迦牟尼参请的人,会心顿悟后,额间发出了艳艳金光。白梅、红梅流于表面,蜡梅却注重参禅悟道。陈与义也在其蜡梅诗中讽刺过红梅、白梅,说“朱朱与白白,着意待春开”,十分诙谐。放翁说梅花无意苦争春,但是作为去年花,梅花为什么仍旧刻意要在来年春的消息中开放?蜡梅选择的可是在冬末开放和凋零。
  蜡梅虽到宋代才入诗,但并不影响它在文人心中的地位。花有使令,尊卑有序,袁宏道说梅花以迎春、瑞香、山茶为婢,蜡梅则以水仙为婢,《石渠宝笈》中《清弘历庚辰岁朝图并新正重华宫诗轴》正是应了此说。水仙气骨已极为清朗,尚且要作蜡梅的婢子,于此可见一斑。
  此刻,正是寒冬腊月,花儿们从山谷从东坡的笔下走进字里行间,也走进了九龙湖畔,带着千年来的玉洁冰清,依旧生香触人,一洗铅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