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6-02-29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高等教育对国家繁荣的贡献

    摘要: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来到东南大学。今天下午我要谈论的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以英国为例),然后从国家发展层面以及公民层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等教育对国家繁荣的贡献

———以英国高等教育为例MichaelSterling著宋卉译

   期次:第1304期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 来到东南大学。今天下午 我要谈论的是,高等教育 的发展历程 (以英国为 例),然后从国家发展层面 以及公民层面分析高等教 育对国家繁荣有怎样的贡 献。关于二十世纪的英国, 在追溯政府对高等教育发 展的影响时,我们的关注 点更多放在伯明翰大学这 样的老牌大学而不是 1900~1920 年之间新建立 的大学。然后我们会看一 下其他国家的情况对比, 尤其是 OECD(经济合作 与发展组织)内部的国家。 接着,我们将分析科研经 费的来源,科研如何拉动 经济,以及国际研究生数 目,国际合作的情况,并对 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做一 些大胆的预测。
  1 英国大学在二十世 纪的发展
在二十世纪之前英 国只有极少的大学,他们 接收的学生很少,且大多 数是艺术类专业。二十世 纪初,新型的大学出现了, 这些大学主要坐落在大城 市。当时建立大学的资金 来自公众捐款,由于富有 的社会阶层捐助了很多, 其子女更容易进入大学。 普通人则是希望通过读大 学获取技能,进入更好的 职业领域。同时,由于世俗压力的驱动,理科、 工科、医学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学科专业。1900 年和1925 年之间,四座英国的主要城市建立 了大学,学校的数目在扩张。随着工业革命的 发展,公司纷纷渴望大学毕业生的加入,他们 需要从大学带来的技术帮助赚取利润。在20 世纪60 年代,大学更像一个机构,大学收取费 用,国家不提供资金。那时的大学也有奖学金 制度,资金来自募集。自1963 年起,英国大学 经历了一次大改革,到1970 年学生人数翻倍 了。人们注重数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相结合,工 程学科获得了快速发展。时任首相也表达了对 新大学政策的支持,因此,旧式大学注重人文 艺术学科的传统和新式大学在科学与技术上 的优势得到了再平衡。那么,研究和教学各自 发展的如何呢?那时的教师同时也是研究员, 把最前沿的学术信息带给学生。一部分教员身 兼教学和科研工作,另有40% 的教员专职科 研。一所大学拥有讲师,副教,教授的比例,形 成了相对固定的层次结构。政府参与了投资搭 建实验室,本质上是为了促成新型大学的建 设。20 世纪60 年代末,英国大约有了50 所大 学。当时的校园里学术氛围浓郁,资金充足,是 英国大学的好时代。然而1980 年前后,由于新 政府面临诸多财政问题,在对大学的资金支持 上缩水明显。彼时,大学们意识到对于政府的 资金依赖并非一件好事。随着经济复苏,用人 单位需要更多的大学生,政府却面临无钱扩大 招生的窘境。经研究,政府推出了一种把科研 用费和教学用费分列的新政策。40% 的科研 用费通过竞争来分配,并非每所大学都可 获得。政府很乐意去提高劳动力质量,据简 单的经济学统计,一个普通劳动者如果拥 有大学学位将比没有学位的人多创造 400,000 英镑的价值,这是很大一笔财富。 事实证明,扩张大学规模是一项明智的政 策。然而,很多大学老师不再做研究,保持 学术活力是个难题。20 世纪90 年代初,不 少高校和大型科研机构纷纷流于体制化, 这时一些专注科研一线的小型研究所涌 现,新政策给了他们融合的机会,重新引领 了一阵科研带动教学的优良风气。这一时 期,大学学费也略有下降。作为政府,鼓励 大学招生的同时要控制人数,1997 年出台 的目标是,全英18~30 岁青年读大学的比 例要达到总人口的50% ,当年这个比例为 38% 。有人质疑,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 的质量将会下降。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弊 端———人文艺术学科的大学生数量增长很 快,理工科的增长却很有限。对于一个国家 而言,这意味着教育资源增长最快的部分 并非可以迅速拉动经济增长的那部分。如 何在扩大高等教育的同时保证科技人才的 比重,这在今天仍是一个重要课题。这与工 程类专业比较难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 有关。我看到在场的有不少女生,在英国女 大学生的比例更高,占将近56% 。女性普遍 更看重大学的价值,她们的表现也更容易 获得校方认可,这是当下的一大趋势。此 外,有些学科的学费比较昂贵,比如工科一 年的学费大约1200 英镑,这时政府也会提 供助学贷款,让学生工作后再偿还。这样一 来,上大学的经济门槛被降低了。以上就是 英国执政者为了普及大学教育以及增加工 程人才所做的努力。
  2 高等教育的若干方面
高等教育帮助个人获得技能,帮助国家在 国际竞争中占据人才优势,通常高等教育发达 的国家现代化程度较高。 OECD 各国每个大 学生每年的平均教育花销显示,美国学生的花 销最高,而有些国家的数据却比平均线少得 多。看完了教育投入,现在我们来看产出,拥有 文凭究竟为个人创造了多少附加值?高知人群 相较于低学历者收入优势明显,澳大利亚的高 知人群收入比低学历者高140%,在高等教育 不发达的土耳其这个比例是200%。高等教育 对于企业和国家的回报率同样惊人。调查显 示,高等教育对人的职业生涯有重要意义,受 到高等教育的人在一生的各个年龄段表现都 要优于同龄人,三十五岁左右更是拉开了明显 的差距。所以,如果你还在怀疑上大学是否值 得,我会告诉你,是的,高等教育非常值得!我 对中国不是很熟悉,不知道在座的你们有没有 注意到一个现象:如果父母是白领阶层,那么 作为子女就更有可能进入到一流大学,这就是 所谓的父代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反之,如果父 母是低收入人群,那么子女更有可能进入职校 而非大学。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世界。从英国 的大学毕业生起薪来看,收入最高的四分之一 毕业生平均月薪是2.5 万英镑。男女收入的差 异方面,在所有的 OECD 国家女性平均收入 都低于男性,最好的也只是男性收入的92% , 而对于韩国这样女性地位较低的国家,女大学 生平均收入只有男性的四分之一,性别壁垒仍 然存在。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强了对 高等教育人才的重视,弱化性别的决定因素。 现在我们来看本科留学生的情况。选择去美国 留学的人数占据主导,排第二的是英国,这两 个国家和其他国家拉开了明显的差距。在关于 人们上大学的目的的普查中,排名第一的是 “提高未来收入”,高达70% 的工程类学生选择 了这一项,似乎工科学生更爱钱(笑)。下一项 调查是关于不同专业的本科生每周在专业领 域花费的时间,艺术类学生平均每周1~10 小 时,工科学生大多数每周11~20 小时,达到21~ 30 小时的也不在少数,我想即使是在中国也 是相似的情况。另外,理工医科专业比艺术类 专业的学费开销要多,这也导致了这部分专业 的学生人数增长慢。不同学科学生的辍学率也 是不同的,辍学率最高的是数学专业,31.9% 的 本科生没能在三年后毕业,这是个相当骇人的 比例。工程类专业有2.4%的学生毕不了业,比 13%的平均辍学率低得多,看来工科是个不错 的选择。
  3 从科研层面看高等教育
各国科研经费占 GDP的比例显示,德国 的科研经费比重最大,约5% ,紧随其后的是美 国、日本。2008 年和2012 年各国在全球学术 引用中所占百分比的方面,美国处于霸主地 位,百分比分别是42% 和39% ,中国从2008 年 的8.9%上升到2012 年的13.9%表现抢眼。专利 的获得数量上,美国仍高居榜首,日本居第二, 中国的专利量也在上升。英国拥有世界0.9%的 人口,11.6% 的全球学术引用比率,回报率已然 很高,但我们仍需优化“产学研”结构。国家科 研署根据每所大学的科研表现来决定它们能 获得多少拨款,成果越好的获得的经费也就越 多,高校想要发展得好就必须不断驱使自己取 得科研突破。英国 Top10 的大学享受了64% 的科研经费,这与它们的科研成果相匹配。事 实上,获得更多经费对于高校进一步提升排 名,产出良好的科研成果也极为有利,这两者 构成了良性循环。国际研究生在选择留学国家 时,美国以超过70%的比例处于绝对优势,日 本以黑马的姿态居第二,很多老牌欧洲国家表 现平平。博士教育方面,从全世界来看,工科博 士要比理科博士多得多,而中国的工科博士比 例远远高于世界平均,也许这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中国重工轻理的国情。我想到在英国,政 府常常抱怨科研经费没有转化为市场价值,而 这部分恰好是工科生擅长的。在把科研和生产 结合这一点上中国做得很好。中国每十万人里 面有7 个理科博士,30 个工科博士,中国政府 的导向性似乎很明确。
  4 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
如今留学生的人数逐年攀升,有些高校甚 至在其他国家建立了分校。就算没有海外分 校,许多大学也会在留学生数量比较多的国家 设立专门的咨询机构以吸纳更多国际学生。不 同国家的大学之间还组成了一些联盟,其中有 一个是 U21,即面向21 世纪的大学联盟,这些 组织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不同国家交流的交流 和科研。25 个盟校拥有130 万学生,2 万名教 职员工,25 亿美元的资金,这是个十分巨大的 国际联盟。尽管伯明翰大学目前还没有加入联 盟组织,但我们同全世界的80 多所高校有合 作。英国大学在招生时会对十五六岁的学生进 行一项专门的测试,以确定学生适合、喜欢读 什么专业,喜欢哪些老师,而不是出于功利性 地考虑未来就业。学生们现在不应该过度关注 就业问题,理应有权自主选择。与此同时,国家 利益的需求也很重要,出于国家利益考虑政府 可能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选择工科和医科,个 人和集体利益的统一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曾经 有委员会评估过各个专业应用于实际的程度, 然而国家对于具体有多少高等教育人才去从 事技术工作并没有详细规划,学工科和学历史 都很好,但是它们处在一个良好的平衡上是一 个国家最希望看到的。
  近几年去美国的留学生目数有所减少, 我相信未来会继续减少,而向中国这样的国 家高等教育将会有更强的吸引力。至于印 度,虽然英语长期作为他们的官方语言带来 了一定的教育优势,但从长远来看,我认为 印度将会在高等教育方面被甩在后面。南美 国家未来的科教表现值得期待,因为他们这 些年来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非常大。非洲的 高等教育仍是一个老大难,因为他们既没有 好的基础也缺乏对科学足够的重视。关注高 等教育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我相信随着习 总书记去英国访问,未来中国会和 OECD 国家建立更多教育方面的合作,中国的高等 教育将会在未来有长足的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