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大学“重走西迁路,再启新征程”
活动圆满结束。西迁“光华柱”位于重庆大学“中大迁渝纪念亭”,是东南大学为纪念国立中央大学西迁80周年而设计制作的纪念柱。在今年5月17日上午举行的“国立中央大学西迁80周年”纪念仪式上,东南大学和重庆大学校领导为西迁“光华柱”
揭幕,并与师生、校友代表一起执玻璃管柱,将西迁沿路土壤封存至光华柱中。
西迁“光华柱”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张志贤副教授领衔设计。“光华柱”高115厘米,象征东南大学建校115周年;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方是用于盛装土壤的高清玻璃三棱柱,顶部为镌刻了西迁线路和中央大学校徽的铜制倒三角形封盖,下方是附有东南大学校徽的四棱台煅铜底座。
据张老师讲述,顶部封盖的倒三角形造型具有象征意义,形式上关联了当年中央大学的倒三角形校徽。
“光华柱”的造型既像一座奖杯,寓意光辉与荣耀;又像一把火炬,寓意薪火相传。张老师说道,当年国立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往重庆,保住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火种,“光华柱”所承载的意义既是对这段历史的纪念,亦是让西迁精神得以延续,并重新发扬光大。
对张老师而言,设计“光华柱”的过程倾注了他对母校的情感。正因为这份对母校的深刻了解与无限热爱,在设计前期他非常迅速地获得了设计灵感。张老师坦言,接到设计任务后,大约只有10天的准备时间,设计周期较短,然而整个设计过程可谓一气呵成。张老师说:“在前期思考的过程中,就好像孩子对于母亲一样的亲近和了解,于是我很容易就找到了设计感觉。当时这个项目也委托过其他设计师,但方案里缺少那种对于学校的情感,我能这么快找到感觉,就是因为长期身在学校,以及对于母校有着深邃的情感。”当他把草图方案提交给校领导时,因为对学校有同样的情感、同样的爱,这个方案立刻引发了大家的共鸣,于是方案顺利通过。随后方案草图交由张老师的研究生,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快速建模渲染,最后投入制作。
光华柱从设计到完成安置工作,期间共遇到两个难题:制作难和运输难。
首先,这种三棱柱造型的产品,在生产制作上非常有难度。一般而言,机器可以生产的角度是45°角,而“光华柱”的三个侧面距垂直方向都有一定的倾斜角,这使得三个侧面拼接处的角度更加复杂。若采用机器生产,则很难让三个侧面形成良好的密合。因此,这三个侧面均采用纯手工打磨的制作方式,最终使接合处更加紧密、精细。
其次,由于“光华柱”要能清晰显示土壤,因此主体材质选择了透明度高、通透性好的高清玻璃。但这为运输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南京到重庆约1300多公里,若选择空运,玻璃部分很可能受到损坏,所以只能选择陆运。据悉,张老师和负责生产制作的朱老师一同负责运输“光华柱”,装箱时,里面填充了用于防震的发泡纸,历经10个小时的动车后抵达重庆。为确保万无一失,张老师表示“光华柱”一共制作两套,一旦第一套出现问题,第二套直接拿来替换。若无意外,第二套光华柱则安置在东南大学校史馆。
抵达重庆后的次日,两位老师勘察现场时发现,“光华柱”的安装需要一个基座。但因时间紧迫,此时很难买到合适的石头。于是他们决定在中央大学迁渝纪念亭的后山就地取材,最终搬了两块荒石下来。因为担心晚上石头放置室外会被破坏,所以直到第二天活动仪式开始前,才进行现场安装。
“光华柱”的基石由一块缺角的大石头和一块与之互补的小石头共同构成。据悉,后山的荒石是自然形态,张老师意外寻到这块刚好缺了一角的石头,于是他们找到另一块看似互补的小石头,放置在大石头的旁边。从美学角度而言,这种设计体现出一种残缺美。因其残缺,才会让人联想到完整;因其残缺,才让人感受到那段历经风雨险阻的历史。从内在寓意来看,这种设计营造出抗战时期国破山河之感,而这块小石头就好像正在被填补上去一样,象征国立中央大学西迁之举是对于当时高等教育的保护。
对于最终的“重走西迁路”纪念仪式,张老师表示自己非常激动。一方面是因为自己能够代表艺术学院参与这次活动而感到非常荣幸。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起初以为自己不会参与仪式环节,最后却能和自己的研究生一同参与倒土环节,这象征着另一种师生之间的传承,因此觉得十分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