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者两度小留京都,除考察世界文化遗产以外,还观赏了许多少有游客扎堆的园林。我对京都园林的兴趣,初因为东山魁夷。东山散文之中,常常提到绘画灵感与自身行迹的联系。游览过后,我发现京都园林都在寺院之内,市区观赏性园林大致在一乘寺の梅り町区域、祗园附近、银阁寺附近与洛北大德寺;岚山寺院园林,笔者有文另议;东福寺离京都站最近,不妨充实任意一天行程。
东福寺山水庭院之美,留给我铭心记忆。从桥头转向进入小巷,路边小庵小庙小庭院鳞次栉比,七拐八弯的巷子既宁静,又别致。入门,顿见山林气象,长长的木栈桥将游人引向幽深。拐弯进入重建于1890年、由若干木质厅堂环绕的本堂,木质走廊将其间串联成为方丈庭院、芬陀院、北庭等四座庭院,前后各布置面积不等的枯山水。各庭前后枯山水主题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等。如东庭以此寺重修时残留的柱础铺出北斗七星图案;南庭有四仙岛和白砂子划出的沧海细波;西庭以青苔假山比拟五山,修剪齐整的杜鹃与白砂交织成为“井”字;北庭以正方形青苔与方石板交织成为棋盘形绿地,洗玉涧枫叶作为背景,红、白、绿交织,景色美绝!这八方枯山水,统称“八相の庭”,是造园艺术家重森三玲于1939年完成。东福寺名胜更在“通天桥”:木质天桥跨山谷凭虚而建,长达百余米,凭桥可以俯瞰谷底及周边景色。北出口附近别有“)舟の庭”,为名画家)舟(1420-1506)所建,西庭枯山水石块状如龟、鹤,分别名“龟庭”“鹤庭”;现代造园家重森三玲增建东庭,咫尺间林木茂密,曲径流水,尽得自然。“)舟の庭”格局虽小,甚为雅致。东福寺好就好在,人工园林与自然山林相得益彰,有大园有小园,有大景有小景,有精致有幽深。其文物价值固不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庭院,景观价值或可称京都寺院第一。
从一乘寺の梅り町下车顺次上山,沿途有金福寺、圆光寺、诗仙堂、曼殊院等四个风景可观的寺院,金福寺与圆光寺相距十余分钟路程,圆光寺与诗仙堂步行距离在五分钟左右。先沿上山路右侧小巷拐到圆光寺。稍登阶,即见大片衰草沐浴于丽日之下,暖烘烘地令人舒服。再稍登阶,小木门简易之至,入门即见大片枯山水名“奔龙庭”,仿佛龙游云卷,有旋风般的跃动感(图1)。此为日本所见枯山水中最大、也最有气势者,且入门立见,不劳脱鞋绕行庭前。寺院宽广,一树树的菊黄、一树树的蟹红、一杆杆的修篁之间,有溪,有潭,有瀑,无须费力攀爬,实在是独享半日清幽的绝佳所在!本堂陈列水墨《风竹雨竹图》及木活字等,为重要文化财,满堂悄然,无人看管。诗仙堂为江户初期诗人石川丈山(1583-1672)山庄遗址,被指定为国家史迹,茅舍为山景围裹,秋林浅深,游鱼翕忽,堂上足可洗心,堂下可以濯足,游人罕至,亦得我心(图2)!继续登山,约半小时里程有曼殊院。山路陡峭,攀爬艰难,遂下山。金福寺在下山道左侧七拐八弯的深巷之中,入门,顺坡攀爬,岗上有芭蕉草庵[芭蕉草庵,为日本江户时期铁舟和尚重建金福寺时,以挚友俳句大师松尾芭蕉(1644-1694)命名。](图3),乱冢中墓碑林立。暮色苍茫,绿树森森,以其地过清,不宜久留,遂原路奔逃而去。事后想起,绕岗再下岗应能见到金福寺本堂枯山水,已不及回返。
祗园附近寺院集中,距离多在步行可及范围,风景亦足可观。高台寺、圆德寺、知恩院中如果三择其一,我最喜高台寺。丰臣秀吉[丰臣秀吉(1537-1598):室町幕府之后实际执掌日本大权之重臣。]死后,其妻ねね在高台寺出家并且终老此寺,所以,高台寺边小道称“ねねの道”。卧龙池、偃月池水面开阔,波心庭前有枯山水,木廊与爬山游廊将观月台、开山堂、灵屋、伞亭、时雨亭等重要文化财串连起来,金碧掩映而无建筑过露之弊,为全国名胜。冈上灵屋内有丰臣秀吉夫妇塑像,木灵堂栏杆上,髹漆金莳绘与镀金铜件保存完好,高台寺灵堂平莳绘作为桃山莳绘的代表,见载于日本漆艺历史。圆德寺范围较小,北庭前绿树环抱,假山颇见丘壑,为日本国家级名胜。笔者游踪至此,祗园华灯初上,小坐北庭,真可醉人。两寺皆少外籍游人,虽在闹市,美且安静。知恩院并非温馨小院:三门巍峨壮观,为国宝;御影堂堂高数仞,榱题数尺,为国宝;唐门、大钟楼、势至堂为重要文化财,惜乎除东西入口见倚山之势、方丈庭院四周见园林匠心之外,建筑大多过露,游离于风景之外。知恩院东门外别有小园名“友禅院”(图4),入门,满眼红绿交辉。知恩院前站为青莲院,圆德寺往花见小路途中有建仁寺。此两寺未及贪步。
从银阁寺入口折小路上坡,步行约300米到法然院。此院为镰仓时代日本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法然上人建。入门即见山林幽深,庭院幽静,令人难以相信身在城市。本堂供奉阿弥陀佛如来坐像,和式庭院与回廊为层层秋林掩映。静坐本堂,足可洗心。笔者错信路标,以为从法然院到永观堂近在咫尺,不想穿竹林,走小道,哲学小道从银阁寺山门前绕寺绵延约数公里。所好石板小路两边红叶纷披,山间漫步,行程三刻钟不觉其苦,只觉难得享受这初冬的蓝天暖日和山间的宁静。赶到永观堂,恰巧守门者准备关门。入内,见庭院甚广,烂漫红叶与山林池塘映衬。这里枫树多为人工补种,树种单一,不免红得单调,缺少老林中枣红、蟹红的强有力支撑。禅林寺殿宇辉煌,楼阁有连接霄汉之势。金地院前有枯山水“龟鹤之庭”。攀木梯登上禅林寺殿前平台,俯瞰全院,秋林尽染。
大德寺在京都市区正北,1319年创建以来,不断扩建,寺内主建筑呈中轴布置,老松掩映;西侧各小院则呈平行深巷,延伸绕向到中轴之后,院院自成风景,院院各自收费。龙源院方丈前庭枯山水名“龙吟”;瑞峰院独坐庭前枯山水波涛汹涌(图5);兴临院唐门、表门、本堂多处建筑为重要文化财,本堂前有枯山水;大仙院方丈庭院、书院为国宝,庭前各有小型枯山水,各因其形名龟岛、鹤岛、蓬莱岛,为特别名胜;高桐院、黄梅院闭门谢客。大德寺成为洛北园林新秀集锦。
京都寺院内,园林与木构厅堂水乳交融般地融而为一;京都寺院同时又是博物馆,再小的寺院也往往藏有重要文化财甚至国宝,如圆德院藏国宝唐织屏风,高台寺“掌上博物馆”藏桃山时代漆器等重要文化财。市区各寺院园林多藏于深巷且大小由之,既没将小园扩成大园,也没将门口拆成广场。寺门大者,如知恩院三门为国宝;小者,如诗仙堂竹条拼搭只容二人并行。各寺院多有枯山水庭院。白沙铺就的枯山水荒寒寂静。工程毫不繁难,难就难在自觉维护。倘若一位看客扔上去一只可乐瓶,或者洒上去几滴果汁,枯山水之美顷刻灰飞烟灭!
我在京都,眼见日本的园林像是彼岸世界,让人静坐,让人膜拜,让人身在方内如入方外,不比中国园林供世俗游乐可游可居可以登临;我在京都,眼见日本园林既多彩又淡泊、既华丽又幽玄的美,看到园林精神与国民精神的联系、与东山魁夷绘画等艺术精神的联系。东山说,“在自然风景中,我感知到作为天地根源的生命的跃动”,“风景是心灵的镜子”,“可以说,一个国家的风景就象征着这个国家国民的心灵”,“清澄的艺术,能够拯救迷乱中人的心灵”,“整个日本的美的世界,是靠某种程度的缓慢才得以成立的”[东山魁夷《东山魁夷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序、第247、248、51页。]。以“缓慢”之心对待自然,以“缓慢”之心养育文化,这是笔者从京都园林感悟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