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纸规范、一份资助、一场东南爱、一身责任重。每一天,每个人,在每座城市发生不同的故事,而我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十多年的时间对于我来说不长也不短,而我一直坚守在学生资助管理与服务的岗位上,这里是我心间最美的温存。
悉心教导春风化雨有人问我爱是什么?我想“爱”就是不解释。你来,我在这里;你去,我还在这里,简单存在,静静守候。冰心曾经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
在校园工作,我一直坚持用爱教导学生,做真实而有温度的教育。我与孙安龙的故事缘自对公益的因信称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孙安龙与同学一起组建了“缘梦彩云”支教协会,在工作中遇到了个别同学的怀疑和误解,陷入了大学生活中前所未有的低谷,我多次与他交流并告诫他“成功的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使全力以赴到最后可能依然要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认可,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面对,与同学共同找出问题所在,同时认真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工作,让工作更加规范化。”在我的耐心教导下,孙安龙重拾并坚定了践行公益的决心,通过不懈努力获得“2013年全国‘助学·筑梦·铸人’主题活动青春励志奖”“2015年东南大学最具影响力毕业生”等近十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荣誉,毕业后选择在公益组织华侨基金会工作,为他所热爱的公益事业奉献自己的热情与青春。
有人问我过程是什么?我想“过程”就是不错过。踏光阴而行,一袖清风,掬一捧清欢,道一声无悔,扶起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子,约定一个春光陌上、草长莺飞的彼岸。马梦怀,是我遇到的另一个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初识时,她还是一个人因经济原因滞留在来学校的路上的女孩,那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我,没有丝毫犹豫亲自去寻找这个孩子并把她带进东大的校园。
之后的日子里,也始终保持着联系,了解她的学习、生活情况,看着她从卑怯走向开朗,看着她成为一个自信而坚定的女孩,也见证着她活得真实而生动的大学生活。我总是告诫她“要做一个心存感恩之心,又自立自强的女孩;知道谢父母,却不盲从;知道谢朋友,却不依赖;知道谢每一粒种子、每一缕清风;也要知道早起播种和御风而行。”在我的鼓励和支持下,她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行,现在已经是一名大五的优秀医学生,她说:自己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要将爱的故事传递给每一个患者,让爱在每一个患者身上延续……有人问我信仰是什么?我想“信仰”就是不放开。转过一程又一程的山水,时而汽笛长鸣,时而踽踽徒步,不知疲倦地来到你的门前,将资助的故事进行到底。
挖掘内涵,全面育人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在资助工作中,我见多了羞涩、内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子,他们满怀着对未来美好憧憬而进入大学,却无奈地发现自己还没开始起跑就已经落后。面对种种情形,我尽自己所能伸出援手,在帮助学生解决困境的过程中,我也逐步认识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上的困难可以通过各类资助政策的落实得到解决,但是经济资助只是手段,而资助育人才是根本,经过不断探索,逐步在校内建立了“内外兼修、德才兼备”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教育观念的指引下,我通过活动育人、榜样育人、团队育人培养了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等良好品质,立德树人,努力实现“育德”目标;我还根据学生不同需求精准设计了育人方案,在学业发展、心理帮扶、就业创业、国际交流、文化熏陶、兴趣培养、技能培训、创新实践等方面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的拓展和提升,实现“育才”目标。
我特别关注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需求,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全力打造资助育人平台———金钥匙计划。为了准确把握和满足学生需求,建立“金钥匙课程群”,提前征集学生课程意向,然后通过微信平台推送相应课程,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报名感兴趣的课程,课程的学费和材料费由学校承担。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增强育人实效,我还采用了“双线考核”方式,即出勤率考核和学习效果考核,不达标的学生取消下次选课机会,通过双线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2017年开设了街舞、吉他、口琴等兴趣培养课程,PS、视频等技能培训课程,英语口语、听力等学习辅导课程,自我成长计划等心理帮扶课程,阳光夏令营、读书沙龙等创新实践,以及各类高雅艺术欣赏等文化活动,累计开课22次,累计上课883人次,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方位拓展和提升。或许羞涩、内向曾经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代名词,然而幸运的他们遇见了金钥匙计划,一切慢慢变得不同,金钥匙好像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门,门那边的世界是那样精彩,他们挥洒汗水,终于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在舞台上出彩的机会———东南大学“中国脊梁东南担当”奖学金颁奖典礼开场舞表演,舞台上的他们笑得那样阳光和自信,我甚至已经想不起第一次见他们时那羞涩的模样……金钥匙为他们打开的是自信之门,是成长之门,相信未来的他们会像一只只蜕变后的蝶蛹,挥舞着美丽的翅膀在天际划出一道道动人的曲线。
科学规范精准资助问世间情为何物?总是东大情归处。自2006年从事学生资助工作以来,从制度制定、完善到推动校园学生工作数字化进程,从给予学生关爱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我一直行走在资助育人的道路上,从未停歇。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和十九大“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我全面学习了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文件精神,我知道精准资助就是要花好每一分钱,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把资助工作做得更有精度。我在落实资助政策中时刻以“精准资助”为根本要求,深入研究,全面统筹,构建了“四措四准”精准资助工作机制,即指标体系科学化保障资助对象精准、信息手段智能化保障资助力度精准、统筹规划系统化保障资助分配精准、项目设计人性化保障资助需求精准。
工作中,我参与制定和完善了《东南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等十余项规章制度,并搭建奖助学金评定、勤工助学管理等多个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所有资助业务均可在学工系统中办理,促进了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精准资助落实的根本基础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我修订了《东南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构建了科学化的认定指标体系,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系统,定量计算与定性考量相结合,精准识别资助对象,通过双线审核、疑点排查、数据验证、家访核实的方式确保了资助对象的精准性,夯实了精准资助的基础。我积极组织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工作,走访地方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共同探讨在“家校连动”基础上物质和精神资助的创新举措,目前,我和我所在的团队家访的足迹已经到达新疆、吉林、宁夏、四川等十多个省份。
多年陪伴温暖如春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更愿用行动书写“爱”的笔画,陪在学生身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见证孩子们成长中的每一次前行。每年寒假,学校有几十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各种原因留校过春节,2006年以来,我便放弃同家人共度除夕的美好,留校安排寒假活动,准备春节留校学生的除夕年夜饭,同留校学生共度除夕佳节。从那以后连续十三年,每年的除夕佳节,我都陪在孩子们的身边,也因此在教育部资助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被表扬肯定。为了让寒假留校学生能够过上一个有“年”味的春节,我每年都会精心准备:安排公寓住宿、采购新年大礼包、发放过年红包、张贴喜庆春联、安排集体活动等,还组织创意饺子宴、文艺表演、球类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学校也可以感受到和家里一样的浓浓温情。
由于路途遥远,每年都有不少新疆和西藏同学留校过年,我专门为他们准备可口的饭菜,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联欢活动,让他们也体验到汉族同胞过年的热闹与喜悦,感受学校的温暖。西藏2013级格桑同学连续两年留校过年,提及留校过年,她说:“学校的年,比家乡的年多了几许柔情,几分感动。施老师陪我们一起贴春联、吃年夜饭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一切似乎近在眼前。那一天,我就坐在施老师的旁边,却感觉就像在父母身边那样,只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一蔬一饭,细水流年,老师学生,平淡相依,那一刻便只想做一个小姑娘,只想这么一直坐在施老师的旁边,听他细数着这些年他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故事。”
其实,每一个陪学生过的年我都记得,都一直温存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只想告诉孩子们“你们不是一个人,我一直都在。”而在我的影响与帮助下,2008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付林做出了留校工作的选择,目前也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工作者,薪火相传,爱的接力棒不断传递。
时光不会忘记我们走过的路,踏花归去马蹄香。十年的坚守,终在时光的打磨中熠熠生辉。这就是我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发生并正在演绎着……[个人简介]施杰,中共党员,东南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先后担任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学生处党支部书记,荣获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优秀个人案例典型”“江苏省百名优秀学生资助工作者典型”“江苏最美资助人”、东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机关服务标兵”“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