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0-09-2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秋令习俗

   期次:第1433期   作者:图书馆 田 芳

古语云“秋收冬藏”,秋天是一个属于收获、养收的季节。劳作之人期盼着秋日天气晴朗、风调雨顺,以坐等一年丰收之时,普通百姓则注重在这人体阳消阴长的时期补给身体营养、顺应养生之道,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

在江南地区,立秋之时要吃西瓜以“啃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此后渐渐形成习俗,每岁秋来之时,家家剖食西瓜,谓之“啃秋”。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有迎秋之意,后来人们把在立秋当天吃西瓜也称之为“啃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整个秋天不生病,并可免除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心情舒畅的啃秋行为,所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夏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又叫做“仲秋”“夕月”“秋夕”,还称作“团圆节”“月饼节”“八月半”,在老南京市民们的口头则多有“八月节”的俗称。南京的中秋节俗主要有祭月、玩月、摸秋等。中秋拜月是天体信仰的岁时化和仪式化,旧时祭拜月亮,或祈月圆人团圆,或祈多生多育,或求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南京人中秋拜月一般在室外摆台设供,对天祭拜,或者请回月神纸马供放在自家中堂上,祭拜前要烧斗香(扎香如塔式,上加纸斗,名叫“斗香”),摆放瓜果、月饼作为供品。南京人有玩月的传统,早在中秋节尚未正式形成之前,就有秋日玩月、赏月的佳话。东晋时“牛渚玩月”的故事即发生在秣陵辖区,谢尚、袁宏二人于江上泛舟,赏月吟诗之兴为后人效仿,成为六朝以来的建康风俗。南京在明朝时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朝时则建有朝月楼,其中建筑在秦淮河南的玩月桥每年赏月者络绎不绝。“摸秋”是南京地区较为独特的中秋节俗,作为妇女的风俗活动,它以乞子求孕为主题。据《金陵琐志九种·炳烛里谈》记载:“江南妇女艰于子嗣者,每于中秋月夜潜至菜园,摘一瓜回,以为宜男之兆,谓之摸秋。”瓜为多子果实,秋日瓜熟子成信能感应得子,月圆之夜以偷的方式一方面表现出风俗仪式的神秘性,另一方面则意在得到月神庇护,以月圆兆愿圆。

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又一内蕴丰厚的民俗庆节,南京地区亦有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等最习见的重阳节俗。“金陵人九日登高,北则鸡鸣山北极阁,南则雨花台,要以雨花者为最多。”南京人重阳登高之处颇多,包括城南雨花台、城中北极阁、城北幕府山、东郊栖霞山等处,其中尤以选择雨花台者最多。“携佳茗,瀹雨花泉水品之。”“兴尽每购雨花石子归,备冬日养水仙也。”北极阁,明朝叫“钦天山”,山后花农多以种菊为业,重阳时节菊田千畦万圃,灿若锦绣,花团锦簇,各色纷呈。赏花之人终日不绝。更有远道骑驴来游者,到晚竞相选购,驮载而归,一路花香笑语,南京人称之为“后山看菊”。

雨花台图,出自《康熙江宁府志》,图上题曰:台上浅草如茵,无一杂树,登其山颠,则江光日影与林峦交相映带,游人车骑,终岁骈集,殆无灵日。

重阳之时,各种美食也上市了。桂子满城飘香,用桂花做的点心也是琳琅满目,桂花糖藕、桂花糕、桂花夹心小元宵,新鲜打下的板栗,在茶肆里也和着桂花一起煮,还能做成栗子糕,香气扑鼻;秋风起,蟹脚痒,金陵人便要思着食蟹,谓九月圆脐十月尖,并不是其它时候不能食蟹,而是此时“始肥美也”。陈作霖《金陵物产风土志》:“重阳饮菊花酒,剥巨蟹。蟹之肥者,圩田产也。”张通之《白门食谱》中介绍圩蟹出处说:“金陵西南乡,滨江带河,为鱼虾之集处,而圩中多常稔之田,稻粱所遗之穗与粒,蟹来饱食,肥大异常。团脐黄多顶壳,尖脐油亦满腹,煮而食之,最为适口……”南京人食蟹的快活,在《世说新语》里都有记载,东晋名士毕卓好饮酒,自称“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鳌,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东晋的都城正是建康,今南京。

南京人喜欢食鸭的传统是出名的,南京也因此得了“鸭都”的美称。《白门食谱》有载:“金陵八月时期,盐水鸭最著名,人人以为肉内有桂花香也。”桂花鸭的做法里并没有桂花,只是因为“桂花开后,(鸭肉)丰腴适口,故谓桂花鸭。”清朝光绪年间陈作霖所著《金陵琐志五种》记载说,“垂杨蘸水,掩映鸭栏,此金陵之风味也。鸭非金陵所产也,率于邵伯、高邮取之,么凫稚鹜,千百成群,渡江而南,置池塘以畜之,约以十旬,肥美可食。杀而去其毛,生鬻诸市,谓之水晶鸭;举叉火炙,皮红而不焦,谓之烧鸭;涂酱于肤,煮使味透,谓之酱鸭。而皆不及盐水鸭之为无上品也。淡而旨,肥而不浓。至冬则盐渍日久,呼为板鸭。远方喜购之以为馈献。”

南京“水西门的鸭子”之所以出名,是因为那里紧靠秦淮河,交通便利,沿河设置了很多鸭子货栈,从高邮等地水路赶过来的鸭子,便是从那里的码头进入的金陵城。

在重阳节南京的商铺店家会备酒犒赏店伙,“吾乡重九之夕,铺家治酒剥蟹,以犒店伙,佐以咸鸭”,因重阳之后白昼渐短,工人要开始夜作,直到清明作罢,故有诗云:“织工一夜登高酒,篝火鸣机夜作忙”。明清以来南京织业发达,工人众多。“旧时金陵手工业,以织为大宗,而织品又以缎为大宗,然丝非土产也,皆买于吴越,秦淮之水则宜染。”当时从事丝织业的民间商户大多居住在城南,有上千家,民国后才逐渐式微。清代在南京设有“江宁织造署”,《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江宁织造二十年之久。这一时期形成的丝织提花锦缎———云锦的品种繁多,图案庄重,色彩绚丽,代表了历史上南京织缎工艺的最高成就。据统计,《红楼梦》中描写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等各种人物的衣衫服饰,用到的云锦工艺的做工技术就出现了四十多种术语。如“掐金挖云、锦边带墨”“累丝嵌宝”“盘锦堆纱”“缕金百蝶”“五彩刻丝、宫制堆纱”、“盘金彩绣”“挖云鹅黄金里”“青金闪绿双环四合”“二色金百蝶穿花”“江牙海水五爪坐龙”“靠色领袖秋香色盘金色绣龙”等等,真是美不胜收。在用料方面,书中还揭示了“云缎”“妆缎”“蟒缎”“羽纱”“彩绣”等名目。南京云锦织造鼎盛时拥有3万多台织机,近30万人以此或相关产业为生。“清代冠服靴履,非此不荣,故畅行全国。其缎有头号、二号、三号、帽头诸名,莫美于靴素,其经有万七千头者,玄色为上,天青次之,其织各色摹本者谓之花机,织工多秣陵关人。”

南京民谣“古书院、琉璃塔、玄色缎子、咸板鸭”中的“玄色缎子”,便是指的云锦中的素织品的上品黑色云锦缎子。织艺极为复杂的云锦,还能织入金丝和鸟雀羽毛,《红楼梦》中“晴雯病补孔雀裘”的故事,补织的就是这种工艺的云锦。据《南京云锦》一书作者考证,定陵出土的明朝万历皇帝的“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就是南京云锦艺术的杰作。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