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2-04-2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中共东南大学委员会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

    摘要:(上接五版)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全校议事协调机构功能建设,充分发挥辅助决策作用。全面深化试点学院综合改革工作,积

  • 我的导师冯纯伯院士

    摘要:我国著名自动控制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冯纯伯先生,是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导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能始终在

  • 图片新闻

    摘要:编者按:2022年年初,经安徽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与东南大学党委协商推荐、组织考察,任命孙长银同志为安徽大学党委委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导师冯纯伯院士

   期次:第1475期   作者:孙长银




我国著名自动控制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冯纯伯先生,是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导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能始终在先生的教导、关怀、帮助和影响下成长,是我的幸运与荣耀。

 

1998年冬,我准备参加全国研究生招考,当时不知天高地厚地给先生写了一封自荐信。隔年春季,当我得知进入复试的消息时,忐忑不安地跑去拜见先生,想知道是否可以被录取。先生说,你去年写的信,我收到了。本科数学专业转到控制学科,一定要建立物理概念,学会从工程实践和物理原理的角度去寻求数理逻辑的演绎和验证,入学之后要尽快补上自动化专业课程。先生收我入门的情景仿佛发生在昨天,他的学养和品格滋养着我,一转眼已二十余年。

 

我本科毕业后工作了3年才考上研究生,和应届生相比,学习压力要大很多。好不容易争取到学习的机会,我倍加珍惜,格外努力。那时,我们的实验室在四牌楼校区中心楼628室。我几乎是天天一早就到628或成贤街的南京图书馆(老馆),直到深夜才回宿舍。先生的课题组学术氛围十分浓厚,讨论班也可以旁听,经常有国外知名教授来访和做学术报告。我一开始听不懂,难以接受,通过一日日地“朝思暮想”,一遍遍地沉浸式熏陶,慢慢有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终于得以初窥学术殿堂的几分奥秘。

 

硕士第一学年的紧张学习就这样过去了,还没有和先生近距离接触过。暑假里的一天,我正推着自行车从成贤街东门去南京图书馆学习,突然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一看,居然是先生!他问了我的现状,问我在干什么。我说,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准备去图书馆查查资料。他很快说道,你去查查谁的论文,也可以去请教某某教授,最好学习一下相关课程,把基础再打牢一些。那一次相遇让我记忆犹新,多年后,我还清楚记得这份惊喜———先生居然认识我、记得我,给我如此耐心细致的指导。

 

在先生的助手宋士吉教授和费树岷教授的大力推荐下,我提前一年硕士毕业并开始攻读先生的博士学位,和先生的接触开始多起来。先生治学与执教都很严格,他要求我每周汇报一次研究进展,对我提出的问题,他总能精辟地指出其中要害,给出解答问题的思路,而且十分深刻;对我交上去的论文,先生总是一字一句地改,甚至一个一个地纠正标点符号。每次去汇报,我都满头大汗,忐忑紧张,可先生的亲切和蔼、谆谆教导,让我如沐春风。

 

先生青少年时代适逢国难,历尽艰辛。1946年先生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因北方战事而入学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后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研究生,1955年被派去苏联进修,仅用两年半时间就取得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在当时的中国留学生中是首例。他参与了大量工程问题研究,如上世纪50年代的电力系统的综合控制、三峡工程、导弹试制、专用电脑研制等。显然,这些工程实践拓宽了先生的视野,促使他努力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工程实践,并从中寻求理论解释。有扎实的理论训练,比单纯的工程人员有更高的认识,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也比纯粹理论研究者更加善于发现现实问题,找到新突破口。这,也许是先生取得超越常人成就的关键。在原六机部第七研究院第24研究所工作科研攻关过程中,先生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提出了用电子稳定平台代替舰载三坐标雷达(381-甲)的机械稳定平台的方案,可使雷达重量减轻三分之一,1978年因此获得江苏省科学大会奖。

 

充满磨砺与奋斗的人生,以及丰富骄人的研究经历,融汇成了先生卓越的治学方法。2001年,他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提倡以德治学》,告诫青年学人:成就一番学问,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要靠长期的埋头苦干,不能图巧。这位我国自动控制领域研究生教育的开创人,对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总结,以及始终如一的认真严肃的治学态度,为新形势下培养研究生和净化学术环境奠定了基础。

 

先生身体力行,严格教育。不仅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前沿理论,而且要求我们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研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记得那时国内刚刚开始神经网络理论和智能系统的研究,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他经常给我们带一些最新的国际期刊论文,让我们研读和讨论。有一次,他甚至提出要给我“一对一”上一门神经网络的课,问学校能不能给学分,现在想来还非常感动。在当时的科研条件下,能看到的论文都是半年前已经公开发表的,要面向国际前沿,我感到太难了,去找先生,他说道:“要找到问题,抓住问题的要害,辩证地看问题,抓主要矛盾。要相信自己,我们中国人是不笨的,要知难而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先生经常带着我参加一些国内学术会议,并鼓励我开展学术活动,汲取一些新的科研方向的灵感。就这样,也许先生觉得我相对比较刻苦努力,生活又比较困苦,我居然提前一年博士毕业了。此后又恰逢有一个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学习工作的机会,先生大力推荐了我,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国际学科发展动态,也改善了生活条件。可以说,如果没有恩师的支持,我不可能有今天的进步。“甘为孺子育新苗,克勤倾力悉心裁。”我有幸作为他的弟子,不仅从他那儿学到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掌握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夯实了科学工作者的素质。“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先生的教导使我终身受益,也是促进我成长的重要基础。

 

冯纯伯先生六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人民教育事业上,前半生坎坷却没有阻断求学路,后半生教书育人科技自立自强,坚毅的人生装满了不懈的追求。我每次拜访先生时,总是见他在推演数学公式,紧跟学术前沿,勇攀科学高峰,令人高山仰止。先生以德立身、以德治学、以德施教、诲人不倦,先生胸怀祖国、科教为民的崇高理想,探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师德风范,始终是我奉献科教事业的榜样和遵循,每每在我迎接挑战、攻坚克难时给予我鞭策与激励,在我走上讲台、教书育人时给予我感悟与启迪。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每年去为先生扫墓,我都会一次次谨记,并一次次告诉后学晚辈———这是为我国自动控制学科贡献了全部智慧与心力、桃李中外、业绩卓著的一代宗师,是一位永远为我们所崇敬与缅怀的大先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