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3-03-3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我校举行研究生第十三届十佳歌手大赛

    摘要:本报讯日前,东南大学“爱乐东南,百廿留声”第十三届研究生十佳歌手大赛总决赛于九龙湖校区举行。活动由校党委研工部,共青团东

  •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摘要:在东南大学,有这样一位拥有“双创”身份的博士研究生。 他白天穿梭于实验室和阅览室之间,攻克汽车智能底盘卡脖子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记东南大学研究生年度人物任彦君

   期次:第1498期   作者:刘岚岚 郭丹妮



在东南大学,有这样一位拥有“双创”身份的博士研究生。

 

他白天穿梭于实验室和阅览室之间,攻克汽车智能底盘卡脖子的“真问题”,晚上奔波于商业专题讨论,临近睡前仍要学习大量的财务和管理知识。

 

他曾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江苏省金奖、“科创江苏”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金奖等荣誉。

 

2022年,他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获评2022年东南大学研究生年度人物,202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他就是机械工程学院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博士研究生任彦君。

 

放眼未来  抓住机遇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读研时期更要有长远的视野和格局。”2017年,任彦君本科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当时,新能源汽车行业并不景气,并没有多少人看好该领域相关专业的发展前景。站在人生分岔路口,刚毕业的他也曾陷入迷茫,也曾陷入工作和读研的两难抉择,也曾在五花八门的选择间徘徊犹豫。但终是毅然踏入东南大学的校门进一步深造。“人是发展的人,2017年本科毕业后,我坚信‘节能减排’将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与此同时,我关注到国家有相关的战略扶持,鼓励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任彦君如是说,另外,作为南京本地人,从小耳濡目染,东南大学的品牌形象也深深地吸引着他,东南大学殷国栋教授当时的研究方向———电动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处在行业前沿,并且与任彦君对未来研究学习的构想完全契合。因此,他抓住本科四年努力换来的保研机会,顺利进入东南大学,他也感慨:“我很荣幸拥有殷老师这样的导师,他不仅是我学习科研的老师,更是我人生导师。对我有着极深的影响。”

 

三年后,任彦君取得硕士学位,这意味着他再一次站在了深造抑或就业的分岔路口。这一次,他在就业方面也做了尝试,在一场华为博士专场的招聘会上,任彦君以硕士生的身份,一举拿下顶薪offer。但他思索再三,和导师殷国栋教授充分沟通,最终放弃企业开出的高薪,决意跟随殷老师继续潜心科研。现如今,对于当时的选择,任彦君给出了更明确的答案,“选择读博士并不是为了一张文凭,而是希望能去探索人类的知识边界,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为中国汽车工业汇聚换道超车的创新力量。”

 

力学笃行  行必致远

 

“心存希冀,追光而遇;目有繁星,沐光而行”。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在转型,而底盘电控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因为技术壁垒的限制,长期面临着“卡脖子”难题。因而任彦君所研究的智能底盘在国内具有前瞻性,这也意味着研究必然充满挑战。“发现问题只是解决问题的开端,要想彻底解决问题,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重复枯燥乏味的机械工作,这是科研的必经之路。”深知这一点的任彦君,面对国外技术垄断、国内资料稀缺的现状,毫不犹豫选择勇闯科研“无人区”,从“0”做起。他认为,作为东南大学学子,作为该领域的中国研究人员,能在智能底盘方向作出可应用于实际的成果,为国家作出贡献,是莫大的幸事。

 

为了和奇瑞公司合作开发分布式驱动工程样车,他收集了所有相关文献资料和可获得信息,去找了以往可供参考的设计图纸,白天,在南京40℃高温、没有开空调的情况下,一边忍受着酷暑,一边反复测试设备。因为是在新领域做出的尝试,缺少可参考资料,他不得已只能采用“排除法”不断试错,以寻找黑盒中的正确路径。豆大的汗滴砸在地面,也不曾停歇。夜晚,他和团队的成员进一步检验白天的成果,在高速公路上测试汽车性能。曾经有一天深夜,他们所驾驶的样车在路上出了故障,为了不影响公共交通,被意外打了个措手不及的他们,只能先人为把车拖到安全区域,仅靠着手机自带的“手电筒”,再一次调试设备。那一天,工作近乎超载的他们,坚持在微弱的灯光下,解决了汽车故障。“只要能把项目做好,再苦再累都不是事。”凭借这一腔孤勇,任彦君及团队不分昼夜地奔波于实验室和实地探测,终于在分布式驱动的新赛道上,开发了专用的高性能电控单元。

 

博采众长  推陈出新

 

在面对实际生存应用的问题上,任彦君不得不打破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壁垒。他深知,“生产又是一门新的学问,一项技术落地,正式成为一个商品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面对多家企业还有高校合作的工程项目,他深入社会一线调研交流,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向上的势头已然出现,他也清醒地认识到有发展就一定有需求,作为学者应集思广益,解决生存实践的“真问题”。

 

研发的新能源车是一种新车型,企业只能够根据市场需要提出生产需求,但是具体的技术指标、要求、所需的资源、和现有技术的差别以及异同都不清楚。所以,任彦君及其团队在这一次“实战”中,不单单要解决技术问题本身,还要去协调参与项目的各个合作企业,以实现最终的目标。“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一群人的力量是无限的。”他摒弃了单枪匹马作战的作风,招募了一批新的队友,参与创办了东南大学无人驾驶员双创俱乐部和东南大学至善智能车队。该团队中已有本研学生80余人,覆盖了东南大学机械、电子、信息等8个“双一流”学科,创建了一个集研发和生产为一体的新工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又拥有了一个“双创”的新身份。渐渐地,他的生活变成了上午见业内专家找问题,打下理论基础,下午和企业沟通意见,确保生产的必要性。到了晚上他查阅资料,复习今天学到的知识,睡前还要打开网课突击金融管理方面的知识。

 

回忆起这段创业经历,任彦君幽默地分享道,“作为一个长期伏案写作的工科生,我甚至都没见过合同长什么样,更别提‘注册资本’‘公司法人’是什么,税分哪几种、天使轮资金怎么用这些商业常识了”。为了使公司运作起来,他充分利用挤出来的时间,恶补金融知识。“一开始我选择了咨询同学,但是因为我并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做铺垫,所以当用的术语太专业时,我也不太能明白,如果要系统地学习经营公司的知识,至少需要十几个小时,也就是一两周的时间,而参加比赛以及公司的运转时间又紧张,因此,我就每天晚上睡前在网上搜索视频,努力找一些通俗易懂的学习资料,慢慢摸索会了这些知识。”

 

就这样,在企业和专家的来回反馈之间,他成功利用已有技术,将创业落地,把核心的算法技术真正推广到民用领域,助推国家汽车工业的科技进步。

 

突破自我  化茧成蝶

 

“趁年轻想做就去做,别人能做到的事情,你也能完成得更好。”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理科生,任彦君起初也是一个习惯于“格式化”,按部就班处理问题的人。这个时候,他的导师起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殷老师是我的榜样,殷老师不仅学术能力很高,他的情商和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很强,从殷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理工男的‘柔情’。”不同于传统固有印象的“理工直男”,殷老师总是会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开启一场组会,并且尽量照顾到每个参会人的感受。“我们课题组的氛围特别好,殷老师会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发表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且他非常鼓励我们去挑战自己的上限,也会很认真地尊重我们每个人的想法,并会对我们的思考给出回应。”

 

在殷国栋的熏陶下,任彦君下定决心要打破自己的上限,战胜自己的心理恐惧,他要展示自己,让别人了解到自己,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因此在过去的一年中,他积极参加了“互联网+”等项目。“互联网+”比赛活动时间安排特别紧,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而该比赛涉及展示,需要大量PPT,因而他白天做PPT,下午和专家共同讨论讲演的问题。有些时候他所做的展示内容可能会被全部推翻,他不得不当晚就重新准备展示内容,在一次一次挫败中,他并没有放弃,反倒越挫越勇,愈加熟练地应对这样的生活。一开始他可能更习惯于将讲稿的每一句话写下来,但是他逐渐发现在实际展示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他不得不打破思维定式,灵活处理问题。

 

“台上的成果展示和平日的科研讨论完全不一样,展示要兼顾趣味性和知识性,让观众听得下去。我们既要让外行明白我们在干什么,也要让内行知晓并认可我们产品的优势。”因此他逐渐掌握了怎么讲好“新能源汽车”的故事,总是能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例子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他们所做的工作。到了2020上半年“正青年”的擂台,他已经熟练到只需要把讲稿的结构铺垫好,具体内容到台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补,对于一份没见过的PPT也能信手拈来,精准把控时间进行讲解。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任彦君在分享中提到,无论是论文,还是“正青年”“自强之星”等荣誉,都是他在不断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过程中取得的收获,这都是努力了后水到渠成的事情。“其实只要你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你一定会有收获,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我们现在还年轻,还有活力,这是我们这个年龄该做的事情,要敢拼敢闯。”他笑称道自强之星就是劳模,不一定是优秀的学生,但一定是最努力的那一个。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在披荆斩棘的路上,每一个平凡的我们也都将摆脱平庸,成为一颗又一颗“星星”,以微弱的光芒照亮他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