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4-01-15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新闻链接:

    摘要:去年暑假期间,第十四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本次竞赛共有来自全国43所高校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摘要:翻看着手机相册,思绪又飘回去年八月那段难忘的时光。 2023年8月14日的夜晚,飞机轻轻侧身,窗外是一道道金亮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记第十四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

   期次:第1516期   作者:吴健雄学院 徐子楠



翻看着手机相册,思绪又飘回去年八月那段难忘的时光。

 

2023年8月14日的夜晚,飞机轻轻侧身,窗外是一道道金亮的灯光汇成的河流,纵横交错,划破黑暗的大地,织成一张巨大的“渔网”,悬挂在天际,如同星河般梦幻又绚烂,第一次看见如此壮丽的景象,忽然间觉得无比轻松,近一个多月的辛劳也都值了。

 

 

那是7月初,忙完期末,我们就早早地回到了学校,准备7月中旬的“基础力学实验”省赛和8月的国赛。备战省赛期间,我还有一些高校的保研夏令营要参加,加上省赛压力较小,日子过得还算轻松。

 

7月底,再次回到学校集训时,我们的“五人战队”正式组建,真正的决战才拉开序幕。

 

回想起来,那段培训的时光是艰辛的。每天“三点一线”:食堂、宿舍、培训地点,我们上午复习讨论理论部分,下午进行模拟实验,就在这样一遍遍的重复中,我们慢慢地熟练了操作,记熟了公式,也一点点地熟能生巧,即使是最后几次往届较难的赛题,也基本可以做个大概了。

 

培训的时光虽然辛苦,但苦中作乐也是必备的技能。翻看以前的照片,许多有趣又难忘的经历浮现在眼前:做完实验,我们“铤而走险”,三人一车,踉踉跄跄赶去食堂(危险动作,请勿模仿);实验中,我们偶然想出“16通道1/4桥接法”,能把四五个问题一次性测完,纵横交错的“偷懒式”接线蔚为壮观;还有在结束一天的培训后,我常常骑上共享电动车,追着日落,兜风到殷巷,吃上一顿“苏客”快餐……

 

就这样,时间也过得很快,在一遍遍的实验中变得越来越难熬的日子里,也总能迸发出些许的欢愉。转眼,就到了出发前夕。

 

 

8月11日中午,带着“全国前三”的目标,我们集体出征,前往哈工大参赛。或许是期待已久的大赛即将到来,也或许是我人生第一次坐飞机,心情格外激动。

 

落地哈尔滨,正值八月酷暑,但是这里天气宜人,阴沉沉的天,迎面吹来飒飒的风,给南方的朋友送来一个不可多得的凉爽世界。

 

实验赛是8月12日下午一点,中午忙里偷闲小憩了十分钟,就迷迷糊糊去比赛了。尽管之前早已操练多遍,但真正走上赛场的那一刻,还是被对未知的恐惧支配了,心中顿感紧张。

 

先是抽签确定比赛场地,“黄师傅”(黄江原)的手气一向很好,总能抽中那个环境优雅,灯光敞亮的实验台。抽得上上签,我们兴高采烈地进了考场。

 

等我们准备好了一切用品,布置完了实验场地,就是漫长的赛前等待了。小酌着矿泉水,和队友们谈笑着,缓解着紧张情绪,过了约莫十分钟,老师提着试件袋进来了。

 

袋子很重,摇起来还哐哐作响,听得人心慌。想起赛前说,严禁携带扳手,而且不准拆卸试件,越发觉得神秘了。大家都在上下打量着试件袋,望眼欲穿,揣测着,这沉甸甸的试件袋里究竟藏着什么样的奥秘。

 

考场里很安静,短短的五分钟显得格外漫长。

终于,一点钟到了,老师一声令下,比赛开始!

 

考场里顿时回响着金属的碰撞声和讨论声。

 

焦急地撕开试件袋,一睹赛题,原来是一个盲盒,需要通过电测法测试试件一侧的壁厚。

 

浏览过题目,涉及的知识不难,测试方法也比较明确,心里踏实了许多,我们迅速地展开具体方案的讨论,除了最后一问不知所云,我们很快敲定了其余的实验方案,各司其职,迅速展开实验。

 

第一问的壁厚测试顺利完成!心里有了点底。

 

紧接着我们进行了后续的贴片、实验和理论计算,测试完,开始处理数据,时间已过半,一切似乎都很顺利。

 

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开始有条不紊地处理数据。

 

这时,考场也安静了许多,题目不难,大家应该都测完了吧,心想。

 

突然,意外出现了……

 

写至第二问,发现我们测试出的材料基本属性和正常的取值相去甚远。赶紧去检查之前的理论、计算过程和实验数据,但是怎么也找不出问题,而时间也在一分一秒流逝,这时我们都有点慌了神了。

 

考场里此时更安静了,不再有之前的讨论声和金属碰撞声,仿佛只有唰唰唰的写字声,脑海里浮现出大家神色轻松地写着最后的报告,喝着水愉快地收拾工具准备离开的场景。

 

而我们一遍遍地验算,检查,却都无济于事。

 

原本已经轻松下来的气氛又变得紧张、焦灼……

 

赶紧先把剩下的实验数据处理完毕,又一遍遍地翻看着前面的报告,但是始终找不出问题所在,而基本材料参数的偏差,会直接影响后续的实验结果。

 

滴答,滴答,电子钟上的数字无情地跳动着,只剩十分钟了!满桌凌乱的实验报告,搅成一团的接线,评委的一声声催促,额头上、手心里冒出的汗滴……让本就不清晰的思路乱上加乱,烦躁、焦急一起涌上心来,脑子里一片混沌,这时候,莫说找问题了,已经慌得报告页码都理不清了。

 

为山九仞,可不能功亏一篑!在这最后的关头,临阵退缩是不可能的,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大家一起努力,凭着各自仅剩的那一点清醒,把报告“堆砌”完整,序号排好,最后赶在结束前把工具收拾好,终于长舒一口气,虽不完美,但也完成了。

 

那一晚,心绪烦乱,开始以为稳操胜券的实验赛,却因为不知道哪里出现的失误,被搅得一团糟。虽然第二天上午还有理论赛,但久久不能入睡。

 

过了很久,就在我的神志开始逐渐恍惚的时候,忽然一清醒,骤然想起,我觉得一定没有问题的一条方程没有检查,而恰恰是这个方程取错了解!

 

没错了!下午所有的不可解释都有了解释。就是因为我的一个低级错误,我的粗心大意,让大家的辛苦和努力都付诸东流!那一刻,我的心情跌落到了谷底,懊悔,内疚,自责……

 

那一天,应该很晚才睡着。

 

早上就是理论赛了,拿到考题,我心中一喜,懒惰的我实验规范记得不牢,但居然没考!几乎全是计算大题,而且加上理论力学考察,真是非常对我的胃口了,一个半小时奋笔疾书,尽力把能写的都写了。

 

走出考场,似乎也不那么内疚了。

 

 

下午便是试件交流会和颁奖典礼了。

 

“全国前三”的铮铮誓言早已成为梦幻泡影,实验的失误已经让我不敢再期待什么好成绩了,但对于未知事件的好奇,还是让我隐隐有些期待最后的结果。

 

几十个试件排成一溜儿,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候着四方来客的“品评”。

 

我扫视一遍,各有各的特色,也不乏几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葩”。

 

队友们和老师津津有味地挨个品评着各队的试件,而我却没有什么心情去看,只是故作轻松地吃着一边的小甜点,不想去面对不堪的现实。

 

尽管机缘巧合,布片方案没有问题,仅仅是一步计算错误,但也影响了很多数据结论。羞愧地讲述着思路和我的失误,虽然老师没有责怪和批评,但是之后大家都好像有些沉默,气氛里难免弥漫着一种遗憾和惋惜,自责的情绪又侵袭了我。

 

看完试件,暂时逃离,在楼下的老年活动中心闲逛。

 

四点便是颁奖典礼了,坐在台下,焦急地等待着评委老师的入场。

 

颁奖典礼总是会有漫长的讲话作为铺垫,把大家对于成绩的期待推向高潮。

 

既期待着成绩的公布,又不想接受“最后的审判”,复杂的情绪席卷着我,无心听讲。

 

终于,等到了公布成绩的那一刻。

 

优秀奖,三等奖……越来越多的队伍出现在了领奖台上,但迟迟没有东大。

 

先前不可奢望的奖项,忽然变得越来越近了,刚开始那种“趁早审判我吧”的心情渐渐消失了,竟甚至有些贪婪地期望着“东大”的名字能够最晚出现,虽然这个想法也只是一闪而过,因为觉得多少有些荒唐。

 

“二等奖的获奖队伍为……”

 

依然没有我们……

 

“不可能吧。”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响起,让我更仔细地去脑海中努力回放刚才听到的一切声响,但很确信,真的没有“东大”。

 

只有一等奖和特等奖了,仅剩三支队伍还未“接受审判”了!

 

当一等奖的两支获奖队伍公布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场梦,一切都感觉不太真实。曾经只存在于玩笑中,从未敢认真想过的冠军,如今已经真真切切在我们面前了。

 

我们迈着轻盈的步子,走上领奖台,一束束灯光汇聚,笼罩着我们,反倒看不清台下的观众了,只看见颗颗微尘在周围朦朦胧胧的光亮里自由地飘荡。

 

小心翼翼地接过奖杯,沉重、透亮、美丽,灯光下,奖杯的棱角处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结束了竞赛的全部流程,当晚,我们一起行走在哈尔滨的黑夜里,到索菲亚大教堂看了夜景,在中央大街吃了烧烤。

 

第二天又在周边玩了一天,欣赏了这里独特的建筑风格,晚上便踏上了归途。

 

第二次坐上飞机,已经没有了首飞时的激动。虽是深夜,我却毫无困意,回想着数月来的经历,那种苦尽甘来的滋味,让我感慨万千。

 

我是一个社恐的人,不喜欢和别人争论问题,这样的团体赛让我在一开始就望而却步,时常觉得,我的想法一定会因为我的不善言辞,被大家忽略。但经历了那么多次的合作,对于团队竞赛的恐惧与偏见早已荡然无存。一起讨论问题,集思广益,实验中互帮互助,共享资料……队友之间,早已有了信任与默契。这种同甘共苦的感觉,是我之前在所有个人竞赛中都没有体会过的。

 

相比于个人赛的侥幸获奖,我似乎更享受这一场团体赛。这是一份充满了酸甜苦辣的记忆:一个多月辛苦的培训,一波三折的比赛,一群可爱有趣的朋友,还有可亲可敬的老师……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我会将这段难忘的回忆好好封存起来,在心灵深处找一个不被打扰的角落珍藏。多年以后,再拂去尘埃,仿佛看见夕阳下的奖杯,泛着柔和的光芒,折射出我们和曾经……

 

最后,感谢带我们培训的顾成军老师、姜益军老师,还有实验中心的胥明老师、何顶顶老师、李万金老师,感谢你们暑假留在学校给我们培训,我们的成绩离不开你们的辛苦付出!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