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展子虔《游春图》(局部)

【宋】米友仁《云山墨戏图》(局部)

【唐】李思训《九成避暑图》(局部)

【唐】佚名《京畿瑞雪图》(局部)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宋】陈清波《湖山春晓图》

【明】唐寅《山水图》

【明】文徵明《万壑争流图》(局部)

【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局部)

【清】弘仁《溪山野意图》

【清】石溪《溪山闲钓图》(局部)

【清】梅清《莲花峰图》(局部)
中国历代绘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编纂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2005年习近平同志亲自批准,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持续关注的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共收录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纸、绢(含帛、绫)、麻等材质的中国绘画藏品12405件(套),涵盖了绝大部分传世的“国宝”级绘画珍品。编撰出版《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计62卷230余册,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本学期,东南大学图书馆特别推出水墨丹青,写意山水———《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国粹搬进书籍,书籍走向展厅,使更多人欣赏到艺术之美。 (刘珊珊)
先秦汉唐山水画
山水画正式萌芽于晋,至刘宋而成,隋唐之间始自觉为独立画科。山水画的发展始于对山水要素自身的关注,继以对要素关系的探讨,至盛唐、晚唐,随着吴道子遗色而取墨,及王维、张璪等人的破墨实践,中国山水始有意识地对山水的视觉效果作出或谨慎、或大胆的尝试。唐末的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第一个高峰中的“始信峰”,即中国山水画成熟的起点。
宋代山水画
五代宋初,山水画已高度成熟,并居画坛之首。宋代山水画倾于自然,提倡写实风格。宋初以李成、范宽成就最高。中后期以燕文贵的“燕家景致”,赵令穰的小景山水,米芾父子创造的“米家山水”及王希孟、赵伯驹等人的青绿山水为代表。南宋画家更致力于塑造秀丽的江南山水风光,“南宋四大家”以清奇峭拔的形象和简括的笔墨章法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
明代山水画
明代山水画急剧衰微,倾向于对古人的师承和模仿而缺乏鲜明的个性。明早期山水画坛以浙派和宫廷派为主导,取法南宋院体,兼学北宋郭熙,画风刚硬躁动。中期以吴派为主导,既有取法南宋赵伯驹、赵伯骕和刘松年,也有取法董巨、赵孟和“元四家”。晚期以华亭派为主导,将董巨、“元四家”确认为正宗图式,所画用笔洗练,墨色清淡,其影响一直及于清代乃至近代山水画的发生、发展。
清代山水画
清代山水画虽仍占据画坛主流,在清初重振但整体已是强弩之末。清代山水画的发展主要受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影响,受西画的影响不大。清初以浙江、石溪为代表的逸民派和以梅清、石涛为代表的自我派山水画大可媲美宋元,“四王吴恽”“四高僧”和“金陵八家”成就也较为杰出。清代山水画的主要贡献在于把董其昌开创的山水画笔墨美的阶段,推向了登峰造极,出现了又一个“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的多姿多彩的局面。
来源:《中国山水画史》陈传席,《中国美术史》徐建融,《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先秦汉唐画全集》第一卷第一册,《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中国美术史教研室
本版图片摄影:洪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