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5-01-01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大学2024年十大新闻候选条目

   期次:第1534期   

1.东南大学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全校落地生根

 

坚持不懈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东南大学召开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江苏省委宣讲团先后来校宣讲,东南大学中特发展智库专家学者对全会理论精髓要义和重大历史意义进行深入解读和阐释,全校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东南大学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基层党委书记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教育改革的“东大范式”。

 

2.东南大学党建与思政工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引航护航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校党委书记左惟为4200余名2024级本科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鼓励同学们在强国建设中担好青年使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学校举办“接续奋斗强国梦,大道如虹启新程——2024东大人的国家记忆”主题思政大课,展示东大人与国同行的奋进历程。以教育家、科学家精神引导激励广大师生,举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两弹一星”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宣讲会,邀请“时代楷模”杨士莪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来校,宣讲杨士莪院士爱党报国、为国奉献的光辉一生。

 

坚持筑基固本,着力推进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基层党建取得新成果。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加强,25个院系行政领导班子完成换届。学校三个基层党组织入选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3.东南大学推进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决策部署,东南大学举行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采取个人自学和集体研学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校、院系两级党组织开展集体学习110余次,全校近900个党支部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组织党员深入学习 《条例》精神,切实推进《条例》内容入脑入心,推进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4.东大牵头5项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位列全国高校第五

 

学校勇担高等教育“国家队”使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攀升。共牵头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自然科学奖1项、技术发明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获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五 (通用项目)。牵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19项,其中一等奖8项,牵头获奖数量和一等奖数量均位列全省第一。牵头获国家一级学会/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9项、人才奖项11项。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2项,总获奖数创历史最好成绩。

 

5.东南大学校友王浩泽执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

 

10月29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发布,其中执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王浩泽是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2008级本科生,2012级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研究生,不仅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的“90后”,也是我国首位女性飞行工程师,是我国第三位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女性。

 

6.以2024东南大学学术年为契机,推动学术生态、学术氛围营造和学术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学校紧紧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以一流的学术报国,将2024年定为“学术年”。在建校122周年之际,举行2024学术年发展大会,全面开启“牢记嘱托、学术报国”的新征程。

 

能源与环境学院建院70周年暨办学101周年、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建院(系)40周年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院(系)40周年暨学科发展96周年之际,学院召开战略咨询委员会,邀请院士专家为学院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机械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交通学院、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以及医学与生命科学部等也纷纷召开战略咨询委员会,为学科发展指路引航、建言献策。

 

学术年活动大咖云集,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让-马里·莱恩、全球柔性电子技术研究的领军人物约翰·罗杰斯等国际知名大师学者应邀来访,数十位两院院士来校参加“六朝松”大师讲堂等系列学术活动。学校推进实施“一院一品”,推动学院/学科积极开展特色常态化学术活动,举办品牌学术活动近1200场。

 

7.东南大学学科交叉融合深入推进,东南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揭牌成立

 

学校持续推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形成具有东大特色的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工作体系。启动实施“东南大学学科交叉青年特支计划”,遴选首批10个有望产出顶尖学术成果的青年交叉团队,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新一代储能中心揭牌成立。东南大学“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交叉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揭牌成立。

 

12月12日,东南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在南京揭牌成立,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加速解决统计与数据科学前沿领域的复杂问题,以变革性解决方案服务人工智能创新、人类文明与经济发展。12个学院共同成立 “东南大学数据与统计学科群创新发展共同体”,学校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移动等携手成立“未来数据科学应用联盟”,签署《未来数据科学应用联盟成立框架协议》,搭建校企协同的新型产学研教融合平台,并与南京市玄武区签署共建江苏国际数据港协议,共同打造校地产学研合作新范式。

 

8.东南大学重构江北校区,擘画“大医科”融合发展新蓝图

 

东南大学战略性重构江北校区,5月26日,学校举行医学与生命科学创新发展大会,宣布东南大学“大医科”主校区落户江北新区。学校将整体置入医科、生命科学学科和工科等相关学院,着力构建具有东大特色的“大医科”及医工交叉新模式,打造医科发展的“战略先导区”。学校与江北新区签署合作协议,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将进驻江北新区。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研究院成立,集合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等多个学科研究方向,组建高水平跨学科研究团队。

 

9.Science连发东大新成果,分子铁电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东南大学在顶级刊物《科学》(Science)发表2篇重大科研成果。

3月29日,《科学》以长文形式发表题为 “Biodegradable ferroelectric molecular crystal with large piezoelectric response(具有大压电响应的可生物降解铁电分子晶体)”的文章,该成果由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张含悦与化学化工学院熊仁根教授等合作,张含悦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排名第一)兼共同通讯作者,东南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团队首次将铁电化学与生物电子学有机结合,创新性地开发了一例压电响应直追无机陶瓷钛酸钡(BTO)的可生物降解有机铁电晶体2,2,3,3,4,4-六氟-1,5-戊二醇 (HFPD),其压电响应d33为138pC/N(Science2024,383,1492–1498)。这是自1880年居里兄弟发现压电效应以来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7月12日,东南大学医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系/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黎明教授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路易斯-西格勒综合基因组学研究所Joshua Akey教授在《科学》以长文形式发表题为“Recurrent gene flow between Neanderthals and modern humans over the past 200,000years”的研究论文,李黎明为本文第一作者。这项研究为“尼安德特人被现代人类所同化”提供了遗传学证据,有助于揭示早期现代人类和尼安德特人群体之间的基因交流历史,进一步厘清古人类演变和进化之路。

 

10.东南大学学科影响力显著提升

 

学校深入实施 “学术影响力跃升计划”,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3月,计算机科学学科进入全球前万分之一,标志着该学科迈入世界顶尖水平行列。7月,免疫学学科进入全球前百分之一,成为学校第15个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9月,精神病学/心理学学科进入全球前百分之一,是学校学科建设特别是大医科建设取得的又一突破性进展。11月,农业科学学科进入全球前百分之一。至此,东南大学已有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4个学科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17个学科进入全球前百分之一。

 

11.东南大学人才培养“一号工作”再添新绩

 

学校深入贯彻“课比天大、生为首位”育人理念,以“四问”为导向,聚焦“四力”提升和“三健”培养,增设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新专业,新增“医学影像学+人工智能”等3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在全国率先建设首批“人工智能+教学”试点课程105门。“大学物理课程智慧AI助教系统”入选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首次实施本科生“青年科学家”培育计划,高质量完成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主动布局参与国家招生专项,入选了首批集成电路专项班招生高校、首批国家AI学院共建高校、首批基于工程项目联培参与高校,颁发首届研究生校长奖学金,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12.东南大学迎来万余名2024级新生,2400余名新生在四牌楼校区开启 “寻脉问源”式生活

 

学校持续推进优质生源提升计划,本科新生录取分数线在“双一流”高校中平均位次再创新高。今年秋季学期,东南大学迎来4300余名本科新生、8200余名研究生新生。其中2400余名新生入住四牌楼校区,开启“寻千年文脉,问百廿学源”式学习生活。这也是学校首次迎来10后学生。在2024年新生开学典礼上,东南大学首创的“学术之门”第一次开启。

 

13.东大学子学科竞赛成果丰硕

 

东大学子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突出成绩,2024年共有7443人次获170个类别的学科竞赛奖。8名学生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创历史最佳成绩。学生团队SEUer和SEUAICLab在第61届设计自动化大会竞赛环节中双双勇夺桂冠,其中,SEUer团队第三次荣获该项赛事FPGA赛道全球第一。在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作品赛中,东南大学获奖9项,其中一等奖2项。在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2024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终审决赛中,东南大学获特等奖9项,特等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三。

 

14.东南大学万余名毕业生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学校领军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万余名毕业生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6月20日-21日,东南大学202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2024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先后在九龙湖校区举行,见证4000余名本科毕业生、6000余名硕士毕业生及近400名博士毕业生的珍贵时刻。今年,东南大学2024届毕业生在国家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就业比例超过80%。

 

15.东大学子张雨霏成为中国队奥运史上奖牌数最多的运动员,校友黄雪梅夺得奥运史上首次大众马拉松赛女子第一名

 

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东大人用拼搏和韧劲写下闪亮答卷。中国队运动员、东大学子张雨霏共斩获6枚奖牌(1枚银牌、5枚铜牌),成为巴黎奥运会“奖牌王”。个人奥运奖牌数达到10枚 (2金3银5铜),成为中国奥运史上奖牌数最多的运动员,创造了中国游泳队在奥运赛场的新纪录;校友黄雪梅在奥运历史上首次设置大众马拉松赛中,取得女子第一名的傲人成绩。

 

16.东南大学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硬核”实力瞩目,相关成果入选“太空人体研究七大进展”

 

学校不断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社会重大关切、服务产业重大需求的本领能力,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顾忠泽、陈早早团队联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王春艳团队研发的 《基于器官芯片的失重心血管功能变化机制与防护研究》入选“太空人体研究七大进展”。

 

东南大学-苏州医工所科技团队HANDSON在第三届全球辅助技术奥运会决赛中荣获“上肢义肢”组冠军,创造中国科研团队在全球顶级科技助残赛事中的最好成绩。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团队研发了全球首款偏振体全息光波导AR眼镜。

 

东南大学联合附属中大医院成功完成“病原微生物核酸快速检测系列试剂盒相关成果”转化签约,涉及13项专利及相关专有技术,总金额达到1.17亿元。首次设立“东大校友科创转化基金”,用于投资师生校友成果转化项目。

 

17.东南大学不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共建

 

学校不断拓展政产学研协同合作,持续推动与南京、无锡、苏州、 (下转八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