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5-03-3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春邂逅非遗:昆曲传承的守正与创新之旅

——“牡丹春动育新声”实践团探寻找昆曲复兴之路

   期次:第1538期   作者:刘梓渝 郭静雯


左图:陈艺璇同学在剑桥大学宣讲;右图:刘梓渝同学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宣讲

团队成员在中国昆曲博物馆参观学习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瑰宝, 昆曲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 然而, 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昆曲面临观众群体萎缩、传承人才匮乏等困境。 为了让这一非遗瑰宝重焕生机,“牡丹春动育新声”实践团应运而生。

 

古迹寻幽悟韵—实地参观学习

 

为了帮助团队成员丰富知识储备、 拓宽视野高度, 实践团首先在苏州组织开展线下实地走访与学习,团队一行人以更全面、更开放、更深入的视角走近昆曲文化,深入挖掘昆曲背后的故事。

 

中国昆曲博物馆,作为全中国唯一“国字号”昆曲专题博物馆, 给同学们带来了从感官到心灵的触动与震撼。漫步在古韵悠长的会馆中,团队成员沉浸式感受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踏入拙政园,仿若穿越时光,步入江南水墨画中。它以咫尺之地营造出深邃幽远的意境, 让人领悟古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

 

在为期两日的苏州之旅中, 实践团成员了解了昆曲复兴基础, 并且更加坚信这一温婉的艺术必将在新时代绽放绚烂的光彩, 向世人展示其顽强的生命力! 同学们还通过八场昆曲名家讲坛系统地学习了昆曲的前世今生,通过与八位主讲人深入的访谈了解到昆曲的演绎技巧和厚重的历史底蕴。这些对话启发了大家如何探寻溯源精神,团队成员也从中得到了后续的实践过程中理论上与方向上的指引。

 

精神溯源探真—昆曲文化探源

 

实践团还尝试溯源昆曲文化, 将前期所见所学进行体系化的总结归纳。

 

吴夏妍、郭静雯、王明慧同学依据八场昆曲名家讲坛制作了超 5 万字的场刊。从汤显祖与“临川四梦”到青春版《牡丹亭》,从“传”字辈对昆曲存亡继绝的传承到当代青年对昆曲艺术的保护。 团队成员借“昆曲大师”之言,讲述昆曲艺术流芳百世的独特魅力。 另外,李宇辰、卢奕滕同学还编写了超过两万字的标准化教案, 该教案成体系、 有规模, 将实践与理论结合。 系统化教案的形成为后期线上线下昆曲科普宣讲提供了有力的方法。

 

科普传知润心—线上线下宣传

 

活动中,团队成员走入社会、走进大中小学宣传,将实地、线上以及线下学习到的昆曲专业知识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宣传科普。

 

陈艺璇、刘梓渝、黄蓉馨、贾丰歌、徐祺悦同学还精心制作出 5期昆曲科普视频。这一系列视频内容丰富,循序渐进地向大众普及昆曲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基本知识,让公众能够从专业视角了解、学习昆曲,掌握正确欣赏昆曲的方法。 视频由陈艺璇同学担任主讲, 拍摄团队在苏州昆剧院等多处富有昆曲文化底蕴的场所取景。

 

团队成员根据整理出的昆曲科普课堂教案内容进行线下宣讲。特别地,陈艺璇同学在英国剑桥大学访学期间,积极宣传昆曲文化,努力推动昆曲艺术的跨文化发展。线上,实践团还与超星学术合作将八场昆曲名家讲坛的直播制作成课程, 将昆曲名家的艺术理念转化为可持续传播的文化动能。同时团队成员运营了多个新媒体平台,包括抖音、小红书等。 在大家的精心运营下,实践团形成了全方位、综合性宣传矩阵。

 

社会实践项目有幸参与到荔枝新闻、 荣耀手机官方昆曲宣传片的拍摄中,宣传视频反响热烈,并登上了新浪微博热搜榜。 宣传片着重叙述了南京在昆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这场与专业团队的共创之旅, 让同学们在镜头内外双重解码昆曲:既读懂了水磨雅韵的千年底蕴,也习得了文化传播的影像技巧。

 

这场文化实践让大家看见:当青春遇见非遗,艺术邂逅旅游,沉睡的古老剧种正在苏醒,年轻群体正在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传承共建者, 让水磨雅韵激荡出时代新声。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