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我校土木工程学院的吕志涛教授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8年之后土木学院老院长蒋永生主持完成的“土建类专业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获全国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两件大事,标志着我校土木学院在国内学术界和土木专业的教学领域,取得了不可撼动的领先地位。学院强劲的发展势头与土木学院的吕志涛院士和蒋永生老院长这两位勇敢开拓、执着进取的领路人的默默奉献密不可分。他们如土木学院这艘航船上的双桅杆,撑起鼓满的征帆,引领着土木学院科研和教学团队在学术的大海中顺风远航。
伯乐之慧与骐骥之才
在全国土木学科领域,提起吕志涛院士可谓无人不晓。千里马遇伯乐而后得伸。这位土木学科领军人物的成长却与他相知五十年的老友蒋永生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1956年,年轻的吕志涛和蒋永生同时考入南京工学院,成为同班同学。当时他们的家境都很贫困。吕志涛解放前,家住穷山村,靠租田过日子。蒋永生家里更是贫困,中考的报名费是自己的老师给付的,由于学习成绩优异,靠国家奖学金完成了中学的学业。吕志涛体质较弱,不善言辞,从高中升入大学,缺乏离家独立生活的经验。当时,来自苏州建校的蒋永生担任学生干部,把吕志涛当成弟弟一样看待,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他。宽厚乐观的蒋永生给吕志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视他若兄长。
刚入大学,由于以前不曾学过俄语,俄语课程令吕志涛颇感吃力。可是他并不甘于落后,凭着天分与执着的努力,手不释卷地拿着俄语字典苦学。不到半个学期他就迎头赶上,令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蒋永生开始打心眼里佩服这位聪明而有韧性的小兄弟。
1961年夏,正值1956级的本科生毕业。毕业前,蒋永生就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出色的工作能力留校做预备教师,并担任土木系团总支书记。学校要从各系选拔研究生(这是新中国的第二批研究生),当时读研的机会弥足珍贵。蒋永生向系里推荐了三名同学。吕志涛凭着优异的成绩、优秀的品质和老友的推荐名列其中。从此,吕志涛开始师从徐百川、丁大钧教授,专攻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1965年6月,吕志涛毕业后留校从事土木建筑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工程实践。其后的多年时间里,他在预应力结构体系等领域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解决了许多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在众学者中脱颖而出。
在土木学院高峰学科建设过程中,蒋永生的伯乐之慧,吕志涛的骐骥之才珠联璧合地结合起来。1989年,蒋永生开始担任土木系系主任。他开始雄心勃勃地谋划使土木学科崛起为高峰学科。1990年代初期,他在学校规划的后续材料中指出,东大的土木学科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推出自己的领军人物。换句话说,要拥有自己的院士。蒋永生指出,就目前而言,这个领军人物的不二人选就是吕志涛。这样有分量的话,得到了校领导高度重视,吕志涛作为“院士苗子”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蒋永生不失时机的推介,使校内外更多人了解了吕志涛的学术成就。
1997年吕志涛以其杰出的学术成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后,作为东大土木学院学科领军人物,他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尽心尽力。学院逐渐形成了以吕志涛院士为首,近20名博士生导师、30多名教授、近50名博士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在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5项。1998年东大“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获得批准;1999年,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结构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分别获得批准;2000年,“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成功;2001年“结构工程”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列为省级重点学科……土木学院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默契配合 共育教学奇葩
如果说国家级教学成果是高山之巅的一朵美丽的奇葩,那么蒋永生和吕志涛所代表的东大土木学院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就是为这灿烂花朵浇灌甘露的园丁。他们带领的教学和科研团队耕耘不辍、相互支持和默契配合,创造了教学与科研的成功结合的典范。
蒋永生担任院系领导后,仍坚持在本科生教学第一线。他努力地在教学和行政两者间寻找一个契合点。同时尽情挥洒他优秀的组织才能,谋划、组织土木系的教学和科研的改革与发展。
蒋永生高度重视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土木学院的特点,他积极践行“学科建设是龙头,教学科研是两翼,队伍建设是根本”的发展方针。土木学院开始从建设高峰学科,带动教学和科研入手,打造一支强大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当时土木学院只有一个结构工程博士点,蒋永生指出:土木学院要建设的土木专业是大土木,必须拓宽学科口径。为此他挨个找各教研室的教师谈话,进行专业调整,土木工程专业调整后,覆盖了原来的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岩土与地下建筑、矿井工程等7个专业。一批教师在学科建设中,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学术水平迅速提高,开始独挡一面。为给青年教师创造脱颖而出的环境,蒋永生组织优秀的青年教师参加编写面向21世纪教材。自己主动以身作则,与老教师们一起退居二线,由参编改为参与审稿。刚开始,一些有着丰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还不理解,数年之后,一批年轻教师在学术界逐渐崭头露角,当老教师们欣喜地看到土木学院青年人才辈出时,感受到了老院长的良苦用心。
土木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身为教师和教学组织者的蒋永生深深体会到,能否培养出具有优良的工程素质、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是检验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他提出,当土木学院拥有强势的高峰学科,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编出一流质量的教材、承担国内最有分量的课题时,要通过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流素质的创新人才。
多年的合作,使蒋永生和吕志涛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默契。吕志涛作为学科带头人,在从事科研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对教学改革的支持。他每年坚(下转二三版中缝)持为一年级本科生做讲座。他把学生们带到他承担的重大研究课题和一流的工程项目中来,让他们直接接触工程实践。丰富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资源成为学生们良好的实践基地。土木系的本科生因为直接接触和参与一流的工程建设,大大提升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与此同时,这种将教学实践环节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在全国的土木专业院系中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立项研究的“土建类专业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终于问鼎国家教学领域最高荣誉,获得了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为实现这一共同的目标,蒋永生、吕志涛都费尽了心力,也透支了他们的体力。当捷报传来时,默契合作了五十年的老友,又先后住进了医院,成了“病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04年4月,东大土木学院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博士点申报成功,使该院的博士点增至8个。今年6月2日至5日,在杭州举行的首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土木学院两支参赛队六名同学的作品“云梯”、“白月光”分别取得总分第一、第二的成绩,高出第三名近10分,均荣获一等奖。2005年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土木学院获团体特等奖,参赛学生3人获特等奖,2人获一等奖,9人获二等奖,17人获三等奖,2人获理论力学单科优胜奖,2人获材料力学单科优胜奖……
登钟阜以望远,饮长江水而思源。土木学院的晚辈后学们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收获成功的果实时,总会想起蒋永生和吕志涛的五十载友情,这种令事业辉煌、使集体崛起的友谊,作为土木学院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特有的魅力鼓舞着每一位土木学人。
(马天抒 李昭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