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06-06-06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铭史纪实资政育人

    摘要:  当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来建校104周年的时候,第一千期《东南大学报》也如约而至,准时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她带着油墨的芳

放大 缩小 默认

铭史纪实资政育人

———写在《东南大学报》出版一千期之际《东南大学报》主编郑立琪

   期次:第1000期   



  当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来建校104周年的时候,第一千期《东南大学报》也如约而至,准时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她带着油墨的芳香,成为献给学校的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
  《东南大学报》创刊以来,书写着东大的日记,折叠着东大的历史,见证着东大的发展。千期《东南大学报》带着百年名校的深厚底蕴和强大感召力,让多少师生与读者的心,随东南大学的发展一起律动。
        真实就是力量 恒久孕育生机
  英国马丁·沃克在其著作《报纸的力量———世界十二家大报》中说过:“一家报纸的历史,就是出版这家报纸的国家的历史;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一部日记。”
  校之有史,则学统端庄。校报对大学的作用,首在纪实铭史。因此,近百年来,东大报人墨犁学府、笔耕不辍,办报的热情始终不减。
  1920年3月9日,南高师创办《南京高等师范日刊》,是《东南大学报》最早前身。1922年11月,南京高等师范与国立东南大学双轨运行,原《南京高等师范日刊》更名为《国立东南大学·南高师日刊》。1929年9月,《国立中央大学半日刊》创刊,谢冠生(后任台湾司法院院长)、徐悲鸿等任编委会委员。直到1937年7月,日寇侵华,战事紧逼而停刊。1938年2月,罗家伦校长主编《新民族》周刊在重庆出版。次年5月停刊。此后,中央大学又相继出版过《中大周刊》、《中央大学日刊》、《中大校刊》(半月刊)、《中大新闻》、《中大周报》、《中大人报》等等。1950年1月1日,《南大生活》创刊。校务委员会主任潘菽任总编辑。至1952年1月17日,共出版69期。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南京工学院于四牌楼原中央大学原址成立,11月7日,《人民南工》创刊,开启了校报崭新的历史航程。
  在大跃进年代,校报曾间断地出版过日刊、三日刊、周刊。1960年,我国暂遇经济困难,物质匮乏,校报7月29日出版第314期后休刊,后又遇十年动乱,校报工作持续停顿近十九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南工”于1979年3月16日复刊。1980年1月1日起,刊名改为《南京工学院》。1981年5月11日,院党委做出关于加强校报工作的决定,组成编委会,专门指导校报开展工作。
  1988年6月6日,南京工学院正式更名为东南大学,校报随之先后更名《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报》。
  1990年3月10日,《东南大学报》第550期开始,由铅字人工排版改为照相制版。1991年1月20日,校报改用电脑排版。此后,校报编辑部相继完成多项办报手段的变革,使得校报编辑排版更加快捷,印刷更加清晰。
  1998年3月18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了《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高校校报由内部刊物被纳入了全国统一管理的公开出版的报刊系列,1999年6月10日,第751期起,《东南大学报》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报纸出版许可证和全国统一刊号CN32—0804/G。从此,校报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从1998年3月30日起,编辑部在全国高校校报系统中率先使用北大方正“韦思”报纸排版应用软件,告别人工画版,编辑部开始独立完成报纸所有印前工作。同时,编辑部紧跟信息时代步伐,建立了校报网络版。1999年3月1日起,校报从半月报改为旬报。当时分管校报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王卓君专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就进一步办好校报提出具体要求。
  2004年3月30日,《东南大学报》开始编辑出版月末八版,增加了热点聚焦、学术论衡、史海钩沉、名师风范、松下萧韶、学子风采、行者无疆、它山之石等栏目。2004年9月30日,从校报第932期开始,实现新闻纸全彩色印刷。这是继1999年从半月报改为旬报以来,《东南大学报》面貌发生的又一次深刻变化。是在当前社会传媒日益发达、互联网更加普及的情况下,校报根据自身特点,在推进校园文化平台建设、提高校报的文化品位方面,向信息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拓展而迈出的重要一步。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当学校各种信息在报纸上定格的一瞬间,就成了学校的历史。就此而言,校报是当之无愧的弘扬大学精神的学府史乘。
        探索大学之道 挺起文化脊梁
  长期以来,作为校园思想文化的策源地和重要载体,校报参与构建大学精神、推进事业发展的执著追求始终如一。
  千期校报中我们看到,一些办学思想从雏形的提出、实践的检验再到理论的提炼和总结,往往要经历很长时间,甚至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而校报这个特殊的交流平台,在承前启后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许多学术巨擘的智慧通过校报的记载,成为集体的共同财富;许多先贤的崇高品德经过校报的传播,成为师生学习的楷模。
  1953年5月19日,校报刊登了钱钟韩副院长“与同学们谈谈学用一致的一些看法”一文,文章辩证地阐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之间的关系,对当时的实践性教学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1980年3月11日,管致中教授在校报上发表了“教学工作中几个问题的商榷”的文章。就吸取国外经验、把握专业口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问题发表了精辟的见解。1980年10月18日,校报以“扬长补短长更长”为题,介绍无线电系从实际出发,认清长与短,突出重点,任务明确,措施到位,精心制定工作计划的新闻报道,对全校的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富有创新价值的范例。1981年11月27日,钱钟韩院长发表“以重点学科的建设来带动全校的教学和科研”的长篇文章,标志改革开放后我校新的办学思想摆脱原有模式的束缚,逐步走向成熟。
  在我校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校报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窗口。1981年,陈章教授访美,校报用整版连载的方式,刊登了陈章教授访美的体会与见闻,特别是从美国大学的历史与规模、院系专业设置、高校招生、科学研究、研究生教育、奖学金的设置等多个侧面,系统介绍了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这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1990年10月30日,校报第516期开始推出“榜样就在我身边”栏目,先后延续达十年之久。通过本栏目大量形象生动的报道,众多迅速成长的青年才俊,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厚德博学者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成为东大乃至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
  1991年5月15日,校报开辟“东大精神讨论”专栏,在全校形成了探讨“什么是东大精神”、“如何继承和发扬东大精神”的热潮。活动丰富了东大精神的内涵,进一步发挥出东大精神在治学、育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诸如“文化素质教育”、“音乐长廊”、“梅庵史话”、“时事观察”、“校友风采”、“迎百年校庆创世纪辉煌”等栏目的设置,既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品位,又增强了校报的可读性,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2004年3月30日,校报月末增至八版,新设了一批全新的文化栏目。如学术论衡栏目的设立,把学术报告厅的精彩时空奉献给所有校报读者,使得校报在提升品位的同时,又为校园文化讲坛拓展出新的空间。
  在《东南大学报》合订本里,增刊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本科教学工作评估、部省共建、四校合并、百年校庆、招生就业、专题思想教育活动等等,这些都是校报服务学校不同时期中心工作的集中体现。仅2005年一年,校报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就编辑出版专刊9期共48个版,舆论导向作用十分显著。
  不断完善和强化校报的服务功能,是校报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校报不仅围绕新生入学、校园生活、成才就业、社会实践等提供信息服务,还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感世界等大学生关心的问题,组织专题文章,让广大学生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启发和教育,不断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办报育人效果。
  千期校报精彩纷呈,匠心独具的特色栏目的开设,各种信息服务功能的开发,无不凝聚着采编人员智慧与心血。历代东大报人怀着强烈的责任意识,用自己敏锐的笔触和独到的新闻视角,编辑、记载着各种校园文化信息,把一个生机勃勃、团结和谐、丰富多彩的东南大学定格在方寸之间,也把充满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大学精神传播到东大师生的心中,使一代代东大人能够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向理想的目标奋进。
        不辱报人使命 守望精神家园
  一张报纸,凝聚着责任和希望,也包含着智慧和心血。一段文字,可能要耗费采编人员许多精力。每一张照片,可能隐藏着难以估量的劳作。
  这是一张九十年代初期的校报,它看上去和普通的校报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当时电脑排版还没有完善与普及的情况下,本报许多像这样的报纸都是手工“贴”出来的。每一个标题、一段文章,甚至一段花边一根线条,横平竖直全靠编辑人员的“手艺”。如此呕心沥血,怎不令人久久难忘。
  美轮美奂、熔东大百年历史和学术精神为一炉的对开56版全彩色校庆特刊,规模与质量在全国高校校报中极为罕见。可曾想到,校报全体编辑连续一个多月,每天都奋战到凌晨。
  在校报编辑部,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成为校报编辑人员的传统,并被一代代传承下来,使得校报工作不断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近年来,校报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周期缩短,内容丰富、精品迭出、版面美观、影响日隆。校报刊登的作品在江苏省和全国高校校报好新闻评比中摘金夺银,平均每年都达到十个奖项以上。编辑部1996年和2001年两次获得省先进集体光荣称号,最近两任主编还分别荣获江苏省高校优秀校报工作者称号。
  千期校报,饱含历届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凝聚着曾经和正在从事校报编辑工作的各位同仁的智慧与心血。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曾经长期担任过校党委分管校报工作的领导柏国柱副书记、胡凌云书记、王卓君副书记(现任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感谢曾参与或指导校报工作的历任宣传部领导吴志楷部长、丁炳副部长兼校报主编、施洛副部长、何积镒副部长兼校报主编、胡康宗部长、董新华部长(现任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张锡昌副部长(现我校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谢伟江副部长(现我校丁家桥校区党工委书记);感谢曾在校报编辑部工作过的张熙瑾、黄一鸾、陈东、戴修慈、范文政、谢忱、左林、李中瑜、闵卓、杨健、强政、许亚男、谈德龙、张宗庆、谢建明、周虹、王勤、吴志龙、李吉海、陆娟等诸位老师;同时更加怀念已故汪克之主任、苏凝部长及前任校报主编张明亮老师。对包括知名教授在内的为本报精心撰稿的诸多教师、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对许多长期支持和直接参与校报新闻报道工作的各院、系、部处新老通讯员,在此一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2005年6月15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教育部制定出台的第一个关于高校校报工作的文件。文件指出,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文件强调,高校校报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校报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高校校报担负着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文件还对校报的机构、建制、单位属性等做出了具体规定。文件的制定,必将对我国高校校报事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望未来,我们更加充满信心。校报将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全面贯彻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牢固确立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的办报宗旨。紧紧围绕校党政的工作大局,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全力打造一个和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地位相适应的、全国一流的精品校报,为东南大学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展示东南大学蓬勃发展、勇创一流的美好形象,动员和激励广大师生员工投身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伟大实践。
  一千期代表着一个新的高度,一千期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东南大学报》将站在这个历史起点上,向新的宏伟目标迈进!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