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导航
- 制约校报可读性的特殊矛盾及解决办法
摘要:(上接5版)是挖掘新闻题材的重要法宝,这就要求校报工作者要十分注重深度报道。这种报道形式,肩负着“要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天
- 戴戈:不会考试的发明奇才
摘要: 25岁的戴戈正忙着赶写毕业论文,这意味着他要和母校东南大学说再见了。 戴戈是东南大学的明星。他连续3届参加“挑战杯



制约校报可读性的特殊矛盾及解决办法
期次:第1000期
(上接5版)是挖掘新闻题材的重要法宝,这就要求校报工作者要十分注重深度报道。这种报道形式,肩负着“要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天的背景,从而说出明天的意义来”的重要责任。当下,不论是大报还是小报、晨报还是晚报,几乎都运用了这种极具穿透力的报道方法。校报也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校园里纷繁复杂的现象展开深入而准确的调研,进行深度报道。
三、变换校报面孔,排出新颖版式
内容与形式是一对矛盾,同样的内容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将会取得不同的效果。特别在现代排版和输入方法不断更新的形势下,校报工作者应自觉掌握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动脑筋,为自己的产品打造出最亮丽的风景。
报纸的版式设计是一门学问,它需要常年累积的丰富经验,更需要时时创新的审美意识。在一期报纸中,各个版面的文章内容、体裁、长短应该富有变化,并体现出一定的统一性;每一版面的标题字体、图片、花边和底纹等在协调一致的同时应具有个性。事实证明,那种富有创意而具活力的版面常会吸引读者的目光。
四、密切联系实际,采写一线生活
生活是真理的源头。深入生活,是增强校报可读性的一剂良药。在办报过程中,如果校报工作者能经常深入院系基层,那么采写的稿件通常都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样的稿件就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起到一定的宣传效果。
例如,东南大学交通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有关院系的部分专家、教授在南京长江二桥的建设中,发挥高校智力和技术资源优势,为二桥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一事件的报道过程中,东南大学报的郑立琪主编和学校宣传部的两位同志没有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深入这些专家教授在进行大桥技术攻关时的日常生活中,努力寻找闪光点,会同中国教育报江苏记者站记者赵建春共同采写出了《飞架长江“彩虹”———记参与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建设的东南大学专家群》一稿,引起了强烈反响。该篇通讯在近期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第四届“江苏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五、发挥监督作用,贴近广大师生
新闻的重要功能是加强舆论监督,这对校报也不例外。可现实中,校报常常是褒奖远远多于批评。无疑,校报应该成为鼓励先进,贬斥后进的一本教科书。但同时,校报也要充分发挥应有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学校某些做得不好的工作进行一定程度的揭示和批评。倘若校报不能贴近广大师生,急师生之所急,想师生之所想,那就失去了应有的弘扬正气、抑制邪气的功能。
影响学校发展的重大事件和学校师生的衣食住行,常常是校园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些事件或问题的处理上,学校领导的决策如果不很透明,学校对师生的关心如果不能到位,常会引起师生的反感,产生抵触情趣。校报应该经常倾听师生的呼声,对学校引起争议或产生不良后果的决策和做法大胆揭示,以起到良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当然,在形式上,可以采取读者来信、校长信箱等多种比较缓和的方式,以避免报道过程中,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解或麻烦。
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水平
校报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专家、学者和广大青年学生,因此,校报必须保持一种知识性、健康性良好的高品位形象,这对校报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校报是校党委的喉舌,校报工作者应时刻学习理论动态,为“三个代表”等光辉思想的深入宣传作出重要贡献;校报是学校发展史上的光荣簿,校报工作者应刻苦钻研新闻、通讯、散文等多种文章的表现手法,为展现学校的风采描写出最优美的篇章;校报是师生员工每天工作、学习后的精神食粮,校报工作者应熟练掌握现代编排手段,在校园内外捧上一个新鲜而绝不刻板的亮丽画卷。
我国正在创建一种学习型社会,作为校报工作人员,理应做终身学习的楷模。这于己是一种提高,于他人是一种奉献。
综合上述,校报虽然具有制约其可读性的多种特殊矛盾,但通过对校报发行等方面的改进和校报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完全可以克服这些因素的消极影响。校报不仅能够提高可读性,而且应该发挥更大作用,推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