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06-10-3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学在东大

    摘要:  东南大学向来以学风优良著称,有着“学在东大”的美誉。无论什么时候在哪个自习教室、图书馆里,你都会发现用功的东大学子们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在东大

———聚焦东大“考试族”研究生记者团王梦于涛巩党国杨翠娟尤萌统稿曹霞王梦

   期次:第1011期   



  东南大学向来以学风优良著称,有着“学在东大”的美誉。无论什么时候在哪个自习教室、图书馆里,你都会发现用功的东大学子们。最近,虽然天气越来越冷,可是自习教室里的人却日益多了起来。离国家公务员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各种辅导班的宣传单已经贴满了校园的各个宣传栏。其实要参加考试的不只这批人,还有很多同学忙着考博,忙着考托,忙着考这样或那样的证书……在课余时间考这些证书,甚至是牺牲找工作的黄金时间段来复习考试,这些同学都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做出这样的抉择,而他们又是怎样在备考着呢?近日,研究生校报记者团带着这些疑问走访了学校里的“考试族”们。
  “公务员热潮”
  公务员热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事情了,自从199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正式实行以来,每年的报考人数都呈直线上升趋势。2003年遭遇全国高校扩招以来的首次大学生就业高峰,当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录取比例飙升到20∶1。而后,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公务员报考热”愈演愈烈。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的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平均为37∶1。据统计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报名者其中有80%为应届大学生,而今年的国家公务员报名已经开始,很多同学也很关注这方面的事情,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情况,我们采访了几位即将毕业的同学,从不同的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周同学 女 大四法学院
  “我今年大四,准备公务员考试已经快4个月了。做出报考公务员的决定是在大三的时候,出于对自己个人能力的考虑,我不打算考研,因为我觉得考研对我来说是最头疼的事情。家里人也很尊重我个人的选择,并没有对我进行干预。此外还跟我的个人爱好有关系,我喜欢大海,所以我这次报的就是与海事方面有关的职务,另外我也想尽快的参加工作,这样可以为家里减轻负担。再说了,现在国家公务员在招人,既然有这个机会那我就要去争取!多一次选择多一条道路。”
  当问到她如何看待持续上涨的报考人数时,周同学表示周围同学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相对于考研的人来说不算多,但是要从全国的角度来看每个职位的竞争还是相当的激烈的,特别是一些热门的职位,竞争的对手太多了。其次她认为大多数报考者的功利色彩比较浓厚,缺乏正确的心态和理性的报考分析,死盯着热门职位,导致某些部门的录取比例甚至达到了1000:1的地步,而这正是造成公务员热、公务员难考的原因之一,让人面对不断攀升的报名人数感到恐慌。
  周同学告诉我们,尽管自己在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但有机会她还是会试着找工作的。因为毕业生的出路无非就是:考研、出国、找工作、考公务员以及自主创业。从自身的角度讲,不准备考研,也没有条件出国留学,而自主创业则需要资金和创意,眼下条件还不成熟,目前所能做的也就是考公务员和找工作这两方面。等简历做好之后她就会去加入求职者的大军,毕竟公务员的录取比例还是比较低的,但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备考公务员。
  最后谈到考试的结果时,她说:“如果这次没能考上,我想我会明年准备江苏省的公务员考试。其实自己报考什么也是带有些盲目性的,那么多的职位真让人难以做出选择,现在看着某个职位的报名人数不多,可谁知道以后的几天内会是什么情况呢,有时也挺无奈的。但是下一步我已经想好了就是在毕业后一定要去参加司法考试,为当律师做准备。”
  记者从周同学那里了解到,现在许多职位要求学位必须硕士生以上或有基层工作经验,这对本科生来说是一个门槛。怎样发挥本科大学生的优势,成为困扰小周等同学的一大难题。
  蒋同学 女 研三 计算机学院
  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硕士生在求职方面遇到的困难应该不是很大,那么蒋同学为什么还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呢?她是怎样看待公务员考试的呢?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了她的实验室对她进行了采访。
  蒋同学在本科毕业时就打算要报考公务员,因为当时考上了研究生,就暂时将这一想法放了下来。现在马上要毕业了,又是要做出人生选择的时候,于是她现在决定报考公务员,实现当年的目标。
  蒋同学说:“即将毕业要面对社会,应该现实一些。公务员的职位轻松,工作稳定,福利、退休养老等通常都有着较为完备的保障体系,比在公司里面要好很多。而且企业的激烈竞争会带来诸多不稳定的因素,作为女孩子最好还是从事稳妥的工作比较好,报考公务员就是个较为理想的选择。”
  面对越来越多的报名人,蒋同学表示尽管选择的不是什么热门部门,但现在所要报考的单位录取比例已经达到了6:100左右,竞争也是十分残酷的。但是既然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就要以轻松的心态去面对。她认为近几年以来,公务员考试制度已经逐步的完善,越来越公开、公正、公平,重要的还是在于个人的实力。所以只要有机会就要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去面对,决不放弃。如果成功,那就是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起点,失败了,就当是人生路上的一次积累。
  从蒋同学的言词中我们不难看出,研究生的公务员报考并不像本科生那样有压力,以其现在的学位完全可以在社会上找到一份比较不错的工作,其报考公务员大多是以自己的爱好或是因为公务员的职位轻松,工作稳定,福利、退休养老等待遇不错,这可以说是另一个“阶层”对报考公务员的看法吧。
      “考研族”
  10月10日起,2007年研究生考试报名工作正式启动。数据统计显示,2006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高达127.5万。这个数字,无疑今年还将攀升。据有关人士预测,由于报考者多为2003年的本科生,正是本科扩招的高峰,所以尽管明年全国招生计划达到了40万,而报考人数却将达到150万左右,报考人数约为招生人数的四倍。
  “工作太难找了,还是考研吧。”“现在很多名校的大学本科生找不到工作,先考研再说吧。”“知名的公司一般都要研究生学历,尤其是一些研发的部门。”类似的说法常常挂在考研族的嘴边,这成为他们考研的一大理由。而徐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位。
  徐同学 男 材料学院 大四
  徐同学和很多同学一样,大三的时候就早早就打定了继续读研的主意。暑假的时候,他也没有回家,而是报了考研辅导班正式开始复习。在这方面还是投入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的。不但要每天赶来赶去上课,还要和南京夏天的高温“作战”。谈到考研的目的,他表示自己对所学的专业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加之研究生阶段一般能跟导师做一些项目,积累一些实践经验。对于自己将来硕士毕业后是会从事学术研究继续读博士,还是去找工作,他还没有具体的想法。不过,考研无疑对这两条道路都是有帮助的。
  相关专家认为,确定自己是考研还是就业时要根据自身特点综合考虑。第一个因素就是有没有继续升学的愿望;第二个是经济状况如何;第三个是找工作的情况如何。对于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本科毕业以后,先去工作一段时间再来考研究生比较好。这不仅是在复试里面有优势,将来考上以后,对学习、对专业也有益处。所以要确定自己的目标和能力,不要盲从。
      “考博族”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考博已经成为继考研之后的又一热门。每年的考博期间,许多招收博士的学校门庭若市,尤其是名校。如何看待考博热呢?考博军主要又是有什么人组成呢?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考博人有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有为了继续充电深造,为了到更好单位就职的教师及研究人员,也有为了升职的政府公务员和为了提升自己身份的公司实业界人士等。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的考博人占了绝大多数。现在就让我们听听今年刚刚参加过东南大学博士考试的一位同学的心声。
  张同学 女 研三 艺术学院 艺术学专业
  张同学是艺术学院艺术学专业04级的学生,谈起为什么考博感慨良深:“我本科学的是理科,读研期间两年多的专业学习时间根本不够,我很喜欢这个专业,想进一步提升自己。当然就业也是一个重要考虑,现在就业压力很大,较之男生我们女生不太好找工作,因为单位也很现实,将来女生需要担负的家庭责任多,因而学历高一点相对竞争力就强一些。我想进高校,在读博期间好好搞搞专业,多出些成果,也就有可能去好一点的院校。另外我考博也有导师、家长方面的因素。我导师做学问很严谨,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他希望我能进一步深造,不要目光短浅随便找个单位,他说读硕士已经步入了做学问的阶段,而不止是为找工作增加一个筹码。我的父母也支持我考博,他们是经历过文革的人,当年没有机会读书深造,说人往高处走,有机会一定要读。我也想为家人争口气,实现他们当年未竟的愿望。”
  谈到社会上对女博士的“第三性人”看法时,张同学的观点很有见地,“近几年来社会上的确有‘人分男人,女人,女博士’的说法,我认为这是片面的看法。一方面是社会对女博士的不了解造成的,认为她们整天钻在书堆里,不食人间烟火,不懂人情世故。可能有些人做学问做的人也有些怪了,比较‘独’,清高,自以为了不起,与人有距离。但这也不能代表大多数。我接触过几个博士,都是很有修养,待人热情幽默风趣的。一句话,学问不能做死了。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他人,不热爱生活的人能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能做好学问!”
  当记者问到张同学会不会认为大好青春,一直读书对于天性爱美的女生是种浪费时,张同学笑笑对我们说:“我认为那要看你究竟喜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博士需要完全掌握一个科研领域,并在这个领域开创新理论,有可能就要研究一辈子,如果不喜欢是很痛苦的事,所以考博一定要慎重选择专业方向。其实学习的过程是很舒服的,并且也能陶冶情操。如果说读书是浪费青春,那怎样才算不浪费?大学毕业早早结婚生孩子做家庭妇女吗?有些女生不是怕学习,而是怕变老,我认为只有有追求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只有事业的光彩才会让你永葆青春。”张同学的谈话让我们看到了她对学术、对人生的一种追求。
      其他的考试
  现在校园里面除了上面我们采访的这些考公务员、考研、考博的同学之外,还有着很多人在准备着考各种各样的证书,或者是GRE,托业等英语考试。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采访了即将要考CPA(注册会计师)的罗同学,相信以她为代表,可以折射出一些同学考试的心态吧。
  罗同学 女 研一 经管学院
  罗同学以前就考过一次CPA,但没有通过,她表示她还会继续考的。她说:“这个就像4、6级考试一样,考过了虽然不代表什么,但总要考一下的,能过最好了。”并且她向我们介绍说她们班级报名参加这个考试的人还是蛮多的,大概有一半的人都报了名,但其实CPA是个很注重实务能力的考试,考过率相当的低,一般只有7%-8%左右。它共考五门,一般工作过人的比较容易通过。对学生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人要难一点,至少比起考研的难度要大。而且并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样考到这个证书就像捧着个“金饭碗”了,这只是个资格证。国家最近调整了CPA考试规则,规定5年要重新考一次。因为它很重视实务,有些会计法会改变,有些案例也需要不断更新,所以这个考试也是个不断更新的考试。必须要与时俱进。考过CPA只是说明一个会计具有了审计师的资格,能不能进审计事务所,还要看他自身的能力,看他有没有实际能力,并不是以一张资格证就决定一切。
  当记者问到罗同学对自己读研了还考这个证书怎么看,认为自己与那些拿到CPA的有什么不同的时候。罗同学一再强调这只是代表她自己的看法:“CPA只是一个工作资格证,只是证明你具备这个资格而已。而读研是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全方位的提高自身能力,与考一个证完全是两个概念。而且从长远考虑,读研等于提高了一个层次,而拿个证仅是拿到一个敲门砖而已。能不能得到工作,工作能不能做好还是未知的。尤其再工作两三年之后,硕士的优势就更能体现出来了。所以我当时选择了读研没有毕业就工作。”
  从小学或者是学前班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考试这个名词,几乎可以说它伴随了我们的整个学业生涯。也许现在在看报纸的你,就是在准备考试的间歇在翻看这篇采访稿。无论你学的是什么专业,学的是什么课程,总是要以考试这样的方式来做阶段性的检测的。无论同学们为了什么样的目标在奋斗着,无论是不是要准备这样或是那样的考试,我们都希望大家可以在人生路上一直勤奋努力着,并且诚实的对待每次或大或小的“考试”,收获各种成功的果实。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