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06-10-3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怀念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张开济先生

    摘要:  虽然国内正值十一黄金周,但是新华社的一则唁电却给中国建筑界带来了一个噩耗。中国建筑界泰斗,全国建筑设计大师、第一届梁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念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张开济先生

■朱江(加拿大注册建筑师)

   期次:第1011期   





  虽然国内正值十一黄金周,但是新华社的一则唁电却给中国建筑界带来了一个噩耗。中国建筑界泰斗,全国建筑设计大师、第一届梁思成奖获得者、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张开济,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28日零时5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4岁。张老一生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著名的建筑作品包括中国历史博物馆、天安门观礼台、钓鱼台国宾馆、三里河“四部一会”建筑群、中华全国总工会、北京天文馆等等。张老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历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北京市政府建筑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90年被建设部授予“建筑设计大师”称号。10月2号我在网上惊悉张老不幸逝世的消息,心中悲痛万分,立即拨打越洋电话向张太太致以深切的哀悼。中国建筑界失去了一代宗师,我们失去了可敬可重的老前辈。我愿用笔写下心中对张老的缅怀,寄托我的哀思。
        一
  解放初期我父亲进入北京永茂建筑事务所(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前身)工作,与张老成为同事,又同住在东华门大街96号的单身宿舍。两家有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同事同乡之谊。小时候我家住在阜城门外北四巷和张家是楼上楼下的邻居。我曾多次听过张老对大人讲他在建筑设计中的轶闻趣事,但是直到我成为建筑系的学生后,回顾往事才恍然大悟,小时候认为的“有趣”其实是大师的奇思妙想神来之笔。如不少人都提到过的方柱子圆柱子的故事我也听过,那是1959年建国十周年大庆张老主持设计十大建筑之一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时的事。当时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察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的设计方案,发现人大会堂的廊柱是圆形的,而历史博物馆的是尺度较小的方柱,就提出是否要加大方柱的尺寸以取得与人大会堂遥相呼应的效果。张总解释说由于总理审阅的是正立面图,因此看到的是方柱的一个面感觉细,建成后从透视的角度能同时看到方柱的两个面就不会觉得细了。总理欣然接受了张老的意见,批准了原设计。又如历史博物馆建成后好评如潮,对张老使用室外中庭和空廊的构想专家们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样的处理既有中国古典宫苑的剔透,又有希腊古代神殿的凝重。但张老却总是谦逊地笑言那只不过是万不得已情势下出的险着。因为在由中央拍板的天安门广场整体规划方案中,人大会堂的总建筑面积17万平米,而与之遥遥相对的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的建筑面积总和却只有7万平米,体量相差悬殊,却又必须作出空间格局上的对称效果来,张老迫不得已,只好用大面积的中庭和大跨度的空廊把历博和革博联成一体,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实现了其在天安门建筑群中与人大会堂的和谐对称。全靠有大师当年的匠心独具,我们今天才能欣赏到如此恢宏壮丽的中国历史博物馆。
          二
  由于家庭的熏陶和周围环境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考时决心非建筑专业不学。但是在选择上哪个建筑系时,正是张老的一番话使我毅然离家远赴南京求学。当时张老曾对我说,东南大学(原中央大学)是由深受源于法国的古典建筑教育体系影响的杨廷宝教授一手创办的中国第一个建筑系,治学严谨,人才济济,桃李遍天下,是中国建筑师的摇篮。张老本人和他儿子永和都是这个建筑系的毕业生。我决定报考东南大学建筑系,由此开始我的建筑生涯。
  1992年东南大学隆重举办90周年校庆。有一天我正在系里走廊上忙着布置校庆展板,忽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原来是张老在齐康教授的陪同下来建筑系参观。我腼腆地上前问候两位赫赫有名的建筑大师,没想到张老立刻认出了我,亲切地叫我小朱,问我在学习生活上有没有困难,还邀我在当晚的校庆宴会上再叙。晚宴上冠盖如云,众多在各行各业作出杰出贡献的校友都来共襄盛举。张老给我介绍了身边的同为建筑系校友的两院院士,清华大学的吴良镛教授。张老对我说,“你现在在名牌大学学习,成绩优秀,可喜可贺。但是你不应该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果,而是要放开眼界,争取以后出国进一步深造。“张老的一席话语重心长,对我的人生之路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了三年后我移民出国,留学深造的催化剂。
  1996年在我成功通过了加拿大移民面试后举办的婚礼上,张老和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朱小地欣然出任证婚人。张老夫妇特意携其二公子张永和夫妇到场祝贺。张老在致词时讲到,“我和小朱有三同。一是同学,都是一个学校一个系毕业;二是同事,都在北京市设计院工作;三是同乡,上海人,我们两家是几十年的邻居朋友,我看着小朱长大,朱总看着永和长大。”比我年长近60岁的张总这短短几句话,把建筑泰斗的谦逊美德和对后辈的关爱表露无遗。临出国前我父亲恳请张老为我写推荐信,他欣然同意,同时又强调:“我可不是每个求我推荐的人都答应的啊。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小朱出国后一定要好好努力啊。“之后我随父母到张老家辞行,当张老把我们让进书房给我写推荐信时,我看到书桌对面墙上挂满了大师的荣誉证书和他两个儿子在耶鲁及伯克利以优异成绩荣获金钥匙奖等的证书,内心受到极大震撼。父亲一生建树颇丰,是大师,是泰斗;儿子术业有专攻,是精英,是翘楚。我想我绝不能辜负张老对我的期许,要以张氏兄弟为榜样,出国后好好拼搏。
  移民加拿大十年来,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我都牢牢记得张老的教诲。我在麦吉尔大学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继而顺利完成实习过程,通过十门专业考试,成为了卑诗省第三位来自大陆的加拿大注册建筑师。之后我又通过考试,取得了在世界范围内代表节能环保设计领域最高水平的LEED认证专家证书。现在我任职于加拿大最大的建筑设计公司,正在参加主管一项投资额高达2.4亿加元位于温哥华市中心的综合开发项目。我之所以能取得这点滴成绩,自己努力当然是先决条件,但是张老多年来的鼓励和鞭策使我在人生的奋斗之路上形成了永不言败的信条也是不可或缺的啊。
          三
  张老一生刚直不阿,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从不违心迎合领导意图,也从不做两边倒的墙头草,他的“强项”赢得了建筑界同仁的敬重。例如在中国建筑界一窝蜂地热衷建设高层住宅楼时,张老大声疾呼“不要和青天比高低”。他不断撰文发表讲话指出,解决城市人多地少的问题,正确的方法是多层高密度,而不是高层高密度,希望把北京的住宅建设从森林一般的塔楼住宅群中解放出来。尽管他的观点遭到很多领导和其他同行的反对,他也从不改变自己的初衷。又如原北京市长陈希同在审批建筑方案时,以保护首都的古城风貌为由,多次要求在新建的主要建筑物顶上加盖小庑殿顶以突出民族特色。张老不畏强权,反复谏言,力主摘掉“帽子”,指出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这种不伦不类的败笔一旦建成将破坏北京古都优美的城市形象。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张老睿智谦和,有远见卓识,是古人誉为大智若愚类的贤人。在建筑界几乎人人都把最新最高最醒目的建筑当作自己的代表作。但张老却有自己独到的逆向思维,他最为满意的是自己所设计的天安门观礼台。因为这个观礼台在功能上能以层层递高的观礼人群为庆典中的天安门城楼和广场起到众星拱月般的烘托作用,而在平日不用时就凭相同的颜色和梯形的布局造成融入天安门的红墙之中的视觉效果。如此一来成功地使观礼台作为配角和天安门城楼浑然融为一体,与整个城市的风格保持了和谐一致。50多年前即有如此具前瞻性的设计理念,确非一班平庸建筑师所能望其项背的。作为一位有着深刻历史责任感的老建筑师,张老不遗余力地呼吁要记取北京滥拆城楼城墙的惨痛教训,要决策层和规划部门手下留情,为子孙后代保留古建筑物。进而提倡不妨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赋予古建新的内容,实现整旧如旧,古为今用的构想。在张老和众多专家的疾呼奔走下,一批极具文物价值的古建免除了或常年空置或被占作他用或被拆除的厄运,如先农坛太岁殿变成了中国古建博物馆、湖广会馆变成了北京戏曲博物馆等等。这些被赋予了新功能的古建筑物,从经济上和管理上为长期的维护和保养提供了可能性。每当张老的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后,他总会欣慰地感慨,这是福及子孙、功德无量的好事啊。
          四
  张老两个儿子学有所成,尽人皆知。当他大儿子保和第一次从美国归国探亲时,我们前去月坛北街的张家探望。他盘腿坐在地毯上和我们谈起他自己从内蒙插队到返城上大学,再出国深造留学耶鲁的心路历程。他再三强调这一切要归功于父母的教导和严格要求及自身的刻苦努力,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之情溢于言表。张老是中国建筑界德高望重的专家,两个儿子也分别成为美国金融界和建筑界的专家,在家庭中给他们以最大支持的是相夫教子的张太太。张太太孙靖女士出身于无锡一个名门望族,早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家政系,精通英语,高贵优雅,聪慧娴淑,谦以待人,一派大家小姐风范。他们夫妇对儿子敦品励学,不仅要求学业精进,更要求德行高尚。在大多数中国人还仅仅拥有9寸12寸黑白电视机时,他们特意让儿子从美国带回一台大彩电送给在文革中甘冒风险照顾过他们的食堂大师父。“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国自古以来倡导的美德,在张老的下一代中得到延续。
  张老一生兴趣广泛,除了对建筑艺术的不懈追求,早年热衷摄影,特别钟情于莱卡相机。他的大作不时见诸报端。有时张老兴致一来,也会在家中给同事朋友放映并亲自讲解他自己拍摄制作的幻灯片,我经常去看去听,当然获益匪浅。张老一生爱狗。解放初期设计院曾有人问其爱好,为人坦诚不设防的张老便如实以告“爱狗”。但万万没想到,这在文革中竟成了被批斗的一条罪状,为此吃了不少苦头。但文革后他爱狗之心依旧,美国一家著名的华文报纸用一整版的篇幅介绍张总时,就特意选登了一幅他携儿子家的两只爱犬照的相,兴致盎然。虽然宥于住公寓楼等原因,他自己家没有养狗,但张老在耄耋之年荣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十万元奖金后,即慨然捐出一万元给养狗协会,又一时传为佳话。晚年张老在工作之余,寄情于收藏中国古建及古家具上的木雕花板。双休日到潘家园古玩城去淘宝,闲暇时戴上老花镜坐在桌前把玩、擦拭抑或整旧如旧地小修小补那一块块花板,成了张老最惬意的时光。张老位于白石桥的寓所是由两个三居室单元打通而连成一体的格局,偌大的客厅、卧室乃至走廊上到处都摆满了挂满了他视为至宝的收藏,赏心悦目,让人目不暇接。就连中央电视台都特意为他制作了《大师情趣》专辑,介绍堪称中国花板研究收藏第一人的张大师。
  往事历历在目,教诲犹记心间,痛乎大师已驾鹤仙逝。让我在遥远的大洋彼岸虔心祝祷,张老安息吧!
作者朱江简介
  加拿大BritishColumbia省注册建筑师
  中国东南大学建筑学学士
  加拿大McGill大学建筑学硕士
  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加拿大BC省建筑学会会员
  加拿大皇家建筑学会会员
  加拿大绿色建筑学会LEED标准认可专家
  现任职于加拿大最大的建筑设计公司STANTECARCHITECTURELTD.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