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交通运输研究委员会(TransportationResearchBoard,TRB)第86届年会于2007年1月21~2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如期举行。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一行15人在王炜院长和刘光荣书记的带领下,组织学术代表团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期间,代表团和国外学者开展了广泛交流,并联谊了60多位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的海外校友。TRB会议是国际交通运输领域学术价值最高的会议之一,会议刊物《TransportationResearchRecord》(TRR)为SCI和EI双重收录源期刊。笔者有幸在TRB大会上宣读论文,论文《EmpiricalAnalysisofCommuteTripChaining:CaseStudyofShangyu,China》也有幸入选TRR期刊。以下是笔者参会的几点感受。
拓宽研究视野,瞄准国际前沿研究
当前国际交通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关于交通规划的理论基础———交通需求分析方法的改进和应用。目前,基于活动和出行链的交通需求分析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交通领域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而我国目前城市普遍应用的仍是传统的基于单个出行的交通需求预测方法,在理论研究和相关的软件开发方面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正是针对国内研究的这一薄弱环节,依托导师王炜教授承担的国家973计划课题《城市交通需求生成机理与瓶颈识别》研究,结合博士论文相关的研究内容,笔者将中国城市的出行链选择行为投稿到TRB会议上。论文的研究内容在大会宣读后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国外学者也针对论文中相关的出行链行为特点就国外的情况与笔者进行了对比分析与深入交流。交流和讨论中笔者深深感到研究的角度和视野进一步开阔,对国外该方面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有了进一步了解。因此,通过此次TRB会议论文撰写与参与经历,笔者强烈感受到拓宽研究视野、瞄准国际前沿研究的重要性。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交通基础数据库
城市交通是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其城市交通特性有着不同的特性。正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交通在供给和需求方面存在着与美国等发展国家明显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在交通发展模式、交通机动化水平、交通信息化程度方面都与美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TRB会议交流过程中,笔者充分感受到中国城市交通的特性受到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对笔者论文中关于中国出行链特征的数据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也是此次笔者论文被成功录用的一个重要经验。因此如何在当前交通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前提下,改进交通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对于交通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学术交流国际化的能力
本次TRB会议上,通过与包括哈佛大学Summeta博士、美国马里兰大学Gulsah博士、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Elenna博士、台湾大学张学孔教授、北京大学柴彦威教授的广泛交流笔者深深感到提高学术交流国际化的能力的重要性。而要提高学术交流国际化的能力,笔者感到不仅要大力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要注重对于研究方向已有研究基础的详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同时还要把握本国的一些基本特性数据与国外典型国家的不同特点。通过培养良好的口语能力、深入地把握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动态、展现本国基础数据特性,才能熟练地驾驭国际化学术交流。
总之,通过本次TRB会议的参与与交流,我对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未来的学术奋斗目标也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通过与国内外学者面对面的交流,大大开阔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相信今后的研究道路会有一个更为宽广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