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07-06-02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科学精神与传统文脉的完美契合

    摘要:  东南大学沧桑百年,几经风雨,几番离合,几度振兴,历久弥坚。“培育贤才、昌明文化”,成为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南京著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精神与传统文脉的完美契合

———九龙湖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解读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沈国尧建筑师龚坚

   期次:第1031期   




  东南大学沧桑百年,几经风雨,几番离合,几度振兴,历久弥坚。“培育贤才、昌明文化”,成为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南京著名的“学府圣地”。如今,她再次迎来了百年难得的发展机遇,走向南京国际化投资热土、高科技花园新城—江宁,去营造新世纪九龙湖校区,实现“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宏伟目标。
  一、基地现状与评价
  1.区位特色
  南京的地理形势,早在战国时期,就有金陵“王气”之说,为历史所传颂。所谓南京“龙蟠虎踞”,倚长江为天堑,幕府、石城为要塞,表牛首为天阙,而秦淮为之襟带,乃其外围的地理环境。“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正是南京自然气势、风物特质和独特历史文脉的真实写照。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地处著名风景区牛首山与秦淮河环抱之中,东西可遥望古都南京两大中轴之阙方山、牛首,用地处于城市最佳上风向,可谓风水形胜,自然与人文景观俱佳。周边与南师附中、同仁医院、江宁高科技产业园区和大型居住区等共同构成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的发展核心。
  2.交通条件
  九龙湖校区南接南京城市二环高速路,东邻宁溧公路,西至开发区清水亭大道,并与南京机场高速公路相望,北有城南大道,对外交通十分便捷。校园西北部水系可与北侧九龙湖连通而至牛首山河。
  3.地形地貌
  九龙湖校区用地东西约1.8公里,南北约1.4公里,总计3700余亩(246.7公顷),基本呈方形。地块内形成中部、中东、中西、东南、西南等几块高地,沿用地北侧、高地之间则多为鱼塘洼地,高程变化最低处不足8米,最高处达15米。江宁开发区总体规划中的九龙湖南区主要由本用地内西北部低洼水网构成。
  4.规划面临的课题
  对规划基地的总体评价是自然环境优良,交通便利。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合理地利用地形,规划完善的校园生态系统与景观环境;正确处理新校区功能布局与江宁新城总体规划的关系;合理规划校园与周围道路的关系以及周边交通干道沿街景观的设计,最终创造一个具有“特色美、自然美、整体美”的校园空间。
  二、规划设计指导思想与总体构思
  基于对当代规划理想的追寻,经过对校园历史与现状、规划设计要点、规划设计任务书以及其它法规条例的认真研究后,我们确定这次规划的设计指导思想为:
  建设自然生态的花园之城
  规划现代智能的网络之城
  建构人文精神的象牙之城
  依据规划指导思想,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内涵变化,规划从空间形态、交通结构、绿化环境、人文意象等多方面营造校园特色,创建“绿色、开放、族群的森林大学和活力之城”。
  1.“核心+族群”的校园形态,中西合璧的校园风格
  “田园城市”的理想模式———若干田园城镇环绕中心城市,以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联系,之间设置永久性自然环境的规划思想与大学校园公共核心教学组团结合各个专业教学族群的组织方式耦合,以生命体细胞生长的方式推动校园的逐步建设成型,也隐喻着母校发展的过程,校园功能分区和系科分布格局以学校四牌楼本部为参照,传承历史文脉,体现校园环境的识别性,强调意境创造上的内聚性。
  形态为西,理念为中;实体为西,(开放)空间为中,中西合璧,融汇贯通。
  2.水网路网的交错形式、适度分离的人车体系
  规划利用地形和基地水系构筑校园水网,并结合现有道路,叠加道路网络,水网路网分合有度,其交错的形式正是规划尊重自然基地特征、与自然共生的设计理念之体现。
  依据学校规模和布局,规划设计了高效便捷的类双环机动交通,校园各功能区按开放程序和内外关联性,分别形成公共内核、系科族群环、生活街坊、运动带等由内而外的圈层结构,结合绿色开放空间的绿楔空间,构筑放射状景观步行廊道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适度分离的人车交通体系回应了不同交通的各自需求,凸现了设计为人的人性关怀。
  3.风景校园的持续发展,生态意境的全面融合
  以公共教学“母城”、族群院系“子院”的细胞体形态体现的一个个校园生长核,可以弹性增长,与时俱进,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些绿色生长核(实体)周边则是中国古典风范的田园山水、园林风光,形成一主(九龙湖)三辅的生境虚核。
  虚实相生,校园生长核之间的间隙、空间成为植物生境浸入、生长、融合的场所,直到成为一片绿色的基底。这一基底与校园外绿色生态环境九龙湖城市绿荫走廊和二环永久性林带开放互动,融合共生。
  4.文化传统的精心演绎、“止于至善”的不懈追求
  东大“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学风和百年来“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引导我们在校园环境人文意象的构想中首先追寻的是一种凝聚力的体现和完美形态的表达。严谨求实的格局成为首选:田园城市理想模式结合基地特征、校园文化和功能需求,形成以四分之三环围绕校园中心核,由四分之一环引入九龙湖水,周边族群拱卫,团状向心的抽象形态。格局总体严谨内聚,又不失开放和张力。圆之形式源于“止于至善”之深层解读:所谓“至善”者,高妙莫测也,乃吾辈永恒之追求,实质言求索之永无止境。开放一隅之圆形,正是隐喻对“至善”(整圆)的永恒追求。而地域环境、人文特征的代表———九龙湖的引入和该区域外事接待、专家科研区的设立则象征着开放办学、交流融合、中西合璧之科学理念。
  三、规划功能布局
  合理的功能分区,不同功能的界定,有机成长的校园校园分区按动静、内外等功能划分为公共教学区、专业族群圈、生活街坊、外事交流科研区、体育运动区、行政接待区、自然生态系等区域。
  1.中心教学区
  图书信息中心和中心广场构成了校园核心区域,该处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周边形成内环路,与校园东南西北进路相连。图书信息中心居中靠北,右侧为九龙湖景观步行区。中心广场既与主入口景观轴对应,又与校园主要生态景观九龙湖融合,为校园内人员活动最为密集的场所创造了宜人的环境以及多项功能和多重含义(步行、集会、游憩、交流、象征等),形成校园环境空间的重要节点。中心广场是整个校园生态、景观、活动、空间的联系核心。
  2.公共教学区+专业组团区
  按照学校系科设置和规划任务书要求,结合专业特点,规划将公共教学区和学校系科集合形成建筑、环境、土木、交通、材料、化工类学科族群,数理、外语、计算机学科族群,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电气工程学科族群,信息、电子工程、无线电类学科族群,动力、机械、工程训练学科族群,文学、管理、医学、生命科学类学科族群等若干族群及远景发展组团。各族群呈细胞体形态环布于中心教学区“母城”外围,内部形成古典意味的院落空间。其中带有部分公共教学功能的数理、外语、计算机学科族群,毗邻东部本科学生生活区布置。
  3.生活街坊
  根据师生规模和用地条件,规划安排了两大本科生生活街坊,一个研究生生活街坊和部分青年教师公寓。本科生生活街坊分处于基地现状道路南北两侧的东部,规划的研究生公寓处在用地西南侧部,分为两组,相对独立,青年教师公寓区隔城南大道与南师附中毗邻,处于校园的东北角,便于对外对内沟通。各街坊由若干小组团构成的组织方式,考虑了校园分期建设的可操作性。街坊内分别配置食堂、浴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分别靠近运动区或就近布置运动场地。生活街坊处在教学族群外侧,相互联系紧密,并由机动车行、人行(非机动)两大系统与教学核心区便捷沟通。
  4.外事交流科研区
  校园规划用地西北部多为低洼塘地,本案与江宁开发区总体规划衔接,在此规划较大开阔湖面形成校园主要生态景观区域,而在规划校园外环路以西,保留东西干道以北,布置外事交流科研区,自北往南分别为留学生公寓、专家村、国际交流研发中心等区域。此处水陆萦绕、环境幽雅,是九龙湖校区人居环境绝佳之所,创新生发之源和对外交流的窗口。
  5.体育运动区
  从有利于教学、方便师生、展示形象和集约开放管理的要求出发,规划将校园体育运动主要设施分成三个带状区域,位于规划外环路外侧。其中主区包括带看台的400米标准田径场、体育馆、游泳馆和篮排球场地若干,位于校区北端中部。体育馆处在学校南北景观中轴尾部,成为重要对景。该处大量运动场地的布置,适合于低洼回填土质的基地条件,同时适合于向城市和北部大型居住园区开放。另外二处带状运动场所位于规划的本科生公寓区东侧、学校外环路以外,各布置一处400米田径场、部分网球场和大量篮、排球场地,与本科学生生活街坊一一对应。
  6.行政管理区
  校行政大楼与后勤综合楼、车队相邻,布置于校园主入口东侧,形成对外联系方便、交通顺畅的区域,南可以直达南京二环高速、机场高速、沪宁高速,与长江三角洲广大地区强化沟通,北可通过城市快速干道,与江宁开发区一期、东大科技园、南京主城便捷联系。校行政大楼作为东南大学对外的窗口和对内管理的中枢以其独特的造型成为人们的视线焦点。
  7.后勤接待区
  后勤综合楼与车队靠近校园南入口,位于行政大楼东部,便于相互联系。另外,规划的学校医院、接待中心布置于校园东入口,靠近学生生活区域;学校校车客运站及教工活动中心则布置在与主城区联系便捷的西入口处。
  8.自然生态系统
  立足于基地的地形、地貌,本规划在用地西北侧设置大型湖面和滨水景观林,又分别在公共教学核心区内环外东北、东南、西南形成三处滨水林地,校园因而有了一主三辅四个生境“绿核”,“绿核”又通过水网路网广场绿化相互联系融合,成为完整的生态系统:
  (1)湖泊水体计划通过用地中部大段保留的四横沟,引入开发区内东大校园东侧的水源,贯穿校园,分南、中、北多路汇入九龙湖,形成水系的循环,塑造活水之湖泊,同时引入生态校园之概念。
  (2)中水利用计划本区之地表供水主要由牛首祖堂风景区、方山和雨季地表径流汇至,但考虑南京夏秋季炎热和饮用水资源相对不足,在非生活用水方面,建议采用中水作替代使用,节省用水量,达到能源节约目的。
  (3)生态绿核计划校园西北部规划的九龙湖区域是本区最为重要的生态核心,与城市生态廊道相接;九龙湖同时也是校园内的主景区,为学校师生提供了主要的休闲游憩、学习交往空间。
  (4)绿色校园计划本案建筑密度仅为12%,尚余空地88%,除部分供作道路、场地使用外,大部分均予以绿化栽植,塑造森林大学之意象。
  (5)地形坡地之气候控制公共教学区利用原有高地和竖向控制,塑造小台地意象,除利用环路内侧土壤栽植作为气候调节外,同时可避免洪汛发生,基地的种种使用不便。
  四、交通系统规划
  人流车流适度分离的交通体系,创造高效便捷的路网结构为保证校区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正常的交通秩序,集中安排了多处机动停车场,对外来车辆进入校区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
  (1)出入口
  规划中充分考虑到人车出行的方向性。新校区主入口选择在校园南侧的内环南路,既方便学校对外快捷沟通(直达南京城市高速交通系统),又通过系列营造,强化了学校严谨庄重的主入口气氛。北侧校园中轴与规划路口对应处、东西向规划保留的校园大道与城市道路相交处各设一次入口。根据校车进城路线模拟,清水亭路上的校园西入口较为便捷,因而规划将校车客运站及相应的教工活动中心等布置于西入口附近。另外,用地东北侧利用城南大道上的过水桥梁和道路对应处再设两处出入口,方便生活区师生对外沟通。
  (2)车行系统
  学校主要车行道路基本形成双环形,内环围绕着公共教学区,外环则主要区分沟通学校各功能区。各校园出入口均有便捷通道,达至内环。这样既保证了各个功能区的交通可达性,另一方面又保证了中心教学区不被车辆穿越,保持相对独立与安静,创造舒适的步行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校园所有功能区外围设置连通的消防通道,与校园景观防护林带结合布置。
  (3)人行系统
  便捷的步行道路系统由散步小径、步行广场、学术交流空间、生活交往空间、自行车专用道等组成,既方便各组团的联系,又成为校园景观的浏览路径。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组织舒适、流畅的步行流线,向心放射相互联系成一体,与校园绿核结合,形成完善的步行网络。
  (4)静态交通
  在校园出入口附近、主要对外建筑及对应于系科族群的内环外侧周边布置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分散布置,结合教学区、宿舍区底层架空或半地下室停放自行车,美化校园景观。
  五、景观系统规划
  开阖有致、纯静清雅的环境特色,创造风景校园的意境“堂虚绿野尤开,花隐重门约掩”,绿色校园的设计意念,是将校园布局因地就势,处处成景,建造错落有致的生态校园。
  规划设计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目标,以外部空间的多层次园林化处理为核心,组织空间与景观,突出学校文化氛围、学术氛围和艺术氛围,创造融规划、景观、建筑为一体的优美教书育人环境。
  (1)校园整体景观意向:我们从中国古典空间的意境出发,借鉴西方现代的审美情趣,在校园整体布局中,寻求与自然的交融。利用原有洼地、河道,体现江南水乡特有的错落蜿蜒的景致,水面有收有放,有曲有直,相互映衬的水面形态,大大开拓了校园空间,产生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和谐韵律,营造出一个二十一世纪园林式校园。
  (2)广场、街道空间意向:在借鉴西方广场空间处理手法的同时,借鉴江南水乡的街坊空间处理手法,利用相似(下转五八版中缝)街道尺度和收放节奏,营造与江南水乡意韵相配合的诗意环境,强调地域特色景观。
  (3)庭园空间意向:建筑单体围合的庭园。在山、水、建筑、小品及植物景观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组合关系,形成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致的园林式山水校园特色。以亭、廊等造园元素,营造出尽可能多的近人尺度的灰空间。
  (4)建筑空间意向:建筑物内部的园林空间。借鉴江南庭园尺度,以中庭、天井、室内绿化、空中花园、交往平台等建筑内部的生态空间处理,达到建筑与园林的完美融合。
  (5)道路景观意象:沿着校园内车行主干道,布置着主要的带状绿地,它们在功能上软化了各区与道路的接壤,隔离了道路上的噪音和车行干扰;也在视野上丰富了道路景观,形成校园中的景观路,而不是传统上简单的车行道。这些带状绿地贯穿了整个校区,成为学生间交流的纽带。
  六、校园建筑群体设计构思
  配合规划的宗旨和江南地区气候特色、六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在朴实、理性的建筑形式中融入高技术手法和传统建筑文脉的意味,以体现地域性大学校园特色。
  (1)现代风范的标志性主体建筑群
  图书信息中心,采取严谨的建筑造型,体现舒展中有高潮,平缓中有节奏,严肃中有活泼,古典中有现代的建筑风格。
  (2)绿岛族群院落——可生长的专业教学科研组团
  各专业教学科研组团相对独立,能在同一建筑物内实现多种教学活动,是多种单体细胞的组合,大部分建筑平面呈南北向布置,东西向布置连廊和附属用房。具有一定的布局模式,可使今后的扩展不破坏原有的基本构图。
  (3)现代街坊——江南水乡情景再现的学生公寓
  学生公寓以统一的母题和尺度彼此协调。通过大面积白墙面和深色屋顶遮阳棚架的处理来隐喻江南水乡“白墙黑瓦”的传统建筑风格,使传统与现代在此得到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