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08-01-01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东大精神与办学特色

    摘要:  东南大学是办在六朝皇宫与明国子监旧址上的一所著名学府。  六朝皇宫始建于东吴孙权黄龙元年(229),迄今1770余年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大精神与办学特色

人文学院王步高教授

   期次:第1049期   



  东南大学是办在六朝皇宫与明国子监旧址上的一所著名学府。
  六朝皇宫始建于东吴孙权黄龙元年(229),迄今1770余年,明国子监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鼎盛时在校生曾多达万人,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大学,迄今已626年。虽经易代鼎革,这块土地上却办学不辍。《昭明文选》、《永乐大典》等亦成书于此,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
  自1902年兴建三江师范学堂以来又历经105年,民国年间这里曾是中央大学,是当时学科最齐全、学生人数最多的高等学府。近一二十年间,我们又新建浦口、九龙湖校区。校园面积增长近八倍,古老的名校焕发新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办学理念的结合,又经一代代的东大人的勤奋努力,镕铸出具有自己显著特色的东大精神与办学传统。东大之精神,可用“诚朴求实,止于至善”八字来概括。
                    一
  “诚朴求实,止于至善”,这是一代的东大人的精神与道德追求。
  “诚”是南高师校长江谦制定的校训,他认为道德、学术、才识之完善,均应本于至诚,诚则自成。江谦作词的《南高师校歌》即云:“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江谦认为“诚”涵知、仁、勇,“诚”育德、智、体,全体师生均须以“诚”植身,以“诚”修业,以“诚”健体,以“诚”处世,以“诚”待人。在南高教授中,曾流行过:“想为官者上北京,想发财者去上海,唯我心甘情愿在南高。”
  到中央大学时期,校长罗家伦还提出“诚朴雄伟”四个字的校训。“诚”即对学问要有诚意,不以其为升官发财阶梯,亦不以其为取得文凭资格的工具。治学须备尝艰辛,锲而不舍,对学问要有诚意,要有一种负责的态度,人与人之间更是推“诚”相见。“朴”即质朴、朴实的意思,力戒浮华,做学问切不可只为装点门面,应崇实而用苦功,才能树立起朴厚的学术气象。“雄伟”则是“大雄无畏”、“伟大崇高”,要纠正中华民族自五代以来柔弱萎靡之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坚定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振兴中华文化,不可有偏狭纤巧,存门户之见固步自封,而应有海涵地负之精神,以海纳百川、地载万物之气概,把民族危亡置胸中。青年人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精湛的学识,又要有高尚的情操和气节,且要有一种雍容的风度。郭秉文校长曾形象地把“钟山之崇高,玄武之恬静,大江之雄毅”比喻东大的校风。要有坦荡的胸襟,豁达大度、通达天下。1941年7月,罗家伦即将离任,在毕业典礼上谈到青年修养时说:“胸襟狭,格局小,藩篱隘,成见深的人,就无从谈风度,我常勉励中大同学,做人处世,要持一种‘泱泱大风’的气度”。
  “止于至善”是中央大学以来的校训,其出于《礼记·大学》。“止于至善”既是一种道德的追求,亦是一种办学的追求。宋吕大臨曰:“善者所謂誠也,善之至者無以加於此也。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所止者皆善之至者也。所居之位不同,則所止之善不一。其所以止於至善則一也。”“欲止於至善,則以至善為之質。琢磨者,即其質以修治其文;小善之質,止可以修小善之文;至善之質,然後可以修至善之文。”“學止於至善,積而為盛徳,至於文章,著見則入於民心者深矣。”以“止于至善”为德育标准,则追求至善尽美,有博学大爱,无私奉献,造福人类;作为一种学业的追求,则敢为人先,勇敢进取,追求更高的境界。
                    二
  “诚”有忠诚之意,首先是对国家的忠诚。东大校园内,延续着一种爱国的传统。
  东大师生中,陈去病是南社的发起人,曾任东大教授;周实是南社的骨干,在辛亥革命中为革命烈士。杨杏佛是早期的同盟会员,做过孙中山的秘书,辛亥革命后赴美攻读,成为南高的著名教授,是早期敢于在大学讲坛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学者。罗家伦是“五四”运动中的著名学生代表,是“五四”《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起草人。被称为南高师“高标硕望,领袖群伦”的刘伯明,当英国侵占我云南片马时曾用英文草拟讨英檄文。1923年南京第一个党小组5名党员中南高、东大学生占4名。中国青年团“二大”1923年8月还曾在东大梅庵举行。“五卅”惨案发生后东大师生不仅游行示威以示声援,东大教授会还决定将全国12所大学共享的150万金法郎中东大应有的14.8万元全部捐献给英、日工厂的受害工人。仅东大学生中早期共产党员便有宛希贤、谢远定等14人为国捐躯。1947年震惊全国的“五二O”“反饥饿、反内战、要民主、要自由”运动亦是由中大师生发动的。
  建国以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师生也曾遭遇迫害与打击,这是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所致,但吾校及原中央大学的各衍生院校没有出过类似张春桥、姚文元那样的打手文人,也未出现过“梁效”、“罗思鼎”那样的阴谋写作班子。“文革”后期的1976年3月,我校与南大师生借清明节纪念周总理的名义,共同在南京地区点燃反“四人帮”的烈火。建筑系、无线电系学生与南京的大学生直接将大字报贴到新街口,将大字报大标语贴在列车上传到全国各地。这是有名的“南京事件”,成为北京天安门“四五”运动的先驱。
                    三
  “朴”含质朴、朴茂、俭朴之意,力戒浮华,崇实苦修,朴厚坚实,亦即“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我校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诞生于甲午中日战争(1894)之后的民族危亡时期,连庸懦的光绪帝亦云:“当今创巨痛深之日,正我君卧薪尝胆之时。”学校开办之初,条件艰苦,两江优级师范学监李瑞清一直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待改名南高师时,校长江谦重建梅庵,把“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数字做成牌匾,悬于门首。百余年来,从校长到教师、学生,人人继承“嚼得菜根”的精神,自觉奉献,蔚然成风,同样成为东大的优秀办学传统。
  东大人以俭朴为荣,“布衣布履,自成习惯,洒扫劳作,演为自然,皆为共同遵循之生活准则。休沐之日,漫步台城,拾级鸡鸣,俯瞰玄武,‘仰钟山而怀先哲,过城垣而思故国’。‘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已觉得精神上之一大享受。偶而上北门桥买一包花生米,几块茶干,或每人凑一角钱在梅庵开一次园乐会,说是‘又奢侈了一回’。不少同学,几度寒暑,未进过饭馆,不知南京有几家戏院。不独贫寒子弟如此,即富家子弟,入此环境,也是近朱者赤,渐被同化。南高人谓之曰:淡泊明志,自得其乐,乐在其中。”1八年抗战,吾校西迁,留下一些进口家畜、家禽,畜牧场技师王酉亭等竟赶着这些猪、马、牛、羊,驮着鸡鸭,日行十多里,经23个月,步行到宜昌,再坐船到重庆,其艰苦卓绝,耿耿忠贞,感天动地。
  中央大学师生的战时生活是非常困苦的,可谓不得温饱,艰苦备尝。在这样清苦的情况下,师生仍专心于教学、科研。
  吴有训任中大校长将分给自己的洋房给几位教授住,自己一家七口挤在中央研究院两间宿舍里,两家人合用8平方米小客厅,儿子只好到附中寄宿。
  吾校师生虽自甘清贫,但在学校、国家遇到危难时却从不畏缩,乐于奉献。1923年11月11日凌晨,原东大主楼口字房大火,虽全力扑救,仍损失惨重。事发后学生自治会倡议每位学生捐款20银元,柳诒徵、邹秉文二教授倡教职员捐薪一月,各地校长会闻讯召开专门会议,每人捐款20至40银元。学生自治会还组织去上海、无锡义演,将收入全部捐为学校恢复基金。抗日战争期间,教授虽生活清苦,几位画家却屡办画展,以所得捐给国家。张应旂教授办港美画展,傅抱石办了重庆画展,徐悲鸿办了南洋画展,以卖画所40万元(法币)支持抗战。建国初,为配合进军大西南,我校1000多师生报名参加西南服务团,最后被批准349人。抗美援朝战争,我校学生被批准的参军参干157名,参加医疗队55名。
  “嚼得菜根”是吾校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如今办学条件、生活条件与战争年月不可同日而语,但这种艰苦奋斗、自觉奉献的精神仍须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四
  “求实”,是我东大精神又一显著的特色。“求实”者,求真务实也。追求真理,不趋时尚,崇尚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东大人在政治风云变幻中不趋附权贵,也不随波逐流。值得称道的是《学衡》派及其所代表的大无畏的民族精神。《学衡》是针对“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等人主张“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主张而创办的刊物,反对我国当时流行的西方浪漫主义、实验主义、白话文学,是一种批判性、代表性的综合刊物。其《简章》即指出其主旨:“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还能不趋众好、追求真理,以期开启民智,转移风气。该刊自1922年1月创刊至1933年7月停刊,《学衡》共出刊79期。《学衡》的主要人物均是有留学经历的学者,主编吴宓是著名诗人,在哈佛学习英国文学多年,与陈寅恪、汤用彤(当时亦在东大)一起被称为“哈佛三杰”。当时东大教师中有留学经历者或外籍教师占64.4%。1930年中央大学153位讲师以上的专任教师中有130人(占86%)曾留学国外。“学衡”派反对的只是对于西方文化作空泛介绍的“灌输观”和不作任何批判的“全盘西化论”,所强调的是弘扬民族精神,沟通并融合中西文化。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学衡”派几乎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后来也一直被冠以“保守派”。但“学衡旗帜鲜明,阵容坚强,俨然负起中流砥柱的重任,影响所及,至为深远。”(张其昀语)在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东大人不受武人政客利用,不作武人政客之傀儡”,“东大学者,慕真务实,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究义利之别,明诚伪之分,浸身于学问之中,不恋权势,不苟流俗,洁身自好,外人曾惜以东大不出显要为憾。唯东大师生,以此为荣,以此为乐,观诸南高、东大历届毕业学生,或终身从事教育事业,或毕生从事专门研究,鲜有依傍权贵、弃学为宦之人。此种精神,日涵夜濡,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互相浸染,渐渐成为东大可贵之校风。”反动政府任命东大、中央大学校长被我校师生抵制不能到任的,不下十人,政府欲改校名为“江苏大学”,也遭师生抵制,最终改名“国立中央大学”。蒋介石兼任中大校长期间,一次由随员陪同行经松林坡教务处窗下时,一位职员仍端坐在室内继续工作拒绝起立。1946年9月3日,九三学社在重庆发表《为国际民主胜利周年纪念宣言》,中大梁希教授带头签名,敌人派遣特务荷枪实弹相威胁。梁希说:“如果我梁希的名字能够写在闻一多的后面,可谓死得其所,何惧之有!”他一直被誉为国统区“一面不倒的红旗”。
  汪海粟主政南工期间,为了保证教师六分之五的时间用于业务,他严格控制社会活动、社团活动。1955年,高教部与第二机械工业部会商决定,将我校的无线电系与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的相关系科合并,迁四川成立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汪海粟争取省委和周总理支持,终于使南工无线电系停迁,仅抽调15名教师去成都,运走的仪器,除有线电部分,全部运回。对五七年反右运动,汪海粟虽处境困难,仍坚持认为:“高校的学者专家和广大教师是办学的依靠力量,反右中涉及到具体人的定性、处理,务必十分慎重,不能无限上纲,否则会挫伤群众积极性和影响党群关系。”为保化工系时钧教授等,他力持异议:“对高级知识分子这样搞,中央将来会发现其严重后果的。”南工以汪海粟为代表的党委部分领导,坚持不扛顺风旗,结果3人被定为右派,两人开除党籍,党委改选后11个委员被去掉(共19名)。汪本人先后被免去党委书记、院长职务、留党察看2年,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调任南京机床厂副厂长(据说原拟定为右派)。他的助手、校长助理管致中被开除党籍。
                    五
  强调“求真务实”、“知行合一”是郭秉文教育思想的一个部分,它有德育之“言行一致”的意思,又含“通才”与“专才”平衡,“学”与“术”平衡之意。本科注重通才教育,又不忽视应用。吾校办学以“知行合一”为其特色,必含服务社会、服务经济之内容。当今国际名牌高校均肩负“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重功能,而吾校早在南高、前东大时期即已如此。
  1926年,淮河流域及苏北铜山、萧县、丰县、锡山地蝗虫灾害严重,农科派出教职员技工数十人,协同地方驱灭蝗害,历时70余日;同年苏南昆山、吴江一带螟虫为患,农科又派出教职工协园地方驱除螟害;农科又在培育优良棉种、麦种、稻种等方面获出色成果。上海商大的图书馆直接对社会开放,开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之先例。商科还办了商业夜校。
  建国以后,我校在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解放初,国内尚未建立发电设备的制造工业,而帝国主义又对我实行经济、技术封锁。我校机械工厂生产出数以万计的汽轮机叶片,解决了全国的急需。70年代初,我国电子对抗事业的发展,急需一种微波放大器———波长10cm储频行波管,这是军用禁运物资,电子工程系师生与电子管厂花一年多研制成功,打破了外国的封锁,填补了国内的空白。世纪八十年中叶,南工动力系与下关发电厂联合兴办东南动力工程开发公司,为地方电厂提供热能综合利用、节能改造及人员培训服务。我校采用逆向剖析整机与芯片入手,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自行创新,设计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由国外加工芯片,在国内配套装配样机和中试生产,研制出中英文双向电子词典、俄英双向电子词典、电子笔记本、测速计程器、数字型无线寻呼机、中文传真无线电寻呼机等10多种产品。我校研制的LED电子显示屏,集计算机、微电子、现代光电技术于一体,已用于禄口国际机场。我校试制的高效节能灯、另如“CIMS”是863技术研究项目,与北京第一机床厂合作,取得很大的成功。近年来东大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不断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行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和显示度。2006年东南大学的科研经费达5.56亿元。
                    六
  “止于至善”作为一种学业的追求,则敢为人先,勇敢进取。吾校近百年的现代办学史差不多正相当于我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史,民国年间,中央大学是全国的最高学府之一,对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之影响可谓举足轻重。无论是办学理念、办学方法或科技创新,我们东大人均有许多成果堪与任何兄弟院校一争高下:
  南高1920年夏招收李今英等正式生8名,接受旁听生50余名,是第一个实行男女同校的,前东南大学时期更有了中国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稍后美籍华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留(下转八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