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08-06-05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纪忠楼冠名典礼及华英文教基金会董事会在九龙湖校区召开

    摘要:  (上接二版)副校长主持,胡凌云书记致辞,余范英执行长为400多位师生讲话,胡敏强副校长代表全校师生致答谢辞。  纪忠

  • 华英基金激励我成长

    摘要:  本人于2005年获华英文教基金资讯领域青年学者奖助。现为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目前本人

  • 哈佛随想

    摘要:  哈佛,这个神圣的名字。  记得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所著名的大学叫“哈佛”,是由她的创办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哈佛随想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彤博士

   期次:第1063期   



  哈佛,这个神圣的名字。
  记得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所著名的大学叫“哈佛”,是由她的创办者———约翰哈佛的姓氏命名的。那时的哈佛很遥远,很神秘,类似神话故事中的一个城堡,一段情节,一首飘渺的断续的笛声……。真想不到,2007年我受“华英文化教育基金”资助,竟然踏上前往美国的行程,到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为期一年。阳春三月,正是春天悄悄来临的时候,波士顿的冬意似乎还没有完全退去,但春风总是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春天已经来了。我是半夜一点多钟的飞机抵达波士顿的,或许是因为时差的关系,也或许是因为太期待自己梦寐以求的哈佛了,那一夜,我兴奋地失眠。一大早便迫不及待地乘地铁前往哈佛。波士顿是美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美国历史最长的城市,据说当年的“五月花”号就是在波士顿登陆的,因此她是个公共交通非常发达的城市。哈佛所在的地点叫哈佛广场,从哈佛广场地铁站出来,就是哈佛大学的校门了。当我看到那古老的红砖,墨黑色的铁栅栏,似曾相识的哈佛校徽,古老的英文字,我的心在那一刻,忽然唤回了一种记忆,一种感觉,那种感觉是那样亲切,仿佛自己是一个小学生,第一次走进自己的学校,内心有点怯怯的,还带了几分羞涩。“啊!我心中的哈佛!”,我不禁失声,竟然说了这么一句话,是感慨?是感动?我不是在做梦吧?我问自己。那一刻,忽然好想为自己举行一个什么仪式,觉得一只脚踏进这个校门,就再也不会做出玷污了哈佛的事情,要用自己的努力来荣耀她!
  进入哈佛的大门,迎面不远处最显眼的是约翰哈佛的塑像,穿着中世纪服装的他坐在那里,手里捧着一本书,若有所思地看着前方。我想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缔造的哈佛大学,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后的几百年间,成了世界一流的大学,凝聚了七位美国总统,众多的世界和地区领导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以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更不会想到,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人,来自世界各地,来到他的塑像前与他合影,并抚摩他的左脚,他那微微向前探出的铜制的左脚因此而闪闪发亮,据说那只左脚可以带给人智慧和好运。
  哈佛的校门以及校徽上都有一个英文字,显示在一本翻开的书中。几个大写字母排成两行,其实是一个词VERITAS,这个词来自拉丁语,代表“真理”的意思。真理是崇高的,是人们终生追求的,也是教育的一个终极目标。这个字,代表了很多很多的含义。在哈佛,没有什么比真理更崇高,更值得人们去追求。哈佛用这个刻在校徽上的字,告诉所有来到哈佛的人:你到了哈佛,就是为了追求真理,如果你还有什么其他的企图,那么请你远离她,别玷污了这块神圣的土地。说到这一点,我在科学研究中有更深刻的体会。在一切都被利益所驱动的商品经济大潮下的今天,很多科研工作者早已不把追求科学真理当成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目标,各种“假理论”、“假成果”甚至“假文凭”充斥着科学和教育这片净土。有韩国克隆之父之称的黄禹锡干细胞造假案,上海某大学以一块磨光的别人研造的芯片骗取国家上亿元经费的“汉芯造假案”,更有北京某名牌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把同姓、名字拼音缩写相同的人的论文作为自己论文,试想,当一个科学工作者已经沦为社会利益的工具,还有什么能够让他静下心来从事科学研究呢?如果一个专业的科学工作者都开始造假,更何况那些为了自己在政途上能够走的更远一些,而利用自己的金钱和权势换取那一文不值的假博士文凭或证书呢?
  哈佛的校园是以剑桥城古老的哈佛园(HARVARDYARD)扩展开来的,除了哈佛医学院,基本都集中在哈佛广场附近,肯尼迪学院在广场南面靠近查尔斯河,商学院在查尔斯河对面,而法学院、设计学院、神学院以及艺术与科学学院都在广场的北面。穿过哈佛园向北,就是哈佛大学的科学区。这里有她的科学中心、杰夫逊物理实验室、纳米中心、化学系。我的实验室在牛津路上,叫迈克斯韦卓肯(MAXWELL-DWORKIN),是比尔盖茨妈妈的名字,当年比尔盖茨捐资修建了这栋大楼,是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所以就用他母亲的名字命名这栋大楼。其实后来我无意中发现,我的实验室竟然在“剑桥城牛津路的哈佛大学”,占全了“剑桥、牛津、哈佛”这三个响誉世界的名字!当我激动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哈佛实验室里的同事们时,他们一个个的脸上都洋溢着得意的微笑,似乎这块风水宝地本来就是属于他们的一样!
  哈佛的教育理念是培养世界领导人(LEADEROFTHEWORLD)。这个目标初听似乎很可怕,但作为世界一流的哈佛大学,似乎又一点都不过分,如果你对一个哈佛的学生提出这个疑问,他会反问你“世界领导人如果不出在哈佛,还能出在哪里?”
  去过哈佛的人都几乎有同样的感受,就是哈佛的学生特自信,更不用说哈佛的教授了!我觉得哈佛人的自信,来自于哈佛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在哈佛,教授讲课,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没有任何约束,教授也不以讲授被打断而不愉快,相反,教授们会以自己的讲述受到学生如此浓郁的兴趣而兴奋和开心!学生上课,从来不拘泥形式。在我们中国,上课吃东西、喝水被视为极不礼貌的行为,而在哈佛,吃着匹萨喝着可乐上课似乎是正常现象,在一种完全放松和愉悦的心情下学习知识似乎效率更高。当然这些或许会被一些人归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我们至少会承认,在哈佛,无论教授或学生,他们都忽略了除探求知识,追求真理之外的任何其他形式,而专注于知识的汲取。他们的讨论总是善意的,没有人会因为问问题而觉得丢面子,相反,当问题被提出来,总是有很多人参与讨论,试图去帮助提问的人。
  学生们总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在经过哈佛的红线地铁上,你会发现很大比例的年轻人,就算在地铁站或在地铁上,手里都拿着书或其他的资料,似乎连那一点点等地铁和乘地铁的时间都不放过。在哈佛的那段时间里,我也养成了出门带上一本书的习惯。因为大家似乎都知道,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哈佛的科研组都是无一例外地以教授为核心组成。由一个教授带几名博士生和硕士生,有的还会有几个博士后甚至本科生。教授的研究小组之间,是友好的合作关系,他们的合作是如此地紧密,以至于一些学术讨论都通知友邻研究组来参加,他们尚未发表的手稿也是毫无戒备地张贴出来请大家讨论,一些联合做实验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科技资源的共享使得教授们科研小组之间效率成倍增加,学生之间养成了合作、互助、积极、乐观、向上的科研氛围!
  2007年春末的一天,我体验了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那天一大早,建筑系的吴锦绣老师(她是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访问学者)、化工系的李新松老师(他是华英基金资助前往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访问学者)与我约好,一起来感受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毕业典礼是哈佛大学一年一度最隆重的仪式。在整个哈佛校园里,到处都摆满了圆桌和椅子,毕业生的家长来自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人欢聚一堂。而毕业生们是最开心的。他们一个个精神焕发,穿着毕业礼服,戴着学士、硕士和博士帽。而在此前一天,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以及上一届的美国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等,都来哈佛大学演讲,整个哈佛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这次的毕业典礼,哈佛大学因比尔盖茨在癌症和爱滋病方面的贡献,将授予比尔盖茨名誉法律博士学位。我们三个人在拥挤的人群中,找了个主席台前方靠右侧的位置坐下,充满了新奇和激动的感觉。在牧师的主持下,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开始了,毕业生代表,知名的校友,校长,各界名人纷纷上台演讲……。那些眼花缭乱的名字,各种巨大类似天文数字的校友捐款……。后来我只记得比尔盖茨的演讲开始了,主持人站在麦克风前说:“下一个将要讲话的人,是我们哈佛历史上学了这么多年,至今还没能拿到哈佛大学学位的人……。”在一片欢笑和口哨声中,比尔盖茨站在麦克风前,他回过头对陪他前来参加毕业典礼的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当年退学的时候就告诉过你,我一定会拿到哈佛大学的学位的!……”。整个会场便是一片笑声……,我们听完比尔盖茨的演讲各自散去,我回到实验室的时候,发现实验室的门口写着CLASS1979的指示牌。原来,我的实验室一楼,是比尔盖茨大学同学聚会的场所。走进实验室大楼,大厅里同样摆放着圆桌和椅子,都是临时摆上去的,墙上则贴着人的名单,而比尔盖茨的同学们都聚集在这里,他们或是四五个,或是两三个,兴奋地交流着……。我激动地纷纷与他们交谈,他们中有律师,投资家,医生,商人……,在他们眼中,比尔盖茨是个“聪明、快乐的小伙子”,虽然他们现在也都不再年轻了……。
  从我所在的实验室再往北,有一座门前有两尊石狮子的楼房,就是著名的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中国字,中国书,中国画,中国学者和学生。总之,这里是一个中国文化中心。当我想家的时候,我会从她门前走过,深情地看她一眼。似乎那一刻,自己已然回到了梦寐以求的祖国和母校,见到了自己思念的亲人……。
  夕阳下的哈佛,很美。红顶的、绿顶的教堂,红砖的、古朴的校舍,那口古老的水井养育了一代一代的哈佛人……。我在想,何时,我的祖国,我的母校,才能象哈佛一样,走在世界科学与教育的前列?我想,只要我们努力,这一天总会到来!而且,这一天已经不远了!不是吗?
  谨以此文感谢母校东南大学及“华英文化教育基金会”之资助。
  张彤2008年4月11日于东南大学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