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09-09-2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朝松下话东大(二)———东南大学的校史与校歌王步高教授

   期次:第1100期   



  “懂”就有升降了,“动”就是降调,还有一个字叫“笃”,“东、懂、动、笃”,他的基本的声母韵母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一个是平声,一个是上声,一个是去声,一个是入声,“东、懂、动、笃”。后代人把这四声进行区别,平生说它是“平”,上去入叫“仄”,所谓“仄”者就是不平,这样呢汉字四声就有了平仄的变化,后来把这些平仄的变化用到诗歌创作里去,慢慢就形成了格律诗,我们最简单的格律诗是五言四句,简单地说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比如我们最熟悉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应该是平平平仄仄,第一个字用了入声字,因为这个位置是可平可仄,“更上一层楼”是仄仄仄平平。把平仄用到格律诗词里来,旧体诗词就有了一种音乐的美。我们唱歌“do.la.mi.fa.sa.la.xi”就是因为它的声音高低不同,有的是一拍,有的是半拍乃至四分之一拍、八分之一拍是长短的不同,把这七个音阶根据声音的高低长短的不同就可以组成很多很多的乐曲。我们的汉字也有声音的高低和长短的不同,按照平仄把它组合起来我们的古诗词就自然有了一种音乐美,我们想一想李后主写的那个《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加任何音乐你看它就抑扬顿挫,就有一种音乐的美,这种音乐的美最早发祥地就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当时人们把这“四声八病”用到诗歌创作里去,在齐武帝永明年间写下了最早的“永明体”
  诗歌,这一点没有任何争议,只不过人们晓得“永明体”是格律诗词的源头,但是人们没有把“永明体”和东南大学联系在一起。
  其实不仅格律诗如此,词也是如此。我们看梁武帝写的《江南弄》七首,我不一首一首的读,同志们看一下,这七首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一首词都是七句,前面三句是七字句,后面四句是三字句,第四句重复第三句的末尾三个字,大家看是不是这样?我显示在屏幕上的两首是这样,我们再看另外的五首,是不是都这样?我们看了四首了,再看后面的最后的三首,是不是都这样?有人说这是偶然巧合,没有这样巧的事情。再看他的臣子沈约和他的儿子梁简文帝萧纲写的《江南弄》是不是也是这样,沈约写的三首,是不是每首都是七个字,前面三句是七字句,后面三句是三字句,第四句重复第三句的末尾三个字。这是沈约写的,再看萧纲写的也都是如此,所以呢学术界的人就认为齐梁时期的乐府,或者具体的说《江南弄》这样的组词就是最早的文人词。再比如《长相思》大家看,这也是梁代的,总共这几句,两个三字句接着一个七字句,再两个三字句,接着四个五字句,第一首是这样,大家看后面几首是不是也这样。大家看,不是那么偶然的,要是那么偶然的话,三首两首相同可能,一个人的七首全相同,而且其他人也都跟他一种格式,同志们想想,这跟后来我们看到的词,长短句式的词是不是很相似。2001年在澳门大学开“国际词学讨论会”,第一天上午叫我做学术报告,我在会上就讲,词产生于齐梁乐府,最后呢台下很多学者举手反驳我,结果呢六个人站起来反驳,当年是叶嘉莹教授主持会议,主持之后呢她说:“王步高教授再给你十分钟你回答一下”。我说刚才这几位朋友啊都提到这些啊《江南弄》也好,《长相思》也好这些不能说是词,原因是什么呢?平仄不合。如果把它平仄都推敲一下,这些词确实跟我们已经成熟的词还是有区别的,我说你们六个人,可能台底下还代表的不止六个人,说到底就是这一条理由。请问不成熟的词就不是词啦?第一条,敦煌曲子词是不是词?我提的一个是不是问题的问题,敦煌曲子词自然是词,敦煌曲子词格律符合吗?不符合,如果按照今天的词牌一一去推敲几乎没有一首是符合的,敦煌曲子词可以算词,为什么《江南弄》、《长相思》就不是词呢?再一个,中国猿人是人吗?如果现在冒出一个中国猿人站在王老师旁边,你说他是人吗?他浑身是长毛,衣服也不穿,话也不会说,他基本上除了直立站着之外还能直立行走,基本上不具有人的多少特点,但是他却是我们的老祖宗啊,这一点似乎没有争议了,长毛的没有成熟的中国猿人也是人。再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个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的那个是长江,那个沱沱河的上游,那个在石头上往下一点点滴水,底下弯弯一点点小溪,那个水简直一步都跨得过去的,那倒是长江的源头啊,你能说那里也“惊涛拍岸卷起千堆)”吗?当然现在我们可以例举的证据就更多了,我在唐宋词鉴赏的时候专门写了一篇词的起源,同学们知道王老师声嘶力竭地讲词产生于齐梁乐府,其实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笑声,热烈掌声),大家知道如果产生于齐梁乐府,词就产生于东南大学(笑声,热烈掌声)。这样我们东大这块土地上就跟中国的文学结下了相当深的友谊,而且中国整个的格律诗、词都是从这一小块土地上发源的,中国除了这里还有那一块你找出来和我比比看呢?(热烈掌声)再讲《昭明文选》,不仅《昭明文选》很多这样的书都是在我们四牌楼这一块地方编成的,所以东大历史非常悠久,多次我跟校领导说,不要去跟南大去比这一百年那个正统,我从1700年前算起,就不要比了,我是南大毕业的并不想贬低母校,而且我家四五个人是南大校友,但是这个问题不要争,我就谈我们这块土地,就谈这块地方,这是没有争议的。这块土地只有东大未来不出不孝子孙,没有人把这块土地转让卖掉,仍然都是世世代代东大人值得自豪的(热烈掌声)。
  东南大学的再度辉煌是明朝洪武十四年开始,在这里建立了国子监,国子监建起之后它的范围呢比起我们四牌楼校区还更大一些,包括南京现在的空军司令部这一块,包括南京外国语学校那一块地皮,包括我们校东的文昌桥校区,这一大块都是当年的国子监所在地,当然重点部分是我们的四牌楼,当时那里的确有四个牌楼,所以那条街叫四牌楼。在明成祖年间他的学生达到了9000人,世界第一啊,当时还有比我们这个学校更大的学校吗?不论你英国美国,你美国的国家还有没有呢?有人说从那个洪武十四年开始,我们学校现在的历史,同志们算一下从2009年减去1381年,我们学校的历史是628年是不是?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东大这块土地办学的历史基本没有中断过,中断停办个三五年是有的,没有长时间的停办过,这个读书的种子延伸到今天。有人说这算大学吗?怎么不算。你剑桥八百年,你一开始就是现在这种学校吗?不是。哈佛大学是从一个学生算起的,算学校的历史,最初就是一个学生。你从一个人算起,我从9000人算起,哪个大?(笑声,热烈掌声)另外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学校的历史,我们就从鸡笼山下雷次宗他们办学那个都不算了,我们很大度,那个历史都不算,要算的话我们一千几百年呢。那个都不算,就从国子监算起到现在是628年,全国还有比我更早的大学吗?北大有个学生在网上看到我们东大校歌,就讽刺我们说“太学令名标”你怎么能算是“太学”呢?我们学校京师大学堂才可以算。你京师大学堂毕竟不是太学,尽管是国家办的一个著名大学,但跟国子监直接称太学不是一个概念,我这里是国子监啊,国子监就是太学,标准的太学,任何其它学校如果称太学,都是冒牌货。(笑声,热烈掌声)而且当时还有多国的留学生到我们学校来读书。这就是当年古地图,明朝时候的地图,这一块就是国子监的位置,我故意把这几个字打成黑体字,注意一点就在这个位置,不就是现在我们四牌楼校区所在地嘛!
  更重要的,就在东大四牌楼校区这个地方,编成了《永乐大典》。同学们都知道《永乐大典》,你知道在哪编的?在东大编的。据《南雍志》记载:永乐二年(1404年)十月丁巳翰林院所纂录韵书,赐命《文献大成》。当时没有被皇帝认可,然后又组织力量,叫(国子)祭酒胡俨兼翰林院侍讲及学士王景为总裁,开馆于文渊阁。前几年在南京市政府东面,南京市政协前面有一块碑,写着刻着“古文渊阁遗址”,当年是没有北京东路的,市政府就从玄武湖过来一直到东大这块地方是连在一起的,所谓文渊阁,即是机关相当于国务院这样的机构,又是一个藏书机构,它和国子监是连在一起的。国子监的祭酒又兼《永乐大典》的总裁,当然总裁不止一个人,为什么要让他也兼呢,有一个作用,你那有9000学生啊!《永乐大典》是整部整部书抄进去的,你的学生是一个最优秀的又是很易得的劳动力啊!你们那里的老师可以作为编辑,你的学生可以帮他抄写啊!9000人哪,到哪去找这么多人啊,当时当然是考核一下,要毛笔字写得相当好的人,这样《永乐大典》也是在我们这里编成的。
  下面我们看现在出的《永乐大典》的书影。这是《永乐大典》内部的情况,他是用红格子,要解释的条目是用黑体字大字,其它的说明的文字是小字,也有的是整部书,像这里它就是把《十家诗话总龟》实际上宋代的整个《诗话总龟》,这个书今天的排印本还是厚厚的两本啊,整个书都抄进去,这个样面对的工作量倒不是很大,抄的工作量很大,要把《诗话总龟》抄进去,就要有个学生抄上两三个月了,对不对?把这个整个书都抄进去。《永乐大典》呢可惜散失的很厉害,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呢,《永乐大典》也运到北京,全书有22877卷,另外有目录60卷。现在呢60卷的目录都保留下来了。全书现在只剩下,就是最初中华书局汇录了一下,编成730卷,后来又发现67卷,最近又发现17卷,加起来全书只保留了3.558%,百分之九十六点几都不在了。但是现在存在一个幻想,他是明朝后期的一个皇帝啊曾经组织人把《永乐大典》全部重抄了一遍,抄过之后呢原书就没有了,不翼而飞,现在我们看到的每一本都是后来重抄的,那原书到哪里去了呢?皇帝带到棺材里去了,很可能带到棺材里去,当然这么多年,年深月久,这一本书想一本都不少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的话,学术界就寄这个希望,哪天这个皇帝的墓开掘的时候能发现《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如果被发现,我们这些人就忙起来了,为什么呢?明朝初年的大量的书今天都不全了,编《四库全书》的时候,当时《永乐大典》已经不全,就这样还在里面辑出385种书,包括著名的《旧五代史》和《旧唐书》。本来这两本书都失传了,后来从《永乐大典》把它辑出来,当然那个本子不是顶好,因为辑录的就不是百分之百的完整还有一些散失,如果现在《永乐大典》整个书都发现,那不得了,就李清照,我们现在只见到她四五十首词的情况下我们在《永乐大典》里能辑出七首李清照的词,你想想看在百分之三点几里面能辑出七首,百分之百呢?光李清照的作品就能发现很多,那么其他的作家说不定还有很多著名的作家今天我们一个字都看不到了,说不定在它里面还能保存,当然这只是希望。我们要讲的就是,就是这样一部了不起的历史巨著是在东南大学编成的(热烈掌声)。
  后来啊,我们这里又改为江宁府学。顺治七年(1650),入清之后,顺治是清朝最早的一个皇帝,顺治七年改南京国子监为江宁府学。因为这里不是首都了,还叫国子监不行,就改成江宁府学。地方官马国柱,周亮工,于成龙,曹玺,先后多次地对这个南京的江宁府学进行修缮、扩建。嘉庆中它毁于大火。咸丰中又遭太平天囯兵祸。但是这里还在办学,办着文昌书院。从清顺治十七年(1660),朱谟,白梦鼎就建立了文昌书院。即使后来江宁府学失火,文昌书院还在办着,这样一直到后来,到1902年开始筹建三江师范学堂,也就是我们学校的前身。
  下面我们转入讲“百载文枢江左”这一句,“百载”,百年来,有人说:王老师你想过没有,你现在讲“百载文枢江左”,我们百年来我们是江东文枢。何谓“江左”者,江东。学校再过一百年你这个校歌还能唱吗?当时写的时候我们的老校长管致中就跟我讲过,说王老师你为什么不把它改成“千载文枢江左”呢?千载也不错啊,这千年来它的确是天下文枢啊,何况我只是说的“江左”。大家注意为什么讲,所谓“江左”,就是江东。大家注意长江是由西向东的,这一点大家毫无怀疑,但是奇怪,它到了安徽的芜湖之后长江突然拐向北,而且呈东北偏北的方向,几乎要接近于正北的方向前进。从芜湖到南京的这一段,包括马鞍山,这一段是呈东北偏北。如果我们用直角坐标系,它不靠近X轴而靠近Y轴了(笑声,热烈掌声),是不是?正因为这样呢,我们这个长江一个江南一个江北,你站在南京长江大桥上看看却不是一边江南一边江北,而是一边江东一边江西,所谓“江左”,就是江东。大家读《三国演义》“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这两句话是哪儿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隆中对》中诸葛亮的话,“孙权据有江东”就是以南京为中心的东面这一片土地,当然实际上连江西面那一片也算在里头了。“百载文枢江左”,为什么用“江左”不用“天下”呢?当然一来是韵律上的要求,还有一个我们东大人历来比较低调(笑声,热烈掌声),只讲我们是江东这一片的文化枢纽,就是文化的中枢,还不敢说“天下文枢”,其实在国子监时期,在民国中央大学时期,我们都是“天下文枢”,是不是?下面,我们说说东大的历史沿革。这个百年“天下文枢”是怎么算的,或者“江左文枢”。最早1902年建立三江师范学堂,1905年改名为两江师范学堂,1915年改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改名为国立东南大学,1927年改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改名为江苏大学,1928年的4月,这个中间江苏大学的寿命就是一个多月,为什么呢?当时学生非常反感,我们是全国的大学怎么能叫江苏大学,都把江苏大学的牌子扛到教育部去了,最后教育部只好承认,决定停办,把学校停办,最后把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这样呢就有这么一个过程。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