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导航
- “我的团长我的团”———记机械学院蒋全兴教授和他的团队
摘要: 九龙湖校区的清晨,阳光透过薄薄的晨雾铺散下来,像是给整个校园镀上了一层金辉。伴随着飞起的晨鸟,第一辆班车准时驶进校园
- 百年东大献诗篇万人歌咏庆华诞我校学子参加万人歌咏大会
摘要: 本报讯9月20日下午,《我爱我的祖国》万人歌咏大会在五台山体育馆正式拉开帷幕。此次演出是江苏省教育界庆祝祖国六十华诞
- 2009级新生军训成果汇报大会圆满结束
摘要: 本报讯在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之际,我校于9月18日下午在九龙湖桃园体育场举行了2009级新生军训成果汇



“我的团长我的团”———记机械学院蒋全兴教授和他的团队
期次:第1101期 作者:李小男
九龙湖校区的清晨,阳光透过薄薄的晨雾铺散下来,像是给整个校园镀上了一层金辉。伴随着飞起的晨鸟,第一辆班车准时驶进校园,在机械学院的大楼门厅里,物业值班的小伙子习惯性地望向大门,像无数个清晨一样,一个熟悉的略显蹒跚的身影出现在他的视线里,小伙子不用看时间也知道,七点半了。这个每天像时钟一样准时出现在大楼里的身影,就是我国电磁兼容研究领域的第一代探索者———机械学院电磁兼容实验室主任蒋全兴教授。
“要饭的也要盖起新楼房”
第一次在九龙湖实验室看到蒋老师的 时候,他正忙着调试五米法电磁兼容暗室 设备。谈起占地800 多平方的实验室、上千 万的资产家当,蒋全兴老师满脸笑意,滔滔 不绝,兴奋得像个孩子。他带着浓重的江浙 口音说,“这个实验室绝对是国内一流的”。
1965 年,23 岁的蒋全兴于南京工学院 无线电系无线电定位专业毕业后,即留校 参与电子设备结构专业的筹建。1978 年,在 我国电磁兼容性研究刚刚起步时,他就毅 然投身到该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那 一年,他在国内教材中首开“电磁兼容性” 篇,并在国内高校中首开电磁兼容性专业 课程。从那时开始,蒋全兴便把自己和电磁 兼容实验室、学生融成了一体。
实验室成立之初全部设备仅有17 万 元,蜗居在十几平米的小屋里,当时为了测 一个数据,要在其他单位排一个月的队。没 有设备实验就没法开展,1991 年,蒋老师用 自己28 万的科研经费咬牙从黑市换成美 金买了第一台进口设备———8590 B 频谱分 析仪。“要饭的也要盖起新楼房!”蒋老师立 下誓言,要把电磁兼容实验室建成一流的 实验室。随后,他多方奔忙,在南高院后边 盖起了6 间平房,自己动手主持研制了多 项专用试验设备,这些 设备不仅在教学和研 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 的作用,而且为实验室 建设节约了大量资金。
2006 年实验室随 机械学院迁入九龙湖 校区,实验室的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在学 校和学院的支持下,2008 年,投资460 万、 性能位居高校同类实验室前列的五米法电 磁兼容暗室建成了,这个全焊接结构的暗 室从设计到建设每个环节都倾注了蒋老师 的一腔心血。一次,蒋老师打电话给负责总 成方案的美国 ETS公司的项目经理,要求 他把图纸打印出来到现场实地确认。对方 坚称不会有问题,而且不在市区,没法出 图。蒋老师发火了:“我不管你到哪 里出图,没有图纸一切都免谈!”在 蒋老师的一再坚持下,图纸终于打 印出来了。现场比对,蒋老师发现 关键部件自动屏蔽门的相关尺寸 有出入,如果不调整,门就装不上 去,到时只能把暗室推掉重做,损 失就大了……。这个直脾气的“倔 老头”赢得了对方的极大尊敬,此 后工作协调起来也变得十分顺畅。 “要给年轻人留下最好的。”蒋老师 这样解释他的坚持。
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的“电 磁兼容实验室”已拥有综合实验室 2 个,电磁兼容材料等专业实验室 6 个。2004 年实验室取得了省级计 量认证,2007 年实验室成为国际无线电、通 信与电磁协会(i NARTE)授权的国内首个 电磁兼容工程师认证培训与考试中心。
“我是二十五级工”
蒋老师有很多头衔:国家无线电干扰 特别委员会 A 分会副主任委员、973 项目 专家、江苏省计量测试学会理事、教授、博 导等等,但是有过下厂锻炼当工人经历的 蒋老师最爱称自己是“二十五级工”。
他无不自豪地说:“我车铣刨磨什么都 会干,以前同事开玩笑说把几个工种加起 来都有二十五级了,是‘二五’工人。有人说 都什么年代了,还要自己动手敲敲打打,电 脑上算算画画就行了。可我就是要做这个 ‘二五’,搞机械的不会设计、自己不动手是 不行的!”
靠着这股“二十五级工”精神,蒋全兴 老师在国内电磁兼容性研究领域闯出了一 片天地,先后主持和参与制定了25 项电磁 兼容性国家标准和国家军用标准,研究成 果被推广到国内多家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电 磁兼容性试验、场强计量和电磁脉冲效应 研究中,为提高我国电子装备的电磁兼容 性提供了重要保障。大到投资几亿的国防 重点项目,小到烟雾报警器、数码相机充电 器,只要碰到棘手的电磁兼容问题,大家都 会来到东南大学电磁兼容实验室,委托他 们进行研究实验和故障诊断。
这个干起活来拼命的“二十五级工”在 改革开放“下海潮”初起时却被人误以为是 “老板”。原来当时蒋老师自己动手加工设 备,可电镀却无法在实验室完成,他只好到 乡下加工厂忙活,于是便有传言他当了“老 板”。然而,几十年来蒋老师没有象“老板” 一样为自己积累下什么家当,他和老伴儿 现在还住在校东八十年代的老房子里,可 是却先后从个人科研经费中拿出600 多万 投入到实验室的建设中。别人问他为什么, 他总是认真地说:“我对生活没有什么特别 要求,我的工资够吃够用了。”
“要把年轻人往前推”
电磁兼容团队除蒋老师以外,其他四 位老师平均年龄四十岁,其中三位年轻人 都是蒋老师的学生,博士毕业,他们在各自 的研究方向上有所建树,已成为教授、副教 授。谈起自己的团队,大家充满着自豪:“我 们的团队是一个整体,大家都很看重事业, 心往一处想。”
和其他课题经费充裕的单位比,团队 的年轻人收入很少,但为了实 验室建设、为了学科的发展,他 们把一百多万可以分配给个人 的劳务费都投入到实验室建设 中。蒋老师对此非常感动:“我 觉得很对不起年轻人,如果在 其他地方,他们的收入会比现 在多得多。我要退休了,现在 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把年轻人往 前推。”
实验室为年轻人的发展提 供了非常好的平台,每个人各 有侧重。蒋老师对年轻人的学 术培养更是不遗余力、不放过 每个细节。一次,景莘慧老师在 论文中按惯例直接采用推导出 的数学公式进行计算,这在国内外的论文 撰写中也是比较普遍的。但蒋老师却从计 算结果中看出了问题,提醒她细查,一查果 然发现计算角度超过了公式的适用范围。 蒋老师严谨治学的作风深深影响着身边的 年轻人,也带出了一个素质过硬的研究团 队。近年来,他们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4 项,国防预研课题和总装技术基础研 究课题多项,编写了 GB/ T12190 -2006 《电磁屏蔽室屏蔽效能的测量方法》等标准,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电磁兼容学术领域声名鹊起。蒋老师的学生、周忠元老师回忆自己1995年刚刚到实验室读书时的情景:“那时的我都不知道电磁兼容是什么”,而现在他已作为实际课题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牵头制定国家军用标准1项,承担并完成十余项军工课题……
从教几十年来,蒋全兴老师写下了《电磁兼容性结构设计》等教材6部,总字数超过400万。最多时名下指导着十几个博士、硕士生,学生的每一篇论文他都要带着老花镜逐字逐句地审阅。学生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他又象父亲般关心。学生工作没落实,他会不声不响地跑到合作单位去打听用人消息,帮学生联系。他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有动手能力,“实验室乱就是在干活,整齐就是没事干。”蒋老师的嘴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奇谈怪论”,学生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他们从心底里喜欢这个不修边幅、可敬又可亲的倔老头。
蒋老师把大批优秀的学生推荐到航天、海军、总参、科研院所等重要部门,“我不希望学生去外资企业,这个专业应该为国家服务。”几十年间,他超前培养了一批国家急需的电磁兼容性专业骨干人才,培养的学生活跃于国内外电磁兼容界,分布于国防、航空航天、信息通信、电子技术、计量测试等多个领域,其中许多人已成为业界精英。
时光荏苒,已经连续两年延聘的蒋全兴老师如今已经67岁了,看着已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轻抚着跟了他几十年的老桌椅,蒋老师眼中满是不舍,他对大家说,“只要走得动,我即使退了也会来转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