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建国60 年来,我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他们或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辛勤耕耘,或在世界的舞台上独领风骚。校友是我校的宝贵资源,他们既在奉献才华,也为母校增添光彩。从本期开始,本报将推出 “校友天地”栏目,不定期选登相关文章,以彰显校友业绩。
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使四川享有“天府之国”的盛誉,但崇山峻岭、险峻复杂的地形又使四川留下“蜀道难”的印象。千百年来,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丰富的物产、秀丽的山川得不到开发利用。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交通系统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了四川交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为了大西南的发展和繁荣,在四川修路大军中一直活跃着一批来自东南大学的青年才俊,其中就有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广(元)南(充)高速公路公司副总经理刘玉荣。十几年来,她就象改革大潮下的一个小石子,默默地将青春和热血献给祖国的山川与河流。
“等你有她那么大……”
刘玉荣1971 年出生于渝东南明珠、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那里山清水秀,但是交通不便。读初中一年级时,县城里一座古桥因为年久失修被洪水冲垮了。县城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中断了,这给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困难。她在当天的日记里写下了自己的理想:长大后成为一名工程师,为人民修路架桥。没想到,这儿时的梦想在十几年后成为现实。以至她做老师的父亲每每提起这事便津津乐道。
1988 年高考时,想起家乡交通不便的困境,她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南京工学院 (东南大学前身)的土木工程系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入学后,她才发现,所填报的专业似乎并不太适合自己。路桥专业因为以后就业环境艰苦,而鲜有人报,更不用说是女生。上两届的一个班三十几人全是男生,被人们戏称为“和尚班”, 他们班45 个人也只有寥寥的 7 个女生。但是她不管这些,一头扎 进紧张的大学生活中。作为学生 干部,她很早就表现出超常的组 织才能和集体荣誉感,大三时就 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一 次,系里组织的足球赛因为场地 和别的系发生冲突而面临取消。 她得知后,立即赶到操场,面红耳 赤地和人家争论。体育老师看到 一位娇小的女生在和一群壮实的 男生争场地而惊诧不已。他对着 那群男生戏言:“你们就冲着这位 女生,也要让一让啊”。就这样,刘 玉荣如愿以偿为系里的足球赛拿 到了场地。她的知名度也在那次 冲突后大大提高了,并引起了一 位男生的注意。他叫李光白,吉林 省长春市朝鲜族人。经过几年紧 张而活泼的大学生活,他们走到 了一起。毕业时,在鸡鸣寺前一棵 樱花树前,他们巧遇了时任校长 韦钰。看着校长满面红光、精神抖 擞的样子,李光白开玩笑地说: “等你有她那么大,要能象她那样 就好了。”她在心里暗自下着决 心,我一定要像校长那样,做一个 时刻精神向上的人。由于成绩优 异,表现出色,荣获1993-1994 年 度“刘树勋”奖学金(每年2 名);硕 士毕业论文被评为东南大学1995 年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生毕业后,刘玉荣跟随 未婚夫来到了吉林,任职省公路 勘测设计院。由于工作突出,她在 竞争上岗中,以面试和笔试总成 绩第一,被破格聘为工程师。1999 年,她又来到重庆市公路勘测设 计研究院;1999 年底她考取了新 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博 士课程完成后还就职于 Atkins国 际咨询公司,任中国地区道桥部 经理。2003 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她 毅然放弃国外高薪职位,回到四 川省公路局,参加西部的交通建 设;2007 年至2008 年挂职交通部 公路司建设处副处长。从1988 年 算起,刘玉荣先后走过了南京、吉 林、重庆、新加坡、深圳、北京、成 都等多个地方,或学习或工作,在 公路的设计、建设和管理上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
“川九公路建设管理新理念”
在汉代的摩崖石刻《石门颂》 中,对祖国西南地区的千年古 道———子午道的险状作过这样的 描述:“上则悬峻,屈曲流颠,下则 入冥,倾泻临渊。”因此,在这样险 恶的地形下修建高速公路,意味 着更多的辛苦和付出。
2003 年,上班不到一个星期, 刘玉荣就来到了四川省川主寺至 九寨沟公路(简称川九路)的施工 现场。川九公路位于四川省阿坝州的松潘县,海拔三千多米,生活和工作条件非常简陋。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住的是藏族人的民居,没有自来水、没有厕所,冬天零下20 多度的早上,大家也得到房子外面去用水、上厕所。施工现场90 多公里,几乎没有人烟,她每天在工地上一跑就是一天。刘玉荣克服了种种困难,很快进入角色。 在确定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的过 程,她与实验室人员同吃同睡,连 续工作几天几夜,以确保沥青混 合料的最佳生产配合比。在每个 实验路段的摊铺过程,她坚守在 高达100 多度的摊铺现场,检查 工序,以确保施工质量。
工作中,刘玉荣把在东南大 学所学的基础理论和新加坡的深 造成果结合起来,在川九路的设 计和施工中大胆革新。她参与创 造了“设计上最大限度的保护、施 工中最小限度的破坏、施工中最 大限度的恢复”的川九理念,做到 了产品是“绿色”的,也确保了过 程是“绿色”的。川九路由于质量 优良、并与环境和谐,而成为了全 国第一条生态环保示范路,开创 了交通建设与 自然和谐的典 范。中央电视 台、光明日报等 媒体对此均作 了大量报道。 2005 年该路荣 获了第五届詹 天佑土木工程 大奖,并被交通 部评为了“优质 廉政工程”。 从 2003 年 9 月川 九路建成至今,刘玉荣先后为交 通部专家委员会以及多个在建项 目的管理、设计、施工人员等近万 人次宣讲过 “川九公路建设管理 新理念”,在全行业中引起了极大 反响。她被评为四川省青年“技术 创新带头人”,并获得省“五四青 年奖章”和第九届“青年科技奖”。 “抢通保通,就像救我们的孩子”
2008 年的汶川特大地震对于 四川省交通系统部门的人来说是 个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在映秀老虎 嘴,半座大山将213 国道吞进腹 中,80 米高的塌方体将岷江拦腰 阻截;在德阳汉旺至清平路段,由 于滑坡频频,一辆挖掘机在3 米宽 的路面上作业,却要四五个人瞭 望 守护;频繁的余震造成山体滑坡, 让许多道路通了又断……望着自己参与修建的,曾经 漂亮而舒畅的道路变得如此破败 不堪,时任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 副总工程师刘玉荣心如刀绞。她 对着上级领导和群众,喊出了感 人肺腑的语言:“这些路都是我们 建的,我们最熟悉也最有感情,抢 通公路就像救我们的孩子。”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 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难度最 高的交通运输应急救援。5 月21 日,她临危受命负责德阳汉旺至 清平路的抢通工作。汉旺至清平 乡虽然只有14 公里的里程,但山 体严重变形,滑坡面积大,造成绵 远河阻断,形成大大小小4 个堰 塞湖。她和山西抢通保通突击队 员一起冒着余震,坐皮划艇过堰 塞湖,徒步翻越松散的滑坡体,踏 勘道路受损情况,现场制定抢通 方案。5 月25 日,6.4 级余震发生 时,她正在一处滑坡体上现场制 定抢通方案,一个汽车大的孤石 就从她的身边划过,其他同志见 状都让她离开,可她仍坚持把方 案确定后,才和大家一起撤离。经 过努力,于6 月8 日打通了汉旺 至一把刀堰塞湖的道路,为清平 乡的人员转移和堰塞湖的爆破创 造了条件。但6 月12 日由于堰塞 湖爆破泄洪的流量过大,经过20 多个日日夜夜奋战抢通的道路再 次被冲毁。望着再次被冲毁的道 路,一向坚强的她和突击队员们 一起抱头痛哭起来。但困难打不 垮瘦小的她,经过103 天的连续 奋战,8 月26 日,被地震全部毁坏 的公路———绵竹汉(旺)清(平)路 终于全线贯通。
来到四川后,刘玉荣作为省高 速路建设上的一位领军人物,一刻 也没有停歇。抗震抢修刚刚取得初 步胜利,她又转战到广南高速公路 公司。她说:“石子只有铺在路面上 才有价值”。其实,在四川还有好多 像她一样的来自东南大学的 “石 子”。她的先生李光白现就任四川 省公路设计院主任工程师。此外, 四川省交通厅稽征局局长张琪、 公路设计院隧道处处长李海清、 成都市交委公路处处长李树光等 都是从我校走出的优秀校友。长 期以来,他们就象铺路石,在巴山 蜀水奔腾的改革洪流中无声地奉 献着。(嵇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