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与高等教育质量休戚相关的部门,因为责任重大,他们责无旁贷,任劳任怨;这是一个在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时时处于风口浪尖的部门,因为关系重大,他们开拓创新,奋力攀登。正是于此,我校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拿出打“硬仗”的气势,以一当十,勇谋兼备,给我校的研究生培养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近几年来,东南大学研究生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到2008年,研究生在校人数已达到11098人,同时,还招收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九个类别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简称培养办)由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松玉挂帅兼任培养办主任,共有工作人员8名,其中6女2男。培养办和公派办公室合署办公,统管与研究生培养有关的各类大小事务。
任劳任怨用实干打拼硬仗培养办的工作范围广,且影响深远。教务工作是培养办工作的常规工作,从研究生培养与学籍管理的规章制度、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制定、实施,到课程排课和考试管理、课程成绩的审核,再到研究生教学督导,培养咨询管理,无不链接着日常大量的、琐碎的、繁重的事务性工作。而研究生培养基金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和公派研究生项目管理则是培养办工作的重之又重。涉及的教育部、江苏省创新工程管理,优秀博士论文基金管理,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和研究生公共实验平台和创新平台建设,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申报与选拔等等,无不关涉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的实现。此外,还包括研究生实践工作,联合培养、代培研究生管理,四牌楼校区教室管理等其他工作。无怪乎说关系学生培养的工作,都是系统浩大的工程。
培养办的工作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时间紧、任务重,每一位同志都必须以一当十,超常高速运转。他们任劳任怨,要用实干来打拼这场硬仗。教务工作繁忙、繁琐,大量的排课、选课、课程考试以及成绩审核、筛选警告等事务性工作排满日程,有时,因为论文评审或者答辩委员的原因,有很多学生的论文答辩都在寒暑假进行,因此,他们要随时为学生办理成绩、审核材料。而单靠上班时间则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工作必须在双休和假期来完成。对他们而言,双休干活、假期做事已成常规。为了与学生保持信息畅通,提高工作效率,他们还主动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学生,保证在需要时候随喊随到,以不耽误学生的事情,来更好地方便学生,深受学生的好评。
2009年暑假,为了保证新生入学后能第一时间了解新的培养方案,以便及时完成培养计划的制定和选课任务,培养办的同志们连续奋战整个暑假,完成了478个培养方案、1819门课程教学计划的审核,为新生入学准备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培养办副主任赵松立老师说:“研究生院是一个以培养为核心,从招生到管理的大系统,培养办内部实行轮岗制,各岗位的工作都相互贯通,相互支持,大家也紧密配合,个个都是实干家。”
勇于奉献俯首甘为孺子牛在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在工作与家庭、孩子之间,他们的天平总是不自觉向工作倾斜。因为学生的事情,是牵涉到其他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大事,所以他们往往舍小家,为大家,毫无怨言,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工作岗位,有时双休日和假期也不例外。
培养办的老师大都是年轻人,他们家里最大的孩子今年也才刚上初中,有几个都只有三四岁,家里各种各样的困难可想而知。曹蕾老师刚到培养办的时候孩子刚上一年级,丈夫在公安局工作,在家的时间很少,我们又常常加班,她经常没有时间给孩子做饭,就把孩子托付给左邻右舍,今年小孩上初一了,真正是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
再大的困难大家也是自己默默的克服,没有一句怨言。有生病发烧的都坚持在岗,实在不休不行的在家里还要想着工作。王华老师去年年底脚踝骨折打了石膏,医生让她必须休息,而她实在是放不下工作,非让同事把工程硕士的一大包材料带给她,在家里审核,即便是这样,她还是心里着急,干脆,自己剪开石膏一瘸一拐地来上班了。顾海燕老师因为工作实在走不开,在去年十二月就需要做的手术硬是拖到了春节期间。去年新来的小池工作一年多,也很快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她现在都有九个月的身孕了,还坚持工作在第一线。
“奉献”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从校长到院长,再到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惯性。每次研究生考试,分管的校长都是亲力亲为,领导的身先示范,研究生院整体实干的氛围也让大家将“工作第一、师生至上”内化为自己的工作守则。
开拓创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壮大,培养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问题。高校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竞争。
为了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办的同志们善于开拓、勇于创新,近两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2007年我校开始推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作为改革的先行者,毫无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取,他们就和招生办共同研究。通过深入的学习研究,反复的征求意见,最终出台了东南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一系列文件,为我校培养机制改革的正式出台提供了最有力的制度保障。
谈起近两年来的成绩,培养办的老师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一项一项的成绩也是如数家珍。“我们建设了土木工程学院力学计算理论与实践研究生创新平台等研究生创新平台12个;建筑学院《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等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52门;建筑学院高祥生《室内陈设设计》、能源与环境学院归柯庭《高等流体力学》等优秀研究生教学用书30本;建设了双语教学课程17门;获部、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51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提名奖7篇;获省级优秀博士、硕士论文54篇。”
在研究生公派出国工作上,国家提出了项目实施目标,即“三个一流”:在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中选拔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院校、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培养一批若干年后国家建设所需各行各业拔尖创新人才。而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着重重困难:有的导师舍不得派优秀的学生出国,有些学生由于对项目不太(下转五版)
-----------------转版-----------------
(上接四版)了解而积极性不高,此外,留学申请门槛也相对较高,国家选拔的条件也较高,这就对我们的研究生公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校公派项目正式启动以后,加大公派出国政策的宣讲与咨询,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做好导师、学生的思想沟通工作就进行得如火如荼。他们从国外导师的联系、研究计划的制定、外语培训、入学通知书的撰写、申请材料装订到录取后办理签证、协议公证等各个环节入手,反复与导师、学生进行沟通,做到不厌其烦,认真办事,注重实效。令人欣慰的是,08年我校攻读博士学位派出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分列第八,09年我校升至第七,我校的公派工作也得到留学基金委的肯定与表扬。
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培养办的同志参与开发研制了《研究生培养信息管理系统》,使得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新学期的选课、排课,中期筛选、规格化成绩计算、年级排名等工作都能借助计算机快速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该系统在全国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评比中荣获第一名。近三年来,培养办共获得国家级课题一项、省部级课题三项,在全国级刊物上公开发表文章六篇。正是有了他们这种集体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才使我校在全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处于领先地位。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里不断地送走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又迎来一批批新的学生。赵松立主任说,“培养工作总是在紧密结合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而推陈布新,适时改进提高,因此,我们也要更多思考制度的设计、完善,争取为研究生教育营造一个宽松、愉悦、向上的氛围,让研究生培养质量走上全国前列。2009年,我们信心满满,力争为‘十二·五’规划的开端打好基础。”(周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