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导航
- 郭齐勇教授阐释中外生死智慧与儒学生死观
摘要: 本报讯12月15日晚,第五届“华英文化系列讲座”之“古典今读”论坛系列———著名哲学家郭齐勇教授演讲会在人文大讲堂举
- 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摘要: 12月3日晚,由校研究生会学术部和交通学院研究生会共同主办的东南大学第三期“院长论坛”在四牌楼校区东南院102报告厅



丰富人生提升人格活化性灵缓冲紧张
郭齐勇教授阐释中外生死智慧与儒学生死观
期次:第1110期
本报讯12月15日晚,第五届“华英文化系列讲座”之“古典今读”论坛系列———著名哲学家郭齐勇教授演讲会在人文大讲堂举行。郭齐勇教授为东大学子作了题为《中外生死智慧与儒学的生死观》的精彩演讲。
郭齐勇教授从湖北长江大学的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而献身、上海海事大学学生自杀、华人在日本自拍的电影《含泪活着》反响强烈等热点话题谈起,从而引出此讲的主题:生死观。郭教授先向大家介绍了傅伟勋先生的书《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该书认为生活品质与死亡品质不可分离,将西方死亡学与儒、释、道和基督教的生死智慧演化成现代生死学。郭教授分析佛教的终极关怀是转迷开悟,消解无明;基督教是洗刷原罪,获致永生;儒家是天命根据与冥悟体认;道家与禅宗是彻破生死。郭教授结合实际说明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艰难,要微笑活着,把生命中的坎坷变为财富。郭教授又从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海德格尔的“向死而在”,黑泽明的电影《活下去》中主人公渡边等为例,说明外国的生死观。郭教授借段德治教授的书《死亡哲学》指出死亡的意义是赋予有限人生以永恒的意义,以黑格尔和康德的观点表现西方的自由原则和个体性原则。郭教授着重阐释了儒家的生死观。关于儒家的生死关怀,郭教授概括为尊重生命、死而不朽、存顺没宁、慎终追远和天道性命一体这五个方面。郭教授认为儒家生死观的当代价值在于丰富人生,提升人格,活化性灵,解脱烦恼和缓冲紧张。
郭齐勇教授是中国哲学史专家,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曾应邀到多所国际知名学府访问和讲学。郭教授的讲座说古论今,囊括中外,旁征博引,哲意深沉,引发大家对生命终极进行思考和体悟,珍爱生命,正视死亡,意义重大。(成吟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