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凌晨,郝英立在西藏突然去世,噩耗传来,作为他的老师,我感到无比的悲痛和万分的痛惜。我是看着他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他是一位好学生、好老师,也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他继承了我校老一辈教师严谨求实、团结奋进、对教学认真负责,对科研一丝不苟的优良作风,依靠自己踏踏实实的工作和刻苦钻研,一步一步地成长为一名杰出的中青年科技专家,获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他的去世是我国能源与工程热物理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东南大学也失去了一位优秀的教授和科技英才。
1992年至1996年郝英立跟我读博士,他刻苦钻研踏踏实实做学问,强烈的进取心是有目共睹的。他研究的离心流化床中流动和传热传质,除了大量艰巨的实验工作以外,研究颗粒在离心流化床中的运动,主要是靠数值模拟,工作难度很大,那时计算机还比较落后,计算要花很长时间,他夜以继日,刻苦学习,掌握了模拟计算技术,算出了复杂的颗粒运动轨迹。1995年11月,郝英立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离心流化床中流动和传热传质的基础研究》,送出去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刘德彰教授进行评审。刘教授专门打来电话,说郝英立的论文是一篇相当优秀的论文,几乎挑不出任何毛病,甚至连标点符号都很准确,没有错误,真是十分难得,足见他的学风之严谨;1998年郝英立去美国做博士后、访问学者,后来当兼职教授。他在实验和数值计算方面的能力和成就获得了美方学校、同事和研究生们的一致好评,他完全有条件留在那里,美方学校和同事也极力挽留,但是当系里希望他回国效力时,他义无反顾,回国工作。郝英立从美国回来后,面对系里上世纪60年代的陈旧、老化的实验室,他没有抱怨,在系和老师们的支持下,用“211工程”提供的有限资金白手起家,亲自动手,拆除老装置,装修房间,订购国外仪器设备,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劳动,建成了一个基本上能满足现代教学和科研需求的“微传热实验室”。今年我退休了,我开设的“工程热物理专题”博士生基础课程需要有人接班。我觉得郝英立是理想的人选,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门课。9月初的一天,我约他来办公室一直等到中午1点钟他才赶过来。我把该课程的讲义给了他,又交待了些具体事项,并了解了有关南极科考平台的进展情况,才发现郝英立午饭还没吃。当时我就十分感叹,他实在是太忙了。我叮嘱他要保重身体,想不到这竟是我和他相见的最后一面。
他担任东南大学空间研究院副院长和国家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以后,工作十分忙。他告诉我说肩上的担子很重,压力也非常大。但他抱着对事业的忠诚和高度的责任心,一件事一件事去努力完成,从无怨言。
郝英立虽然去世了,但他的精神常在,他的高尚品质和先进事迹将永远激励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工作,不断进取。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作者为郝英立同志的研究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审组专家、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