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0-12-26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摘要:  12月10日,我们吴健雄学院的学生代表带着同学们的祝福来到罗庆来老师的家中,为刚刚离开三尺讲台的罗老师庆祝70大寿。

  • 吴健雄学院和“双语物理导论”课程

    摘要:  有同志问我:您现在已经85岁高龄了,是什么力量促使您在75岁时开设一门从无到有的新课———“双语物理导论”,并坚持在

放大 缩小 默认

吴健雄学院和“双语物理导论”课程

吴健雄学院荣誉教师恽瑛教授

   期次:第1139期   



  有同志问我:您现在已经85岁高龄了,是什么力量促使您在75岁时开设一门从无到有的新课———“双语物理导论”,并坚持在基础教学的第一线岗位上致力于教学改革?我的回答是:因素很多,有经历、有国际交流、有对教育的一份爱、一份责任,但其中也有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对我的诸多影响,如她在1988年写给我的一封信中说到“我身在国外,心怀中华”,每当我看到、想到这两行字时,我都会热泪盈眶,她的爱祖国、爱家乡、关心祖国教育事业的精神永远激励我前进!
  以她名字命名的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既给予我创设课程和对教学改革认识提高的机会,也给了我不断冲刺的力量!
            课程设置和建议报奖
  我有勇气在2000年首次在全校设立“双语物理导论”(原名物理·英语·多媒体·一体化)是在教务处、物理系的支持下,是在第一次选修时只有18位同学,他们对课程感兴趣、积极学习、效果显著的影响下,让我确信提出的两个“及早”的教学理念(即及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阅读英文参考文献及资料的兴趣与能力;及早培养其进行研究工作的兴趣与能力)是正确的、可行的。虽然第二次的选修人数增加到102人,但是课程的前途又将如何呢?
  课程的成长是要有条件、有环境的。2003年,吴健雄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李久贤教授,还有吴宗汉教授将“双语物理导论”课程设立为大学第一学期32学时必修课,后又在教务处的指导下增为48学时、3学分。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这很重要,因为课程就是要转变大一新生的学习模式。
  在2004至2005年间,为了加强课堂上师生互动,学院又支持我们买了60套“Voting Machine”(投票器),期末的“Presentation”在张勇老师的努力下,比以前更加完善了;《学生习作》(Students’ Papers)在学院的帮助下,每年出版1期,它反映出了学生的成绩,学生深有“成就感”。大约在2006年,李久贤院长向我提出:这门课程可以去省里报奖。这使我大吃一惊。那年,郑家茂副校长又向我们指出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再努力两年也可以报国家级奖,这更令我惊讶!说实话,我只想努力建设课程让学生有收获,从未想到过“报奖”的问题。但是领导的建议,对课程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有意义的,让课程上了一个大“台阶”,为什么呢?
  现在回过来看,从2007到2009这三年中,“双语物理导论”课程评为2007年国家首届双语示范课程,2007年“双语物理导论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创新”获得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及国家级精品课程,并于2009年6月荣获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三年中不仅获得了国家、省的五项奖,更重要的是在这期间磨练了课程组的教学团队,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迫使我们去思考、去提炼,使我们对教学改革的认识更加深入。例如,课程的教学目标已概括为:“自主、桥梁、研究、创新”,但是它究竟要解决什么样的教学问题呢?朱明教授总结提炼为三条,简言之:(1)打破传统的“师传生受”模式,改变大一新生的被动学习定式,及早培养其自学和研究能力;(2)改变大学低年级英语与科学课程学习脱节的现状,及早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3)拓宽学生国际视野,着力培养其国际交往能力。可以看出,这三点是可以适用于每一门大一课程的,这样就增添了课程的活力。其他,如网站的建立中,要有课程的简介、教学资源的说明、学生的反馈信息等等,这都使我们去积累、扩展有关课程建设的教学资料,有助于它的成长,跨上了大“台阶”是很明显的。
            大一新生参加国际会议和学生的反响
  带领一年级学生参加国际会议,是“双语物理导论”的一个创举,在国外亦鲜见。吴健雄学院2005年起首先支持顾俊辉等3位04级学生参加杭州的物理教育国际会议,开创了先河。2006年05级杜源等、2007级胡秦然等……先后赴日本、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参加ICPE、IOSTE、AAPT等国际会议已有6年之久。学院不仅从经费上支持,更重要的是在选拔论文、论文试讲、竞赛等各环节上,钟辉书记都亲自挂帅,使工作做得日益完善,新任的李爱群院长不断地大力支持,学生们的收获也逐步提高。至今已有22位同学参加了这一活动,他们的论文,如钱逸的“Chaos”(混沌),杨云捷的“Optics and Painting”(光学和绘画)等深受国内外学者的好评,学生们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IOSTE(科学与技术教育国际委员会)原主席杨泉教授评价说:“This reflects how successful the Introduction to Bilingual Physics program has demonstrated…(学生的出色工作反映了双语物理导论是多么成功……)”
  我们总结这一活动的教学目标是:(1)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国际平台,更好地落实两个“及早”的教学理念;(2)使学生对自主学习有了新的理念,藉此为“起跑线”,力争做到“英语”“研究”不断线;(3)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国际交流能力。学生们也能在这些思想指导下,在会议期间努力挖掘潜力。
  学生的反响是十分积极的,05级的李鑫在参加了2006年ICPE东京国际会议,就立志毕业后要再闯日本,现在他已经如愿以偿,到日本横滨索尼公司工作,05级的杜源积极争取到日本开会,他认为是“双语物理导论”给了他一个很好的起点,他现在已经到美国UCLA读研;08级梁乐以“隐形的翅膀”比作课程,认为对他的影响是:“细致、自信和方向”;09级叶方伟总结课程为三阶段:“有意识的模仿,无意识的渗入和成意识的习惯”;09级杨云捷回国后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兴趣·尊重·坚持—关于学问的三个关键词”很有见解。一年级学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阐明自己对“学习”的认识,是很可贵的。学院又支持出版《初鸣·扬帆———引领大一学生走上国际讲台》一书,反映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我们的工作,也引起了国际上的重视。2007年7月,美国《Science》杂志在其“全球本科教育”专栏中介绍了12个国家大学本科科学基础教育的情况,其中两篇文章介绍了研究型、互动型“双语物理导论”课程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进行详细报道,这肯定了它的成果,也是对我们工作的侧注。
  学生们的领悟让我感动,让我佩服,他们是成长了,这是他们自身的努力。“双语物理导论”课程也在学生们的不断努力培育下成长了……但是,这些都是在吴健雄学院坚持不懈的工作下,给予了大家条件与环境。有了沃土,才能生长,才能提高,我由衷地感谢你们!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