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准格尔旗一年的支教生活不是在讲台上,而是在准旗建设局,一个更大的舞台让我体验到不一样的支教意义。尽管一开始并不理解,因为我理想的支教就是能扎根山沟为孩子们传播知识,但当我得知在准旗建设局的任务是为协助完成一个旧城改造项目———新村项目,这一事关2000多居民的安居工程时,我便欣然接受了,能运用所学的土建知识,帮助这么多群众居者有其屋,意义同样非凡,因为这里同样是西部,这里是基层,这里是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因为得益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优质教育,特别是之前的教学实践环节,作为甲方监督施工质量的土建专项工程师,尽管初到工地,但我也能很快上手,并且在了解清楚整个项目的基本情况下,也发现了项目中存在的问题,甚至是安全隐患,我时刻谨记这是准旗老百姓的安居工程,我理应尽力消除这些隐患,确保工程质量,这对我而言既是责任也是挑战。
首先,我保证对项目做到及时跟进,特别是隐蔽工程的验收,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譬如每一层钢筋绑扎之后混凝土浇筑之前,我都会爬上这层楼,对照图纸进行钢筋校验,对发现的钢筋短缺、焊接绑扎不规范、锚固长度不够等问题进行纠正,在项目部按要求整改后再次验筋,全部整改完成后才签字同意浇筑混凝土。
同时,我在新村项目完善了项目部例会制度。每周六上午八点,我们甲方都要会同监理及5个施工项目部召开例会,对一周内的工程施工情况总结,提出意见要求及整改意见,协调各部门间的工作,解决施工中的问题。每次例会都是甲方与施工项目部斗争的战场,施工质量达不到要求的坚决要求返工,绝不妥协,我抱定一条信念:我代表的不是我自己,我代表的是准格尔旗484家拆迁户的利益,事关2000多人的工程,更重要的,我要维护研究生支教团的形象,维护东南大学的形象,切实地做好这个工程。
此外,为确保工期,我让各施工项目部制定了进度计划表,严格按照进度计划,以确保拆迁户尽早迁入新居。更多的则依赖于耐心细致的日常工作,每天不停地在各项目部的施工现场来回穿梭,小到工人的头盔佩戴、安全带配置、安全网挂设等,都要加强管理,因为一丝一毫的松懈都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
冬季的内蒙古最高温都低于零下十摄氏度,施工照常进行。我每天在各施工现场查看冬季施工方案的落实情况,一趟走下来就是半天,等回到彩钢板房里的办公室腿都已经冻得麻木了,不过支撑我熬过那段时光的就是内心强大的信念,我要为准格尔旗484户家庭的安居负责,要为研究生支教团以及东南大学赢得荣誉。
在我最后即将离开的时候,工程顺利完成了主体验收,484户家庭很快就能迁入新居,让我的努力与坚持得以欣慰,能为准格尔旗的发展作出贡献,为西部的繁荣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都是支教的意义所在。
在强烈的精神追求的支撑下,我的内心也得到了极大的磨砺。在这样的磨砺中,我把奉献精神转化为强烈的责任感,把工作激情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品格,把强烈的参与感转化为高水平的专业的志愿服务,这样的经历确实是终身难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