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可追溯至 1923 年成立的国立东南大学电机系。学院拥有的电气工程学科现为国家“211 工程”和“985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和江苏省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教育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副主任单位。在2003 年和2006 年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电气工程学科的综合排名均位列全国前十。学院自主设立的“新能源发电和利用”学科现为江苏省优势学科。
在近90 年的悠久办学历史中,学院 培养了包括黄纬禄、夏培肃、徐寿波等院 士和大批杰出人才,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 如顾毓琇 、吴大榕、周鹗、陈珩等曾在此任 教。目前,本学科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 结构比较合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活跃 思想的学术队伍,超过86% 的教师有博士 学位,56% 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先后 有25 人次入选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 基金( B 类)等各项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工 程。
作为传统的工科院系,学院高度重 视科研工作,近年来,学院的科研经费一 直保持平均年增长率40% 以上的强劲势 头,位列学校前茅;发明专利申请量每年 以25% 的速度递增,发表 SCI论文数增 长迅速,2011 年达到2010 年的2 倍。在 保持科研高增长率的同时,学院始终在 “坚持传统、发扬优势、寻求合作、拓展方 向”中寻求平衡点与突破点,在保持原有 的电网保护与控制、精密伺服驱动系统、 新型永磁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电力系统 分析与控制、需求侧管理等方向的优势 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兴研究方向,抓住 智能电网高速发展的机遇与相关部门、 企业和兄弟院校、学科开展交叉合作,先 后成立10 个工程研发中心,数量位居全 校之首。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和多年的 探索与积累,学院已在智能电网的多个 研究方向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并取得一 定成果。
* 用于海洋观测设备的直驱式波浪发电关键技术研究
海洋约占地球面积的70% ,蕴藏 着丰富的波浪能。胡敏强教授团队经 过多年探索和研究,于2010 年底成功 研制直驱漂浮式波浪发电系统,并在 南京玄武湖进行波浪发电实验。这是 国内最早实验成功的波浪发电系统之 一,已获得国家能源专项的资助。该系 统体积小、成本低,发电效率高达50% 以上,高于其他方式的波浪发电效率。 现已研制出多台用于波浪发电的永磁 直线发电机。目前正在研制水下波浪 发电装置和用于水面的双浮子直驱式 波浪发电装置,为水下和水面海洋观 测装置提供电源。
* 电气无级变速双功率流风力发电系统
程明教授团队研究的双功率 流风力发电系统可以产生连续的 变速比,提供机械功率和电功率 双功率流,输出功率波动小;可优 化功率配置,吸收阵风能量,提高 风能利用效率和输出电能质量; 在电网发生低电压等故障时,具 有强的电网故障穿越能力;可以 跟随风速的变化,实现最大风能 跟踪;可实现恒频、恒压、正弦波 电能输出,电能质量好。该项研究 得到国家863 计划、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海外杰青等项目的支持, 共申请发明专利6 项,已授权4 项;发表 SCI论文9 篇, EI论文 18 篇;获 IEEE 工业应用学会本 科生设计竞赛第1 名。后续研究 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 项目、江苏省创新学者攀登项目 等的资助。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以其无电 源线、抗干扰能力强,便捷灵活等 突出特点,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 点。黄学良教授团队紧跟技术发展 前沿,以“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等项目为依托,重点开展了关 于谐振式无线系统传输特性、系统 优化方法、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 究。目前,已实现半米范围内千瓦 级功率的传输系统的设计与演示, 传输效率高达80% ;同时已掌握几 百瓦以内的小功率无线供电系统 设计的核心技术,现已设计实现几 十瓦的移动电视无线供电演示移 动一套,无线供电驱动的轨道小车 演示系统一套。相关研究成果在中 国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10 余篇, 申请专利10 余项。
* 特大型发电机变压器组数字保护
陆于平教授团队在发电机 变压器保护研究方面一直处于 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水平, 尤其在1000 MW 发电机组上 具有广泛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 技术理论和方法。所研制的发 电机变压器系列数字保护装置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奖项,是目前国内满足机组容 量大、电压等级高、适应范围 强、应用范围广的数字发电机 变压器保护设备之一,产生了 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另外,团队在分布式发电保护 技术,微网和智能电网保护等 方面也长期开展研究,先后获 得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 助。
* 灵活互动智能用电关键技术
智能用电是智能电网的重 要组成部分。李扬教授团队即东 南大学需求侧管理研究所是国 内最早开展相关研究的大学研 究机构之一,在国内率先提出了 “能效电厂”“智能需求侧管理” 的概念和架构。该团队在国家 863 及973 等项目支持下,在智 能用电的基础研究、模拟仿真平 台、核心应用支持软件系统和商 业运营模式设计等方面开展了 广泛研究,已构建出智能用电技 术架构和分散学习自主决策的 复杂用电环境,从而为电力公司 和用户提供一体化软件解决思 路,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 接轨的需求响应综合效益定量 评价的国家标准,从政府和电力 公司角度着眼设计具有中国特 色的智能用电商业运营模式提 供决策支持。
* 南极冰穹 A 科考供电平台
2011 年1 月5 日,由东 南大学和紫金山天文台共 同研制的我国首座南极天 文科考支撑平台在南极 Dome A 成功运行。由赵剑 锋教授团队研制的供电平 台作为整个天文科考平台 的心脏,突破高原极寒地区 无人值守自动天文观测站 的电源保障关键技术,可以 不间断地为科考设备提供 电源,为建设我国首座独立 设计、制造和运行管理与维 护的南极 Dome A 自动天 文观测站,实现自动天文观 测和开展更加广泛的科学 探测奠定基础,起到了至关 重要的能源保障作用。
* 新型电动车用定子永磁电机驱动系统
程明教授团队经过多年 研究,突破传统车用驱动电机 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三种新 型车用定子永磁电机系统及其 产业化集成技术,不仅具有电 机功率密度高、效率高等诸多 优点,而且具有电机体积小、转 矩(功率)密度高、工艺简单、结 构紧凑稳固、容易冷却、电阻和 铜耗低、可实现宽调速运行和 在线效率优化、可靠性高和容 错性能好等特点。
* 电动汽车充放电及与电网互动关键技术
黄学良教授团队依托“863” 课题,对大功率中远距离无线 电能传输技术、无线充电方式 下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模式开 展深入研究。目前,已经实现了 0.4m 范围内接收功率约为 1200 瓦、传输效率约为80% 的 无线能量传输,部分指标达到 国内外先进水平,提出了多项 技术创新,在《中国科学 E 辑》、 SCIENCEINCHINA、 Intermag 2011 等权威期刊或会议上发表 多篇无线能量传输领域的高质 量科技论文,并申请了相关专 利十余项。 (殷 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