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导航
- 我校成功举办2012级新生消防培训
摘要: 本报讯9月4日至5日,我校保卫处在九龙湖校区为近4000名入学新生举办了消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消防知识讲座和消防实战
- 东大科技园税收政策辅导站为园区学生创业企业排忧解难
摘要: 本报讯近日,东大科技园税收政策辅导站成功为园区一家学生创业企业排忧解难,顺利解决该公司在税务登记环节遇到的问题。
- 我校举行2012级学生军训动员大会
摘要: 本报讯8月26日上午,东南大学2012级学生军训动员大会在九龙湖校区梅园体育场举行。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刘波、
- 科技工作硕果累累
摘要: 过去的十年,我校科技工作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和“基础突破、应用领先、交叉集成、争先进



科技工作硕果累累
期次:第1198期
过去的十年,我校科技工作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和“基础突破、应用领先、交叉集成、争先进位”的原则,努力在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上不断创新,在人才、项目、基地、成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
“十五”至“十一五”期间,我校科技经费持续逐年递增,全校科研经费合计61.6781亿元(其中纵向经费23.4292亿元,横向经费38.2489亿元),位列江苏高校第一、全国高校前列。
我校牵头承担的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的数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十年来,全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90项,获资助经费近3.4亿元,还涌现了一批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研究团队和年轻学者。如:尤肖虎教授研究组对于未来移动通信基础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完成我校信息领域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产生了重大国际影响。崔铁军教授在基于超材料实现微波段三维隐身和电磁黑洞两个方面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入选“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十年来,我校承担的863项目共计220项,获项目经费约4亿元;重大专项共计9项,获项目经费约1.5亿元;支撑计划共计19项,获项目经费约1.2亿元。在“863”项目、重大专项、支撑计划等的支持下,我校相继产生了未来移动通讯技术、大尺寸全彩色荫罩式PDP平板显示技术、高低压功率集成电路技术、大跨空间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沥青桥面铺装技术等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并取得一大批专利。南极科考支撑平台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的承担,为提升我校科研水平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校与一批国际知名大学开展了联合研究,包括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开展的“燃煤高密度循环流化床化学链燃烧分离CO2技术合作研究”中英联合创新项目的研究,与美国杜克大学合作开展隐身衣的基础研究,与瑞典皇家工学院开展绿色建筑的研究等。另外,还与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如波音公司、美国B&W公司等开展合作研究。我校还是第一个参加丁肇中先生领衔的AMS(02)项目的大陆高校,并在该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年间,共发表SCI收录论文6023篇,EI收录论文9492篇,ISTP收录论文4719篇。在论文数量增加的同时,论文质量也大幅提升,2011年,我校表现不俗论文在全国高校排第十三,表现不俗论文占本校发表论文比例位列全国高校第四位。2010年发表Nature文章排名中,我校在Nature上发表文章3篇,加权因子位列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第八名。这十年,我校共申请各类专利9639项,其中发明专利4770项,获专利授权5261项,其中发明专利1653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在全国高校位列前六。
十年来,东南大学坚持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不断推进科技成果在企业的应用。2004至2011年,东南大学作为依托单位参与了近100项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涉及省资助经费超过10亿元,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一。2009年江苏省政府开始设立的产学研前瞻项目,东南大学承担项目已经连续2年排名第一。省教育厅公布的省内高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结果,东南大学在总共7项指标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由我校建筑学院设计的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在众多国内外设计中一举中标,作为地标建筑与远处的CCTV大楼遥相呼应。
十年来,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2项(其中合作10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68项。2011年,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尤肖虎教授等人完成的“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这是东南大学第一次获得这个奖项,是通信领域首次获得这个奖项,也是三十多年来江苏省第一次获得该奖项。(肖 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