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3-09-1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她让粉煤灰变成“粉黄金”

———记全国师德标兵孙伟院士唐瑭

   期次:第1226期   



  在东南大学,有这样一位杰出女性。
  她1954年进入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求学,1958年留校任教。此后,她的命运跟这所学校紧密相连。
  长江三峡、南京长江二桥、润扬大桥、南京地铁、苏通大桥、泰州大桥、苏州地铁……这些重点工程无不闪耀着这位女性智慧的火花。
  如今78岁高龄的她,依然奋斗在科研一线。
  她负责了多个国家级研究项目,目前正承担国家973计划“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项目并负责“现代混凝土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化学-力学耦合损伤失效机理”“多种因素耦合作用下的工程耐抗性评估和服役寿命预测的研究”等课题。
  她自己简衣素食,对学生却慷慨无私。今年初,她捐赠50万元人民币,设立奖学基金。
  她,就是刚刚荣膺“全国师德标兵”称号的孙伟院士。
      胶州半岛的“女状元”
  1935年隆冬时节,在山东胶州半岛的一个乡村知识分子家庭,诞生了一个女婴。这个日后被唤作“孙伟”的姑娘在家排行老三,上面有一对兄姐,姐姐孙显比孙伟大十岁,哥哥孙陟则大孙伟6岁。
  孙伟的祖父是私塾先生,儒雅而博学。孙伟的父亲年少时一边在自家读私塾一边给商店当会计,后来成为胶县中学的语文老师。
  祖父对小辈要求很严,小时候,爷爷每天都要求三个孙子孙女各写两张8开的毛笔字,每张16个字,要求是“字字珠玑”。爷爷布置的“规定动作”,还包括读《论语》和《孟子》。
  孙伟的母亲是勤劳善良的家庭妇女,虽目不识丁,却异常开明。为了挤出钱来供孩子上学,她在繁重的家务活之外,还帮别人绣花、纳鞋底挣钱贴补家用。
  6岁那年,孙伟去县城求学,每天早晨6点从家出发,步行一个半小时方能到校。孙伟的成绩不仅遥遥领先,还让老师们“惊为天人”。跳过二年级直接上三年级,在四年级的班上呆了一天,又被五年级老师“掐尖”了。
  跳了2级,孙伟还是“一枝独秀”。“一心只读圣贤书”可不是孙伟的特色,8岁,孙伟搬着一个跟自己一般高的石灰桶,拿个大扫把在墙上写革命标语,因为字写得着实漂亮,经常引来啧啧惊叹。
  十岁以后,姐姐出去担任小学教员,哥哥则考上山东大学。孙伟开始帮母亲做家务,有一年冬天,天气严寒,孙伟担着两只水桶去井边提水。她把一只桶放进井里,准备弯腰去提,忽然脚下打滑,差点掉到井里,幸亏有人及时抓住她,才免受掉井之苦。
  因为成绩一直“鹤立鸡群”,初中只上了一年,孙伟就回家自学去了。14岁那年,对青岛一中仰慕已久的孙伟只身赶到青岛,参加该校的招生考试。
  看到稚气未脱的孙伟,青岛一中教导主任蔡先生问话:“你初中毕业了吗?”孙伟如实回答:“没有。”接着,孙伟反问先生:“如果我考上了,你们会要我吗?”(下转五版)
  -----------------转版-----------------
  (上接一版)蔡先生回答:“如果你达到分数线,我们就要你;达不到,就不要。”
  参加完语文、数学、历史三门考试,孙伟取得第五名的好成绩。在强手如云的青岛一中,孙伟仍然出类拔萃。
  那段日子,艰苦而难忘。孙伟和同学们每天6点钟起床,快速洗漱完毕,然后做早操,匆忙吃罢早餐,再赶到教室上课。每个星期每门课都要考试,测验更是不计其数。孙伟说:“经常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先生叫我们每人拿出一张白纸,他在黑板上出题,我们把题目在白纸上抄下来,然后做好交给他。”
  相对于学习上的劳累,生活上的困难更多:20个女生住一个大通铺;有个同学因为梦游,每天都要上演“半夜鸡叫”;因为窗户临着海边,屋里湿气很大,早上临走的时候把被子称一下,回来后再称一下,就会发现重了半斤多……孙伟顽强地战胜了这些困难,学习成绩特别优异。毕业前夕,学校准备保送孙伟去苏联留学。体检前,孙伟不幸染上霍乱,未能成行。
  此后,1954年高考发榜。孙伟的分数,可以上国内任何一所大学。
  因为之前看过一部反映女建筑工程师生活的电影,孙伟把南京工学院土木系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则是清华大学的无线电系。直到今天,谈起那部电影,孙伟仍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她说:“眼看着影片中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1954年初秋,孙伟来到南京工学院,自此跟这所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
      将“一文不值”的粉煤灰变成建造三峡的“粉黄金”
  毕业前夕,孙伟打算去支边。系主任林醒山找孙伟谈话,他说:“你留在系里当教师吧!”孙伟说:“林主任,当教师需要能说会道,我既不能说,也不会道,我怕做不好。”林主任微微一笑:“没关系,只要你尽心尽力去做,肯定能做好!”就这样,孙伟留了下来。
  上世纪80年代,一位在美国塞拉克斯大学工作的中央大学校友跟南京工学院管致中校长联络,希望后者帮忙推荐一名纤维混凝土材料领域的专家。校友此举的原因有二,一是对方急需一名此领域的专家进行合作研究,二是他认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百废待举,需要培养属于自己的世界级材料专家。
  1984年8月,孙伟到了美国,立刻被“Shock”了一下,从高层建筑到人造卫星,处处都有新型复合材料的身影。彼时的中国,对复合材料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孙伟看到了中国材料科学研究跟世界领先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更重要的是,她也从中看到了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发对未来中国的意义。
  孙伟一心扑在科研上,对钢纤维混凝土界面组成结构、界面有限元分析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发表了诸多文章。回国以后,孙伟把自己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其技术研究从那时起就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后来,跨世纪的三峡工程被提上议事日程。一个命题被提了出来———用粉煤灰取代水泥,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大幅度提高了工程质量并使大坝的服役年限延长至300年;二是实现能源的大量节省,并降低成本。
  粉煤灰,是从煤燃烧后的烟气中剩下的细灰,是燃煤电厂排出的主要固体废物。在此之前,粉煤灰一直被作为工业垃圾处理,如果能实现在工程中的运用,就会将数量巨大的粉煤灰变废为宝。
  关于用粉煤灰取代水泥的这个设想,许多人认为“不可思议”。在大部分人眼里,粉煤灰仅仅是废品,建大坝当然只能用传统的混凝土材料。
  谁能将这个命题变成现实?这可是“硬钉子”一枚!
  这时候,孙伟站了出来。她为三峡大坝采用优质粉煤灰代替80%的水泥提出了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在实践中,孙伟团队漂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用大量粉煤灰砌成的三峡大坝固若金汤。
  孙伟像个魔术师,原来生产1立方米混凝土需要400公斤水泥;现在,则只需要80公斤水泥,其他320公斤用粉煤灰替代。
  此后,粉煤灰“摇身一变”,被大量使用在大型工程上,经常供不应求,真正成为“粉黄金”。
  如今,78岁的孙伟仍然宝刀不老。这两年,她对耐蚀钢筋的研究又一次引领学界潮流。钢筋的易锈性一直是影响工程寿命的短板,其研究是减少钢筋中容易生锈的成分,代之以不易生锈的成分,以期大幅度提高工程的使用寿命。这一项目,已经在连云港灌河大桥上得以应用。
      喜欢坐二等座的慈爱院士
  孙伟院士为人很好,好到从来没有人说她不好。
  “精益求精”“和蔼可亲”“不遗余力”三个词大约可以勾勒出孙伟院士的轮廓。具体说来:在科研上精益求精,对人和蔼可亲,扶持后辈不遗余力。
  她是公认的拼命三郎!
  将近耄耋之年的孙伟,每天的工作时间仍保持在14个小时以上。早上6点起床,8点赶到办公室工作,中午不休息、不吃午饭,一直工作到晚上下班。回家后,简单吃罢晚饭,看完新闻联播,然后到书房工作到深夜……孙伟院士每周都给学生上课,一上就是“四连堂”,需要从早晨8点上到中午12点多,有些年轻教师都觉得工作量太大,孙伟却乐在其中。有时候,因为出差耽误了上课,孙伟一定会利用周末补回来,她说:“学生的课,一节也不能省!”
  张云升老师2000年师从孙伟院士,现已毕业留校。他说,孙伟院士对学生要求很严。学生的论文她都会逐字逐句地批阅,每个数据、每条曲线都要加以校验,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蒋金洋老师2008年博士毕业留校,他说孙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是捕捉学科前沿的能力比年轻人还要强。2009年,一本由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著的题为《结构混凝土多尺度模拟》的书刚一问世,就被孙老师收入囊中,并确定为学校材料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程。
  今年8月初,孙老师和同事们去西宁开会,她从13日早晨一直忙到15日凌晨,整整两天没有合眼。15日早晨8点,身体疲惫却神采奕奕的孙院士依然准时出现在大家面前……2012年11月,孙伟院士抵达港珠澳大桥的施工现场。准备去预制场考察的那天,风大浪急,同事们都劝她不要去了,孙伟院士却坚持要去。
  孙伟院士硬是乘船一个半小时,冒着惊涛骇浪赶到位于大海中央的预制场。看到沉箱式隧道完全没有裂痕,她欣慰地笑了。
  孙伟院士在圈中知名度很高。博士生赵素晶说,2008年学院召开一次国际会议,来自美国西北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等名校的著名专家悉数参会。
  小赵在美国求学期间,有一次项目组的郭丽萍老师去美国开会。孙伟院士“趁机”准备了很多吃的,请郭老师给小赵带过去。拿到木耳、豆干和各种零食,小赵的眼睛湿润了。
  硕士生于英俊说,有一次,自己无意中对孙院士提起实验室座位比较少,有时候来人讨论问题没地方坐。当天,孙老师就到实验室查看,并嘱托相关老师给予解决。
  2011级博士生武胜萍说,孙伟院士永远都微笑着鼓励大家,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每到端午节、中秋节,她总会给大家发绿豆糕、月饼等吃食。
  据小武回忆,有一次孙伟院士带学生去郑州开会,因为知道南京开往郑州的那趟列车中途会在徐州转变方向,所有乘客都要重新调换座位,大家就劝孙院士坐飞机。孙院士谢绝了大家的好意,坚持要和大伙乘坐同一辆列车。这时候,有人提出给她买一等座,也被她拒绝了,她说:“我喜欢和大家一起乘坐二等座,不要给我搞特殊。”在车上,孙老师自己掏钱给大家买盒饭,她自己却只吃了一包方便面。她的理由是:火车上的饭贵,自己吃不完,浪费。
  丁俊勇是2012级硕士生。2008年,刚读大一的丁英俊就喜欢上了一门叫做《材料科学导论》的课程,觉得这门课的授课老师和蔼、可亲,讲课时高屋建瓴、通俗易懂。后来,小丁跟师兄聊起上这门课的感受,才知道那位谦逊睿智的长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孙伟院士。小丁感叹:“孙老师的人品和风采真是名不虚传!”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