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3-12-12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无止境臻于至善

———记公司总工程师孙逊

   期次:第1239期   作者:黄 楠 汪楚红 范 洁




  有一种品格,叫谦逊;有一种精神,叫臻善;有一种境界,叫止于至善。带着敬佩和仰慕,我们于10月19日非常荣幸地采访了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孙逊。早上9点钟,我们来到孙老师的办公室,受到了孙老师亲切热情的接待。办公室不算大,却放满了需要审批的图纸,整齐而有序;房间没有华贵的摆设,唯一的装饰要算桌角的一株小小盆栽,透着热闹的绿意,整体的布局透着工程师特有的简单利落。透过干净的玻璃窗,还可以看到窗外生机勃勃的梧桐,在阳光下叶子闪着美丽的光芒,采访就在这样柔和清新的早晨开始了。孙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即是儒雅和谦逊,完全没有名师的架子,真是“名”副其实,朴实自然。
求学漫漫百炼成钢
经过简单介绍,我们就正式进入了采访主题。首先,孙老师讲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的经历,回想起当年在东大读本科时艰苦而快乐的求学时光。孙老师面带微笑说道:“那个时候,实行六天工作制,课程比较多,学习的强度也很大,但是能学到很多东西。你想,一周比现在多上一天课,算下来基本上能比我们现在的本科生多学到20%的课堂知识。”到了研究生阶段,他每天基本上都是在实验室和机房度过的。当时计算机刚刚开始在国内兴起,基本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还没有现在的同学们熟悉的一些分析软件。于是,孙老师就自己在机房里面编写程序,不断地调试,找出软件中的每一个“bug”。通过程序的编制,孙老师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对每一个“bug”的修复,也更了解了方法和细节的重要。孙老师感慨道:“或许,人在艰苦的条件下,才会成长得更快。”爱因斯坦曾说过:“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即使是天才,没有艰苦奋斗,最终必然也会泯然众人。
  1993年,研究生毕业后孙老师选择了留在东大设计院工作。当时计算机已在国内蓬勃发展,很多大型项目、高层建筑项目需要用计算机进行软件分析。孙老师凭借着自己在研究生期间积累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工程分析能力,在出色地完成了很多基础项目的同时,不断尝试了一些大型高层项目的设计,在工作岗位很受重视。在单位锻炼了5年,孙老师陆续接触了各类项目,在这期间,大量的实践让他觉察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仍有可以提升的空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孙老师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和准确认识让他更好地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机遇之下他选择了赴香港理工大学继续读博深造。读博期间,孙老师以饱满的热情和求知欲,拓宽视野,不断充实,学识和能力都更上一层楼。博士归来之后,孙老师留在了如家般亲切熟悉的东大设计院工作。这一留,就是十多年。
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谈到设计理念时,孙老师简单地总结为很有分量的八个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设计就是要追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孙老师打了个形象的比方,结构的布置如同写文章,文章即使完成,在每一次的阅读中都还是能找到可以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地方。有些时候,不去改正可能也无伤大雅,但是当你每次都尽力去完善每一个小细节的时候,你的作品才会臻于完美。孙老师把这种精益求精的理念投入到承接的每一个项目中。只要时间等外部条件允许,他都会要求自己不断地改进设计方案,站在客户的角度尽可能全方位地考虑,以期以最高的效率、最高的标准完成每个项目。在工作室,在设计院,他这样默默地奉行,也这样严格要求年轻一代的工程师们。只有追求更好,不停下前进的脚步,工程师才能不断进步,永不停滞。孙老师深有感慨地说:“我认为,结构工程的领域很广,一个结构工程师的成熟需要在完成多样的工程实践之后,在这样长的一个成长期中,(年轻工程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我,勇敢地挑战自我,在每一个项目中不断地追求完美,善于总结问题,尽量做到不重复犯错,才能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
  作为一名知名工程师,当被问及20多年的设计生涯中有哪些难忘的、满意的作品时,孙老师并没有如我们期待的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思考良久,孙老师只是淡淡地说,这么多年每做一个工程,都或多或少地存有遗憾,那些满意的作品记得不多,越是遗憾的反而越是久久难以忘怀,人民日报社大楼是,太原市美术馆也是。他尤其提到遗憾最大的要数太原市美术馆了。鉴于设计时间太短,外方建筑设计也比较粗糙,很多局部细节构造无法细究;很短的设计时间只允许他将结构设计做到心中的基本合格。“如果有更多的时间,那就可以将结构体系和布置做得更加合理,结构构件的截面和尺寸更加优化,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节省工程造价……”是虚心谦逊、追求完善、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一个优秀的工程师不傲别人眼中难以企及的成就,而是满心记挂着曾经的遗憾。
  
慧言在心寄语青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提到现在的年轻人,孙老师觉得相较于他们这一代人而言,可能更注重生活的质量和品质,缺乏一些奋发图强的冲劲。90后享有的物质越来越丰富,也越容易安于舒适的生活,成长周期变长,成熟就会越慢。作为一个结构工程师,何时能达到专业的成熟,他仍很困惑,但毫无疑问的是成长期必然会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因为要设计、审核大批的各类项目,孙老师至今仍会不断遇到富有挑战的新工程,也会遇到新的问题和困难,所以他仍坚持学习,充实自己,不断寻求更好的方法解决这些新问题。孙老师在结构设计这个行业待了20余年,仍觉得自己待得越久,要学的东西越多,越陷越深,就像一个无底洞。而学习就是一个设计师改革创新、获得灵感、保持向上的源泉。“有时间的话,(我)宁愿多看书学习,”说罢指着角落里一箱子的图书,“这是不久前才在亚马逊又买的1000多元的书。真正结构专业上的没两本,其他的都是相关的。毕竟周边了解得越多,才更能领会(专业的精髓)。”孙老师不喜欢经常出去参加各式各样的专家会议,不喜欢没有学习而去空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认为如果自己的观点、意见不能快速有效地指出问题所在,不能对别人带来任何帮助,就是在浪费大家的精力和时间。
  做设计要勤于思考。孙老师强调,建筑设计重在思考,除非是一些常规的建筑设计项目,否则在开始一个工程之前,不要急于上手。最好能够先搜集资料,学习、总结类似工程案例,对比分析,对设计方案做深入全面地思考,然后再着手去做。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在项目中学到更多,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孙老师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力。大学应该教会大家怎样学习,教会大家学习的方法,学会如何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目前设计院在招聘年轻工程师时,最看重的不是其工作经验的多寡,而是更看重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提升自我并为之付出努力的意愿。专业技术洞察力十分重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只有见多识广,才能看得更远。“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没有大量实践的积累,面对大量的设计、审核项目,我可能现在也看不出有些问题。”此外,孙老师还强调要敢于挑战。大多结构设计师都能掌握结构设计的“三把斧子”,单凭这些技能完成常规的建筑结构设计已然够用。很多人会对复杂结构的案子望而生畏,不愿挑战,专挑简单常规的案子做。然而,没有挑战就没有突破,没有突破就只能重复劳动,这也是一些人从事工程设计多年,仍然只能吃老本,完成常规建筑工程设计的原因所在。作为年轻人,就该有一股敢于迎难而上的勇气和魄力,遇到问题,不要害怕,多学多问,办法总比困难多。年轻人有时间和精力的优势,不要害怕挫折失败,不要经历得越多,胆子越小、愈加畏首畏尾。
立足自身 展望未来
随着建筑设计行业面向世界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外事务所和世界级建筑设计大师也逐渐涉入我国。同时,众多的小设计院和挂靠的设计游击队也在不断挤压市场份额。东大设计院既没有大型设计院的人力资源优势,也没有设计游击队那么多变的经营机制,那么东大院的未来该如何走?
  孙老师认为,要真正从观念到行动上重视设计质量,对每一个承揽的工程都尽量做到尽善尽美,让客户满意,建立长期合作发展关系,培育一批优良的客户资源。把质量作为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屹立不倒。对设计院内部而言,重用技术水平高、设计质量好的设计师,不造成人才的外流,同时多多鼓励、指引年轻一代快速成长,形成内部良好的竞争和提升机制,这样技术水平和设计质量就能不断提高。对业主而言,精品的设计作品不仅能充分实现建筑物的功能,且造价经济。正如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并不一定都是大型建筑物,结构设计的精品也并不局限于高层、大跨等大型复杂建筑项目,就东大院目前承揽的工程项目,只要设计者用心去做,追求更好,也能使东大院未来在结构设计领域独树一帜。孙老师说,不要小看每一个项目,小房子也可以出彩,创新更是不分大小、场地和对象。东大设计院,应该结合自身力量和特色,不拼高大,创新开拓,从而走出一条适合的道路。
  采访接近尾声,当问及孙老师是否因为常年忙碌无暇享受生活而感到遗憾时,孙老师笑答,这也是他的困惑之一。他也不能明白为什么自己还是停不下来,不能让生活更轻松一些,年过四十,为什么还在为专业工作投入那么多的精力。“幸福感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做的是否是喜欢的、享受的。其实,我也想更好地品味生活。”温和的话语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无奈。但或许是因为对工作的热爱、责任,这种无奈也就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追求设计的“更好”,追求自我的“更好”。感谢孙逊老师,给我们的人生上了如此鲜活、生动的一课。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