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3-12-12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袁玮

    摘要:  1991年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毕业;2004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综

  • 钱锋

    摘要:  生于1970年8月,建筑学硕士毕业,现任职于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综合

  • 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风采

    摘要:

  • 高庆辉

    摘要:  2000年7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建筑硕士学位,2006年7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东南大学建

  • 曹伟

    摘要:  1993年7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建筑学学士学位,1996年4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1996年4月

放大 缩小 默认

曹伟

   期次:第1239期   





  1993年7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建筑学学士学位,1996年4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1996年4月起至今工作于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现任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建筑设计创作所所长。工作以来主持并完成了数十项建筑设计,获得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教育部、江苏省优秀工程设计奖等十余个奖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2008年获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被评为江苏省首届优秀青年建筑师,2012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勘察设计师。
  东南大学建筑学作为中国建筑教育的发源地,素以严谨、踏实、理性而著称,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也正是秉承了这一风格传统。在设计院工作近二十年,长期在这一氛围中,受前辈建筑师的耳濡目染,也逐渐明晰了自己的建筑设计追求———理性基础上的创新。职业建筑设计院的主流项目较“先锋”建筑师的实验建筑而言,在建筑创作的自由度上有着更多的限制,它在合理地解决或平衡功能与形式,建筑与环境(包含自然的场地环境和地域的人文环境),创新性与现实操作性,设计的逻辑追求与大众审美和长官意志之间的落差等一系列矛盾上付出的艰辛更多,而大多项目在一系列“平衡”之后,渐渐遗失了设计之初的“理想”,设计乃至建设过程中理性而清晰的判断就显得非常重要。创新则是更多地希望在每一项设计中有着区别于其他或以往的不同,这就需要回归到设计的本体,从设计的源头上对模式、功能、空间在N种可能与试错之后的非常规或非定式的选择。理性是一切创新得以从投标方案到中标、后续建成的保障,创新则是设计理想得以实现的根本与核心。而现实中这一切似乎要“机缘巧合”。
  南京金陵图书馆新馆的设计,就是一种“机缘”。“琢石成玉”的口彩,因建筑的文化承载,被官方及大众认可。而设计上也实现了自身追求的地域文脉和环境特色,更重要的是形体的组合达到了对场地的控制力,其建筑与空间形象也较以往的图书馆有了一定的突破。通过以地域特有的雨花石作为切入点,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结晶的玉石为升华,寓意知识改变命运,“琢石成玉”。江苏省档案馆则是通过对功能和空间组合模式的研究,尝试将封闭的档案库区置于建筑上部,其严整的体量具有良好的识别性,而把对外开放、面向公众的展览和查阅部分置于下部,以清晰的形体生成逻辑将东南、西北、东北角的三个透明体量适当从主体中拉出,成L型布局,分别设置对外查阅和部分办公技术用房,三者各自独立,之间分开的庭院空间引入外界阳光和景观庭院,体现建筑与自然的渗透。建筑立面“回字”纹理来源于中式图案,也是对装满宗卷的档案柜的抽象,暗示建筑自身的内部功能,色彩上采用深灰色与暗红结合的工艺铝板,庄重、大气,一改以往档案馆封闭沉重的建筑形象。南京地质博物馆新馆由于有着诸多外部场地环境限制和内部功能的要求,颇有解题型设计的感觉。设计通过解决好新老两馆、建筑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对话关系,局促用地条件下外部形体的塑造和内部功能的合理组织以及塑造有地质元素印记的专业性博物馆形象等一系列操作,得以形成与环境协调的得体的设计。
  每一个建筑师都希望建成属于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对建筑完成后的诸多不满意进行苍白的解释,这就需要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具有“理性”这一技巧,同时拥有对创新和“与众不同”的追求,更多的可能需要的是坚持,对理想的坚持。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