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的东南大学格外迷人。丝丝清风 穿过树叶,带着桂花的甜香游弋在鼻尖。交 通学院的教学办公楼在校园中静静矗立, 在开学季的热闹中淡守一分宁静。喜讯乘 着初秋时节的清风与花香而来:交通学院 被教育部评为 “2014 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 集体”!这个称号是对交通学院全体师生辛 勤耕耘的肯定,是对交通学院一路风雨跋 涉的褒奖。
对于学院全体师生来说,“既然选择了 远方,那就风雨兼程”。从1995 年成为独立 学院至今,交通学院经历不到二十年的发 展,能得到这个荣誉实属不易。《孙子·谋攻 篇》有云:上下同欲者胜。交通学院获得先 进集体的称号,正是凭借“上下同欲”,齐心 协力。如同它的学院文化一样:团结、诚朴、 坚毅、豁达———将“团结”放在首位,可见集 体、团队在大家心目中的分量。
团队协作 育人为先
一支卓荦、高水平的学者团队是学院教 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 基石和保障。交通学院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支 以创新团队为依托,以1 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1 名国家教学名师、1 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 集人、1 名杰青获得者、5 名国家 “千人计划” 专家、1 名国家特支计划教学名师、3 名长江 学者特聘教授、8 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高 层次人才为学术带头人,在国际上有影响、在 我国交通领域有话语权的高水平学术梯队, 学院还拥有江苏省 “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 程”入选人才10 人、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2 个、教育部、江苏省创新研究团队2 个。王炜 教授入选首批“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刘松玉 教授荣获百千万人才工程 “有突出贡献中青 年专家”和“江苏创新创业人才奖”荣誉称号, 马涛副教授获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 等奖,这也是江苏高校唯一的一等奖。
在交通学院,很多荣誉的取得都是以 这些学者为带头人的团队合作:长江学者 王炜教授领衔的 “现代城市交通技术协同 创新中心”是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牵头 建设单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冉斌 教授领衔的“物联网交通应用研究”团队入 选江苏省创新团队;2011 年,黄卫院士、钱 振东教授等完成的 “大跨径桥梁钢桥面铺 装成套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国家 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 年,王炜教授领衔完 成的 《地面公交高效能组织与控制关键技 术及工程应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 奖,刘松玉教授主持的“钉形双向搅拌桩和 排水粉喷桩复合地基新技术与应用”成果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等。
这些业内赫赫有名的专家学者,在科学 研究上精益求精、宵旰攻苦,却秉承育人为先 的理念,无论多忙都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王炜 院长说过,科研与教学如车之两轮、鸟之双 翼,缺一不可。他说,本科生的求知欲和可塑 性最强,是学术奠基和入门的关键时期,最需 要通过名师的“传到授业解惑”来夯实专业基 础,搭建知识平台。1998 年以来,交通学院教 授、博导一直坚持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真 正做到了“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必须为本 科生上好课”的学院教学科研管理目标。在全 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先 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 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 项。据第三方教育评估权威机 构的毕业生培养质量年度测评 报告,交通学院毕业生核心知 识测评满意度远高于985 高校 平均值。
除此之外,为了提升学生 的创新研究能力,学院立足于 优质的科研资源,以承担科研 项目的教师为主体,以导师制 建设为核心,将科研项目转化 为由“科研训练计划、自主研学 活动、科技竞赛组织”构成的学 生研究型学习平台。在这一平 台支撑下,近两年学院在全国 交通科技大赛中总获奖数和等 级均列全国第一,刘松玉教授 指导的博士生蔡国军的 “现代数字式多功能 CPTU 技术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被评为“全 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一流的学者团队作出了一流的成绩,也 带出了一流的学生。交通学院的学生多次在 国际性、全国性的科技竞赛中获得优秀的成 绩。近五年,本科生获国家级、省级以上各类 竞赛奖70 多人次,完成课外创新研究成果 200 多项,申请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发表 学术论文50 余件(篇)。近三年,研究生参与 专利申报70 多项,软件著作权6 项,省级科 技创新计划项目10 多项。先后有280 余名 研究生作为项目技术骨干承担了国家级科 研项目,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除了学术成果之外,学生的教育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也取得了好的成绩:2012 年, 交通学院团委荣获“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 称号。2013 年,交通学院2010 级茅以升班 荣获 “江苏省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 214101 班、硕士研究生11 级2 班被评为 “江苏省先进班集体,“ JOIN 艺术团”被学 校推荐至教育部参加全国辅导员品牌专项 评选,“向阳花”爱心公益活动获得“远洋之 帆”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二等奖以及“江苏 省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荣誉。2014 年,2010 级茅以升班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 号、东南大学莫纳什大学交通工程2012 级 研究生联培班获 “江苏省先进班集体”称 号,等等。
筚路蓝缕 玉汝于成
罗马建成,非一日之功。如今纷至沓来 的荣誉,是几代交通学院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交通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二十世纪30 年代原中央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的路工 组,50~80 年代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的道 路教研组,1987 年成立的运输工程研究所, 1989 年成立的交通运输工程系。1995 年, 东南大学为适应当时国家对交通建设人才 急切需求的大好形势及加强交通运输学科 建设的需要,在原运输工程研究所、交通运 输工程系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交通学院。从 1995 年成为独立学院至今,交通学院才经 历了不到二十年的发展。这段时间,有过压 力彷徨,也有过停滞不前。
交通学院坐落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 区。受校园面积限制,学院一直没有像样的 实验室。后来在学校的支持下,在九龙湖校 区为交通学院开辟出一个实验室。而从四 牌楼校区到九龙湖校区,要坐一个小时左 右的校车。学院就在这不计其数的往返耕 耘中结出了累累硕果:现在,交通学院拥有 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南 大学分中心、江苏省交通规划与管理重点 实验室、教育部 ITS工程 研究中心、国家级道路交 通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 心,以及与江苏省交科院 共建的新型道路材料国 家工程实验室等研究基 地。近年来,学院共获国 家科技进步奖10 项、国 家技术发明奖1 项、部省 级科技进步奖90 余项。 十年来,全院发表论文 2700 多篇,其中被 EI、 SCI 收录的论文800 多篇,学 术论文已经完成从中文 论文为主、中英文论文并 重、英文论文为主、 SCI/ EI 英文论文为主的发展过 程;获得专利授权276 项, 其中发明专利137 项,实 用新型专利87 项,软件著 作权52 项;出版学术著 作、教材100 多部。
2000 年4 月,原东南 大学与(交通部)原南京 交通高等专科学校、(铁道部)原南京铁道 医学院、(国土资源部)原南京地质学校合 并,成立新东南大学。其中,原南京交通高 等专科学校及原南京地质学校的部分学 科、专业并入交通学院,组建成立新交通学 院。合并后的学院多多少少涉及到资源的 分配和调整。2005 年,交通学院的科研经费 达到8000 多万,但是王炜院长发现其中纵 向课题较少。为了学院的发展,他当即表 态,要调整经费结构,将学院的研究重心放 在纵向课题上,并以身作则,从2006 年开始 自己不再承担横向课题。这一做法开始时 并不被理解,甚至一些人因为利 益受损而抱怨和不满。
在学校的支持下,在国家交 通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交通学 院顺利挺过了难关,走上良性发 展、和谐发展和快速发展的道 路。在王炜院长带领下,目前在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的四个 主体学科中,纵向课题达到三分 之二。2012 年学科评估中,东南 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名列全国第 一。现在,交通学院承担国家 973 计划、863 计划、科技支撑计 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 科研项目100 余项,并参与国家 城市交通“畅通工程”(交通学院 为专家组组长单位)、高速公路、 长江大桥、地铁工程、国家道路交 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等多项国家 重点工程的科技攻关项目,科研经费连续12 年在全校名列前茅,近五年科研经费超过5 亿 元,位居全国交通类高校第一。仅2013 年即 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 项(其中重点 项目2 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 项),立项 经费、批准率、批准项目数均创历史新高。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
除了团队协作、诚朴笃实,交通学院还 有一个特色,在学院文化中是“坚毅”,用他 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工科学院典型的“一根 筋”。这“一根筋”用在工作探讨上,是谋事 不谋人。在平均半个月开一次的党政联席 会上,大家对学院的重大事项各抒己见,有 交流,有讨论,甚至有争吵,但是所有人的 出发点都是为了把事情做好,都是为了让 学院变得更好。
每学期伊始,学院的领导和学科负责 人都会领到一份有关自己工作任务的文 件。但是在“一根筋”的交通学院,老师拿到 的却是一张 Excel 表格。这份表格将本学期 各个领导、学科负责人需要完成的工作一 一列举,清晰明确,不写一句多余的话。到 了学期末,大家再将表格拿出来一一对应, 看看哪些完成了,哪些没有完成。
如今取得了荣誉,交通学院却并没有因 此而懈怠。大家依然按部就班地工作、研究、 学习。学院党委书记秦霞说,要感谢学校给 学院这次机会,这是对交通学院的肯定、认 同和信任。今后他们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继续努力。
禅语有言:人生三境界,第一境界,看 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 还是水。交通学院数十载砥砺笃实,中间经 历了困惑、迷茫和停滞,但是他们凭借着工 科人的坚毅一路跋涉,终于抵达荣誉的灯 塔。如今,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 科研为两翼,以队伍建设为主体,走出了一 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 之路,建立起“国内一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 及高水平科技攻关的创新基地”,为国家交 通运输事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面对荣誉,他们波澜不惊,依然看山是 山,看水是水。向着远方,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