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4-11-3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所理解的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上)

   期次:第1267期   












   为全面深入推进培育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 动,充分发挥校训的传统文化 内涵,校团委于2014 下半年 发动和组织全校各院系在前 期工作的基础上,在全校范围 内深入开展“校训育人”系列 活动。该活动旨在结合我校建 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讨论,通过 解读校训、为校训代言、寻访 杰出校友等活动,在全校范围 内形成了解读校训内涵、践行 校训精神的良好氛围。本报选 编部分校友、专家及师生对校 训的精彩解读,分两期刊出。
这次回母校,我觉得“止于至 善”这个校训特别好,但是也是一 个特别难以达到的要求。因为“止 于至善”这句话是出自《大学》,《大 学》实际上是围绕着修身养性、人 的精神的形成的一本著作,和它相 对的就是《小学》,《小学》讲六艺, 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具体讲的专业 和技术。“止于至善”是一种追求, 对于同学们的学习来说只限于本 专业是不够的,它必须增加更多人文学习的内容。这让我回想起我们那 个年代很多同学都开玩笑说我实际上读的是哲学系,实际上就是说我 读书的专业跨度是很大的。我觉得如果真正想达到“止于至善”这样的 一个“大学”的境界,可能需要这样一种学习方法和态度。--------------王 澍 (校友、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人生是一个不断的接力 赛,每个阶段前面都有一个 目标,大学能真正把过去损 失的世界弥补回来一些,为 进一步深造提供比较好的基 础。东大给我的感觉是比较 开放、包容的,给了我上大学 的机会,在某种意义上也改 变了我的人生。希望东大这 点要保持,大学改革要创造 宽松、多样化的环境,使各种人才都能成长。年轻的同学们,希望你 们要珍惜,这样不管将来做多大的事情还是多小的事情都自己奋 斗了,努力了,抓住了机会,这就好。在大学的时候就始终保持一 颗谦恭之心。
--------------华 生 (校友、著名经济学家、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那时候上课很有 趣,课堂氛围也很轻松, 对我的影响颇深。同时 老师还会“挖苦”学不好 的同学,以此来激励大 家更加努力。后来我在 科研事业上,从搞核武 器转到了目前专攻的互 联网领域,希望能带领 东南大学在网络基础研 究方面有一些突破。科学家就是一个冒险的行业,可能成功也 可能失败,我并不介意有生之年能否完成目前的研究项目,只 要自己尽力就好,正是在这样一代代不断的传承之下,科学事 业才能一步步日臻于“至善”之境。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想想父亲、母亲对自己的期待,想想国家和人民的期望,每天 想想是否对得起家庭和国家的支持。”
---------------------李幼平 (校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未来网络研究中心主任)
  我是个念 旧的人,今年 85 岁了,但是 给我留下最深 刻记忆的岁 月,就是我在 南京求学那一 时期,那是一 个很不平凡的 年代。那个年 代,年轻人充满了想象力,正是国家在一种极度的动 荡以后,一个新的时代来临的时期。今天的东南大学, 无论在学术研究的成果上,承担的国家任务还是在国 家经济腾飞的事业当中,都起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 用。我祝福在校学习的学弟学妹们都能取得特别优异 的成绩,为建设我们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做出贡献!
----------------王 尧 (校友、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藏学家)
  东大讲 “止于 至善”,那什么叫 “至善”?“至善”就 是 至 高 无 上 的 “善”,没有最好,只 有更好。我们“明明 德”和“亲民”的步 伐一天也不能停 止。我们要到什么 地方才能止?就是 “明明德”跟“亲民”都达到至善的境界我们才能停止,这 叫“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要求我们在明明德、亲民这 两个地方永远不要停止,实际上包含了明明德、亲民,要 把这两项做到至善的境地,我们才会停止。表达了我们要 改造自己、改变社会那样一种生生不息的、一代又一代地 朝着人类的美好境界去努力的意志,这叫止于至善。
----------------彭 林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我们总会有 个安身立命之 地,但是,你“止” 在什么地方?我 觉得这是一个问 题。我经常会想, 我到底“止”于什 么地方?“止”于道 理,哲学就是一 个追随着道理的 学问。我非常喜欢《中庸》里面的一句话:“万物并育而不相 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所以为 大也。”我为什么喜欢它?是因为我在这个地方,看到了一 种包容的气象。由此我想到了“止于至善”,在《大学》里它 有它的含义,在历代儒者解释里它有它的含义,但是对我 来说,什么是至善?“至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它足够 的开放和多元,那么换句话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让不同的 价值、不同的生活方式都能够在“至善”这样一个伟大词汇 的笼罩之下获得自由的空间?这是我理解的“止于至善”。
----------王 博 (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
  “止于至善”,是 东大人的魂魄。“止于 至善”的境界不是 “善”,而是 “至善”。 “至善”是什么?“至 善”不是现实,是超越 性的彼岸。在中国,至 善是“明明德”的个体 至善或“内圣”,与“亲 民”的社会至善或“外 王”的统一;在西方,至善是德性与幸福的统一,因为这种统 一难以实现,所以必须借助“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的预 设。“至善”在哪里?在自强不息、永无止境的努力中。然而, “止于至善”的真正魅力远不在于“至善”的理想召唤,而在于 “止”的择善固执。“止”是什么?借用佛教话语,“止”是“慧”, 也是“定”,既是对“至善”高远境界的禅悟,更是臻于“至善” 的固执,是对于“至善”终极目标的定慧双修。一句话,“止于 至善”,是自强不息的终极追求和“巅沛必如是,造次必如是” 的择善固执合一的定慧双修的文化大智慧。
-----------------樊和平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对于不同的人来 说,在追求至善的路 上,在不同的阶段应 该围绕不同的目标制 定不同的标准。
  对于我们教师来 说,要围绕着自己的 教学、科研,设置相应 的目标,不断地去努 力、去奋斗。再在新的 起点上设置新的目标,进一步地去努力。周而复始,不断地 循环,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做出更大的 贡献。
  对于大学生来说,也要从进入东南大学的第一天起就给 自己设置一个“至善”的目标,然后围绕着这个目标不断地去 努力、去奋斗。等到你毕业的那一天,当你走出东南大学、走 上工作岗位,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到达一个全新的高度,成 为对社会非常有用的人才。所以说,设置好这样一个“至善” 的目标,然后为此持之以恒地去努力是非常重要的。
---吴 刚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此训要求我们,应该力争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 追求最高道德境界的人,立意高远的人。因此,“止于 至善”提倡的是一种理想道德的取向,这是人文精神 的核心所在,但这并不是说科学精神和技术理性会妨 碍道德理想的实现,同时,对理想道德的追求,并不仅 仅是道德学家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人的“应当”。
  对于一个真正的学者,做学问、做研究、做事和做 人应该是相统一的,如果将两者分开,并忽略后者,将从事的事业只当作一种知识对象来 对待,并作为自己的谋生进阶工具,而缺乏对自然的生态关怀,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社会 的人道关怀,对心灵的道德关怀,都难以成就“至善”的境界,难以成就道德意义上的“人”。 ———选自《东南大学对校训“止于至善”的说明》
---------------------董 群 (金陵图书馆馆长、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止于至善”对于我们每个东大人都不陌 生。我是东大毕业的,在不同的阶段,这四个字 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在学生阶段,我觉得 “止于至善”就意味着一种自我发现、自我超 越。在大学阶段,东大给我们提供一个非常好 的平台,给我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让 我们在这样的平台上去挖掘自己的潜力,去塑 造自己心中那个完美的自我。所以“止于至善”对于学生来说,就意味着一种自我创 造,一种自我完善。等我留校当了老师之后,这四个字可能就有了其他不同的内涵, 也很好地诠释了我对教学的理解。在教学中,有着真、善、美,我们老师对于真、善、美 的实践,也是某种程度上对“止于至善”的追求。
----------------金 晶 (东南大学“五四奖章”获得者、外国语学院教师)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