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9年9月生,2000年毕业于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06年8月至2007年1月在南佛罗里达大学土木工程系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并于2007年1月起担任客座助理教授,2008年9月回到东南大学工作。目前担任交通学院院长,同时兼任中国公路学会城市交通分会常务理事,道路交通安全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交通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交通协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读着这些介绍,只觉得每一个字都闪现出耀眼的光芒,像是越敲越紧密的鼓点,伴随着越来越激动的心情:一位年仅35岁的海外留学教授,一位广受学生喜爱的青年教师,举手投足之间将是怎样的风度呢?考虑到刘攀老师工作繁忙,也缘于老师对我们采访工作的体谅,最后我们选择了电话采访的方式。短短的二十分钟,简单的几个问题,刘老师以他优雅的谈吐,亲切的语调,平淡的叙述,呈现出了一个育人者的形象。一席话安静却隽永,平淡却真实。
“这是我的天职”
理论没有实践的认识将永远是浮离的条例,只有在践行的过程中因为个体的感悟,才得以鲜活、富有生气。当被问及对于“三育人”的理解时,刘攀老师说:“我更多是基于一名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感悟来理解‘三育人’。对于我来说,教书育人、服务育人是我的天职。大学老师不仅要把课上好,更要承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同时要做好科研工作,以所学回馈社会,实现教学相长,这就是对‘三育人’最好的响应。”
刘攀老师永远是一个行在言先的人。2009年入选东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资助计划,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被评选为东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被评为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连续三年(2011-2013)在年度工作考核中被评为“优秀”,连续五年(2008-2013)所有课程教学评估全部为“优秀”。这一系列的成就便是他对于“三育人”最好的阐释。把学术能力传授给学生,用学术精神影响学生,从学术实践中来,到实践学术中去。
“让教学方式与国际接轨”
全英文授课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对授课教师的语言水平、学术水平和执教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从2009年开始,刘攀老师就开始坚持在课堂上使用英文授课。对于为什么要采用全英文授课的模式,刘老师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对东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响应;二是交通学院交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大部分是选择出国或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本身也有接触英文授课模式的需要。刘攀老师坚持全英文教学,可谓深思熟虑,用心良苦。在他的观念里更有一份高瞻远瞩的整体性———不是为了全英文教学而全英文教学,而是将全英文授课融入交通学院已有教学体系中,使全英文教学成为对学院已有教学模式的有机补充,成为服务于主体教学的一种形式。
刘攀老师精心的课程设计得到了学生们的良好反馈。他欣慰地说:“从学生的反馈中我判断,他们对我的授课模式是比较认同的。一来我的口语还算不错;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我会注意观察学生的专注程度、表情、课堂整体气氛等细节,迅速调整自己。同时每一年我都会对授课情况进行总结,对课件进行更新,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设置,从教学评估结果看学生的反馈也都积极正面,所以我在全英文授课过程中并没有遇到一开始想象的困难。”
刘攀老师在教学创造上一直是既有割断陈旧的魄力与胆识,也有瞻前顾后的全面与严谨。从学生的真正需要出发,为他们的长远发展考虑,多年如一日。这个过程是辛苦的,也是值得敬佩的。
“我们是一个团队”
听着老师温柔亲切、沉稳清晰的声音,记者不免羡慕起刘攀老师的学生来,且不说学术上的惊叹成就,学识上的渊博浩瀚,就是这种温润谦和的人格魅力,也足以带来一种可以影响人生的风度修养。我们想请老师谈一谈和学生的故事,然而刘攀老师谦虚地说:“我的工作生活比较平淡,没有什么闪光点,我很难提炼出故事。不过我愿意和你分享一下我团队的基本情况。我的团队成员目前包括8名博士研究生和7名硕士研究生。我本人年纪不大,跟学生年龄差别不超过十岁,因此没有很强的距离感。在科研活动中,首先我不喜欢开大会,我更愿意和两三个做同一个课题的学生小范围深入交流。其次只要不涉及基本原则,我很少强迫学生做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未来发展预期,应该得到尊重。我的解决办法是在学生进入团队前讲清楚他们在我这能得到什么和不能得到什么。我希望尽可能凝聚一批有相似兴趣和价值观的年轻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譬如我会直接告诉学生我对理论性强一点的研究比较感兴趣,如果你想要获得很多工程实践的经历,在我这里就不太合适。但是如果你未来想做大学老师,希望接触国际前沿的理论,撰写高水平论文,我可以给你很大帮助,希望你好好考虑。我团队中大多数学生都以进入科研领域工作为目标。学生与我的目标一致了,自然不需要强迫。团队平时科研任务很重,几乎没有节假日,十分辛苦,但学生很少抱怨。首先我会尽量严格要求自己,加班最多的一定是我。其次我尽最大努力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帮助学生实现梦想。每年我都会支持团队里4至5名学生去美国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尽量做到每个博士生在美国知名高校进修一年。学生写的论文,我会仔细阅读,反复修改,力求完美,我的团队中即使是硕士研究生也大都有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经历。我深深体会到,每一点成绩,哪怕是很微不足道的,对研究生的成长都至关重要。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获得科研成果的回馈,就会进入一种良性循环,激发潜在的兴趣和动力,最终走上成为优秀科研工作者的道路。我愿意在这一关键阶段尽可能帮助他们。”
在采访过程中,老师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的生活是平淡的”。但是记者想,并不是刘攀老师的生活平淡,而是他把这些光芒都奉献给了他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努力,刘老师团队成员先后有10人次获得博士、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人获得教育部学术新人奖,5人获得东南大学优博基金资助。一批优秀学生已脱颖而出,成为科研工作的主力军。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中,刘老师把学生放在前面,把自己放在最后,用自己的肩膀,帮助学生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刘攀老师的“平平淡淡”是一种谦虚的态度,这种态度正指引着他优秀的学生们在生命中走向波澜壮阔。
“当好交通学院院长”
在我们结束采访后不久,传来刘攀老师被任命为交通学院新一届院长的消息,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又一次采访了刘老师,希望他对接下来的三育人工作做一个展望。刘老师很认真地说道:“担任交通学院院长这个职务对我来说意味着一个巨大的转变,今后我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院的管理工作中,同时有必要从全新的视角去领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含义。交通学院过去十五年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每一个交运人都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的交通学院,已成为中国交通届学科建设的一面旗帜。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这个岗位,责任十分重大。交通学院已经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交通学科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交运人凝心聚力,承先启后,开拓创新。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交通学院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不论是作为一名教师还是院长,刘攀老师既保持着严谨、踏实、精益求精的态度,也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在刘攀老师的“平平淡淡”中,我们看到的是数年如一日的兢兢业业,我们看到的是甘为人梯的不求闻达,我们看到的是贯注学术的低调严谨,我们看到的是行敏于言的实干主义。刘攀老师是一个广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记者想,对于心系学子的老师来说,这就是最大的荣誉与感动。事业树立在人心之中才永久不朽,功绩传颂在言语之中才历久弥新。我们相信并祝福刘攀老师,一如既往地实践“三育人”理念,在新刘攀,1979年出生,交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土木工程系交通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8月至2007年1月在南佛罗里达大学土木工程系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并于2007年1月起担任客座助理教授。自2008年9月起全职回到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交通安全、交通设计、交通控制和智能交通。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