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5-06-3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山绿水间,赴一场与竹子的约会

   期次:第1285期   




  立夏刚过,天目山脚下的太阳公社,水波粼粼,翠竹层层,仿若世外桃源。我们摇下车窗,问路边几个满身泥点、卷着裤腿儿、戴着草帽的少年:“请问你知道东南大学的学生在哪里吗?”少年抬起晒得红黑的脸,憨厚一笑:“我们就是东大的学生。”
  太阳下劳作,以农田作课堂十天前,这些九零后的研究生们还在南京,在东南大学的校园中。而现在,充满了乡土气息的他们,已然与太阳公社的村民融为一体。
  少年的身后,是尚未插秧的稻田,稻田中间有一个即将完工的竹构鸭寮。远远望去,像一只可爱的蚕宝宝。
  沿路,有十余个这样用竹材建造的鸭寮,他们形态各异,有的像鹰,有的像帆船,还有的层层叠叠如美丽的裙摆。每一个都彰显着新鲜又锐利的蓬勃气息。新鸭寮的旁边是已经历经数年风雨的老旧鸭寮。这些旧的鸭寮是太阳公社的村民自己建造的,实用尚可、美观不足。而且大多已经老化,不能再为小鸭子遮风挡雨。
  在稻田里养鸭子,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和不间断的活动,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害虫,产生浑水肥田的效果,生产出纯粹无公害的水稻,这一“时尚”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很多地方都得到提倡,也符合太阳公社“回归原生态、实践可持续性循环农业”的初衷。
  “这些小孩太能吃苦了!”太阳公社的村民感慨。我们看到,这些九零后的孩子们,手上贴了创可贴、小腿上有划伤的结痂。他们中间只有一个来自农村,而包括这名同学在内,所有人在此之前都没有干农活的经历。
  同学们不是在“体验生活”,而是在上课,课程的名字叫做———《竹构鸭寮:稻鸭共养的建构主题》。
   精心准备,赴青竹之约
这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张彤老师给研究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超越了材料的物质性,具有了精神和文化的承载。在从器物到建筑,从音乐到绘画的广阔范畴中,竹融合了“用”和“意”,成为人性的自然。张彤教授怀揣着对“生态城市”、“绿色建筑”的研究和热爱,自去年10月份起多次来到这个“乌托邦”般的公社实地考察,最终决定把2015春季研究生的选修课从校园“搬”到了农田,让同学们学习自然的定则,学习竹材的特性,学习简单直接的竹构技术,为“稻鸭共养”的生态农业搭建30个“有设计、有景观”的稻田鸭寮。
  “报名这个选修课的同学非常多,但考虑到村庄的接待能力与教学规模的控制,最终只挑选了30名建筑学院研一、研二的学生。”随队的焦健老师说。焦健是个八零后,也是日本京都大学毕业的博士。她扎着马尾,穿着帆布鞋,每天骑着电动车在太阳公社和太阳镇中间穿梭。
  30名同学被分成十组,每组三人。张彤老师介绍,教学从4月2日开始,着重于原型的建立、演化与应用。随后,通过与公社负责人和业主的沟通,根据稻田中的选址、鸭寮的规模和使用需求,各组的原型演化出不同的设计结果。学生们在尽量接近足尺的比例上,用真实的材料研究竹节点的构造与工法,摸索和训练围护结构手工编织的技艺。此外,张彤老师以及业主引导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等稻谷开始抽穗,鸭子长大要赶出稻田的时候,鸭寮是不是就闲置了呢?因此,鸭寮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各种功能的扩展。同学们精心设计的鸭寮,不仅能为小鸭子遮风挡雨,还给人提供了喝茶休息的地方,甚至有的鸭寮还专门设计了一个供儿童玩耍的平台。
  5月15日,十个组的同学完成了17个竹材模型,并把它们带到了太阳公社现场。
   在手作中,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月的阳光倾洒在稻田里,同学们戴着帽子,穿着简单的T恤长裤紧张地劳作。坚韧的竹材,在同学们的巧手中变得柔软。远处是蓝天白云,近处是青山一脉。一只黄色的小狗,勤快地在各个鸭寮间跑来跑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原来就是如此地简单,并且美似一幅画。
  “蚕宝宝”鸭寮是齐文举等三位同学的作品。巨型“蚕宝宝”被分成三个小“单元”,里面别具洞天。其中一个“单元”里面挂了十几顶斗笠,“这是给小鸭子挡雨的。”正在做鸭寮建造收尾工作的齐文举告诉我们。这个看似瘦弱的女孩,干起活儿来却颇有“女汉子”的架势。
  我们问路的那位路边少年叫郑星,他也是“蚕宝宝”鸭寮的建造者之一,但是我们见到郑星时,他却在“帆船”鸭寮那里忙的热火朝天。“这组的一个同学有急事赶回学校了,我们组的鸭寮快完工了,就过来帮帮他们。”郑星说。
  说话带着浓浓福建口音的杨浩腾是这门选修课的课代表。他和两位同伴建造的鸭寮像绵延的小山,与百米外的大山遥相呼应,十分有趣。有趣的不仅是外形,这个鸭寮还有一个创新之处,那就是———防鼠。原来,一到晚上,山上的黄鼠狼还有老鼠就会偷袭鸭寮里幼小的鸭子。于是他花了一百块钱,买了三只太阳能灯装在了鸭寮上面,“这样到了晚上黄鼠狼和老鼠就不会来偷吃鸭子了。”
  创新、友谊、爱心……同学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觉得在这儿苦吗?“就当是体验生活啦!”杨浩腾笑着回答。
  5月25日的“稻田建造节”,是三十个鸭寮接受“检验”的日子,国内一流的建筑设计师来到太阳公社,对鸭寮作品进行点评。对同学们来说,这更像是“战斗”后的一场狂欢,他们热情地把这些“大咖”们请到自己的鸭寮参观、休息。淡黄色的竹构鸭寮,像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的人造景观。不几天,秧苗全部2000只鸭子乔迁新舍。“这是稻鸭共养的建造庆典。”张彤老师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