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5-12-1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持续推进数学学科快速发展———聚焦数学系“十三五”规划曹进德吴映红

   期次:第1299期   


  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精神,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密切结合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秉承东大百年办学传统,借鉴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经验,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持续推进数学学科快速发展,为东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发展现状及分析(一)“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ESI排名居于前列。数学学科ESI排名近五年来一直位于国内前列,并逐步上升。2014年本学科进入ESI世界前百分之一,江苏省内排名第一,国内上榜高校(22所)中排名第7,世界排名第95位。与此同时,专业教师由于自身的学术交叉背景,对我校ESI整体排名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学校相关学科排名给予了有力的支撑。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新增IEEEFellow1人、万人计划“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2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3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资助获得者1人、德国洪堡基金资助获得者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一个、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一个、江苏省“333工程”领军人才1人、学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3人、江苏省杰青基金获得者1人、ThomsonReuters全球高被引科学家3人(6人次,覆盖数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三个领域)、江苏省数学成就奖获得者1人。
  ———学科建设成果丰硕。新增数学和统计学两个江苏省重点学科、数学博士后流动站。近五年来,数学系教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达500篇左右,EI论文达200篇左右,其中ESI高引论文71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6项,其中包括优青2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7项。曾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统计局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等多次奖励。同时注重学科交叉,两个学术核心团队分别参加了江苏省优势学科的建设。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于2011年入选国家特色专业。三个本科专业于2012年同时入选江苏重点专业类建设。拥有数学和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学位点以及一个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硕士点;建成了一个江苏省统计科研基地。学生在各类奖项评比中表现优异,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一项,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一项,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三篇,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奖三篇,全国“挑战杯”二等奖两项等。
  ———面上教学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高等数学”“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三门公共基础课程相继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全部升级为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公共数学课程的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并获两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等一系列奖励。
  在数学系教练团队指导下的东南大学数模竞赛成绩优异,2014年我校获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2项,位列国内第二,仅次于清华大学,实现历史性突破。
  ———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主动参与全校的国际化进程,积极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通过双语教学、联合培养、出国交流、邀请国外专家讲学授课、与国际著名大学建立互访机制等措施,致力于为师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国际交流平台。近五年来,主办国际会议7次,师生参加国际会议近200人次,联合培养14人次,本科生联合培养7人,邀请外教授课8人次,教师国外进修访问55人次,与境外教学科研机构合作项目4项。
  (二)对比分析布朗大学数学系学科交叉特色明显,除常见的数学研究方向之外,该系还设置了生物学、神经系统科学及视觉研究等多个应用交叉方向。本科生培养机制灵活,课程注重分层递进,学生可据自身水平和兴趣进行选择。师资力量雄厚,教授的比例为73%,为其数学学科的多样化发展和本科生的多元化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清华大学数学系力倡学术研究、广泛吸引人才,通过成立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引进了一大批海外顶尖领军人才,迅速树立了稳固的国际学术地位和权威影响力。该系教师在应用数学领域开展了多方面高水平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积极培养数学人才,通过自主招生、数学夏令营、数学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招生方法,吸引优秀学生。
  (三)存在差距学术高端人才较为匮乏,在长江学者、杰青、教学名师等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方面未实现零的突破;学科发展不均衡,未能形成合力;新兴交叉学科的培育还需进一步加强;科研和教学方面的亮点不足,缺乏一批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的教改项目;本科专业的教学环节比较薄弱,教师参与教学科研并重转型的积极性不高;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不够灵活,本硕博课程一体化亟待打通;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有待加强;此外,办公条件与环境等基础设施方面的相对滞后制约着我系的长远发展。
  二、发展目标与举措(一)总体目标目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数学学科建设要紧跟高等教育的发展机遇,突出学科特点,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并加强与工科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工作,创新发展思路,争取到2020年,数学学科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化水平有新的提升,ESI及学科评估排名位次前移,持续推进数学系快速发展。
  (二)主要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及青年骨干加盟数学系。同时加大现有师资的培养和支持力度,设立青年教师培养基金,助其快速成长;积极组织并支持本系拔尖人才申报各类项目和奖项,争取在万人计划、杰青、长江学者、优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江苏省杰青、江苏省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计划上再有所突破;在已有科技创新团队基础上,组织申报教育部创新团队或创新群体。
  ———倡导鼓励高水平科研。保持发表高水平SCI论文的规模,稳步增加ESI论文数,以提升数学学科排名。精心组织,全程关注,保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规模和高成功率。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在几个特色方向组织申报国家基金重点项目。
  ———加强学科建设。凝炼学科方向,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学科负责人和方向负责人引领作用。借助东大工科的优势,加强学科交叉,培育打造省优势学科或序列学科,乃至数学国家重点学科。稳步提升数学学科ESI论文排名。强化研究所与研究中心的学术功能,积极主办重要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加强交流,扩大影响。
  ———加强专业建设。以“数学与应用数学”核心专业为龙头,加强三个专业的建设,组织申报江苏省品牌专业工程建设项目。大力推进三个专业的协调发展、融合交叉,使数学专业类学生全面受益。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快名师培养,修订完善各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培育省级以上教学创新团队与教学名师;设立系级教改项目,鼓励教学研究,从教学实践中培育教改项目,从教改实践中凝炼新的教学成果。
  ———重视本科生培养。强化“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尊重学习规律,改革课程内容,建立课程内容分级体系。明确数学的一些应用方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完善导师制,实现个性化培养。搭建宽广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鼓励本科生参与各类大型竞赛,如“挑战杯”等,争取获得优异成绩。
  ———重视面上教学工作。加强课堂教学,明确课程负责人,推动强化新教师导师制和集体备课制,支持青年教师参加授课竞赛。加强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培育新的精品课程与新的资源共享课程。以现有省优秀教学团队为基础,组织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和打造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相关政策和教学经费向面上教师倾斜,增强面上一线教师的荣誉感。
  ———重视研究生培养。加强招生宣传,努力提高生源质量;修订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与监督,明确工研课程负责人;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和课堂教学,培育精品课程与资源共享课程;鼓励导师招收优秀研究生;鼓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支持研究生主持承担各类研究生创新计划;培育省级以上研究生教改项目与教学成果奖。
  ———积极参与国际化进程。促进双向国际交流、平等合作。邀请安排国外的知名学者来校内开展讲学交流,重点鼓励外方学者在国内的高水平的课程讲授和系列讲授;探索和国外知名的大学联合培养,学分互认,双学位等新的合作培养模式;尝试并鼓励招收国外留学生。
  ———注重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契合。教师通过科研项目与国家电网、大数据分析等热点区域相结合,促使我系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呼应。同时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引入校外实践资源,使行业企业成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与受益主体。组织申报并成立江苏省复杂网络系统分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以及江苏省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增设应用数学产业教授岗位,推动数学交叉学科的发展。
  ———加强激励分配制度的建设。强化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营造正气、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建立合理的工作量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每位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重视学生工作。以“关爱、引领、成长、奉献”为指导思想,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宗旨,以安全稳定为基础,坚持以学生为本,进一步推进学生工作规范化、精细化、特色化建设。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团建设,加强学风建设和诚信教育。搭建学习辅导、职业发展和心理辅导三大中心平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关注特殊群体。完善各类评奖评优制度,鼓励先进和创新。完善招生就业网络平台建设,加大自身宣传力度。
  (三)标志性定量指标引进或培养杰青、长江学者、千人、万人计划高水平领军人才共2-3名,引进海外名校博士6名左右;数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00名以内,国内保持前10名,并继续前行;数学一级学科评估排名在现有基础上前进2位,达到20名以内;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项左右;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3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3-4篇;发表SCI,SSCI,EI论文共800篇左右;计划选派10名左右青年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留学访问,邀请来访的海内外知名学者达到80人次,成功申报国际合作项目2项,主办国际会议5次。
  三、保障措施(一)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和党纪教育,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
  (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进一步明确系党政在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落实和完善系党政联席会议和“三重一大决策”等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领导班子集体领导的作用,规范和完善重大事项的议事规则和程序,保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高水平和办事效率。努力推进系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系内管理的积极性,保证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进管理民主化进程。
  (三)推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首先,改变以教研室为基本教学单位的模式,设立课程负责人制度、专业负责人制度和学术带头人制度,尝试以学科方向安排教学队伍,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在不同课程之间流动。其次,建立学术团队制度,实行团队负责人制度,对有潜力的业务骨干和青年教师,引进学术休假制度,试行团队整体考核方案。第三,充分调动全系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科学、优化和完善教师工作量考核计算办法、职称评定和绩效分配办法。
  (四)协调发展,重点突破———理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一方面要大力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申请各类基金项目,尤其是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推动学科建设;另一方面,要鼓励研究型教学,以国家级教学教改项目为导向,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研究。把高水平的教学人才和科研人才等同对待,推动数学学科的均衡持续发展。
  ———注重学科的协调发展。不同二级学科之间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历史的原因,在发展上存在着不平衡。在项目申报、职称晋升、人才引进等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未来的政策导向应该是以高水平研究成果为主导的同时,重点关注一些相对薄弱的学科,为学科的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重视科研项目的申报。未来的数学学科基金项目申报导向是分层申报,梯队推进,良性发展。引导学科带头人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大)项目,鼓励高级职称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支持青年教师申报专项项目和省级项目。
  ———探索新的师资队伍管理模式。结合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探索成立类似于学术特区的研究机构,遴选高水平的研究课题,考核方式、研究经费、人员配置、研究生培养等特殊政策,力争以此为突破,在未来十年内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五)进一步改善办学支撑条件积极争取学校尽早启动数学系大楼建设方案,将数学系学科以及教学的特点融入大楼的设计和建设,实质改善数学系办公条件,并筹划成立数学学院或数学与统计学院,为数学系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