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成立后,编著国内第一本“钢筋混凝土结构”高等教育教材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战争留下的百孔千疮,经济全面瘫患状态。严重缺乏人才,缺乏资金。高等教育也不例外,遇到种种困难,高校很多精英人才在战乱时代都流失到了海外。1952 年党和政府着手抓教育,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院系调整,整顿高等教育院校,急抓培养自己的人才。
徐百川教授是上世纪40 年代从美国留学归国的爱国知识分子,长期在东南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工学院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是院系调整后的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首任系主任。当时既缺人才,又缺教材,所以徐先生着手编写了我国土木类的高校第一本《钢筋混凝土结构》教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和知名度,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
中国预应力技术发展应用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徐百川先生从1956 年开始,在国内第一个开发研究预应力技术。尽管当时国外预应力技术发展已有几十年,但国内仍然是空白。1958 年徐先生领导的团队成功研制了预应力砼蒸压釜,当时在全国工程界学术界引起了轰动效应。
1960 年徐先生着手筹建国内第一个预应力结构实验室,1961 年向当时的国家建筑工程部申请建设资金,1962 年获批25 万元资金,其中19 万元土建费用、6 万元试验设备费用。并于当年设计,1963 年初破土动工,建设历时两年。记得1964 年8 月我刚毕业分配到结构实验室工作,当时正在安装10 吨行车和浇注混凝土试验台座和预应力张拉台座。亲眼目睹先生经常到工地现场检查工程进度和设备安装情况。1964 年底实验室全部建成完工,1965 年上半年 我们开始搬进新建成的预应力结构实验室 工作。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预应力结构实验 室,实验室的建成是徐先生呕心沥血的结 果。为东大率先在全国开展预应力技术的 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预应力学术研究不停步,与时俱 进推广应用于实际工程预应力实验室建成后,遭遇文革大动 乱,徐百川先生受到了不公正的冲击,使预 应力学术研究工作停顿了多年。1972 年高 校开始复课并招收工农兵学员进校学习, 年逾60 岁的徐先生,看到形势转变,带领 青年教师一起下工地到预制厂调研,在江 苏推广应用冷拔钢丝小型预应力构件,其 中面广量大的预制预应力空心楼板,很快 在江苏获得广泛应用。
1978 年改革开放后,年逾古稀的徐先 生,仍牵挂着预应力技术的学术研究和工 程应用研究。联合兄弟省市的设计和施工 单位成立了华东预应力技术联合开发中心 和东南大学预应力技术开发部,直接结合 实际工程进行研究。推广应用高强钢丝镦 头锚固体系,代换国家标准图集中大跨度 预应力屋架和6m 预应力行车梁中的调质 预应力粗钢筋,在江苏乃至华东地区获得 大面积推广应用。
1982 年结合上海色织四厂六层双跨 24m 预应力砼框架结构厂房,布机上楼。在 国内首次采用大跨多层框架预应力结构。 从设计、理论研究、模拟实验、中间试验、预 应力张拉试验到实际工程施工,以及建成 后布机上楼的动载试验等,积累了一整套 科学数据,工程获得圆满成功。获得了上海 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纺织部、建设部科技进 步一等奖。
上世纪90 年代后,在徐先生的关心下 又相继成立了东大预应力工程研究所和东 大现代预应力工程公司,亲自担任顾问,推 广应用大跨预应力钢结构。在北京西客站 首次获得成功应用。进入21 世纪后,全国 各省会城市大量兴建大型体育场馆和会展 中心,使预应力钢结构得以普遍推广应用, 绝大部分基本上均由东大预应力研究所和 东大现代预应力工程公司包揽设计和施 工。尽管徐先生已年逾九十高龄,仍然关心 着预应力技术的创新发展,为东大在全国 赢得了预应力技术发展的领跑地位。多次 获得全国大奖。并于2001 年获批建设混凝 土与混凝土预应力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 室,为吸引众多优秀人才到实验室研究提 供了平台。
2005 年,95 岁高龄的徐先生带着对预 应力技术发展的无限眷恋离开了奋斗一辈 子的东大,永远地走了!但徐先生给东大留 下了发展预应力技术的宝贵遗产,永远激 励着青年一代。
后继有人,继承徐先生的遗志,为预应 力技术的创新发展不懈努力徐百川先生健在时,高度重视人才培 养,上世纪60 年代初就开始招收研究生,培 养了一批预应力技术方面的后继人才,在东 大形成了预应力技术专业团队。徐先生招收 的第一个研究生吕志涛,1997 年被评为中 国工程院院士;改革开放后,关门弟子孟少 平,曾任东大土木学院建工系系主任,兼东 南大学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首任常务副主任。吕志涛院士担 任该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主任。
徐先生的后继传人,继承老先生的遗 志,继续为我国的预应力事业不懈努力,奋 力拼搏。近几年,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 等奖1 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国内重大 预应力工程都有东大预应力人的身影。
2010 年,启动向国家科技部申报“国家 预应力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经过两年的齐 心协力和国内知名专家的考核评审,2012 年申报获得成功。这标志着东大预应力技术 研究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有了国家认可的 研究平台。今后将吸收更多国内外技术精英 进入工程中心创新研究。展望未来,东大预 应力将会有更多可持续的创新发展成就!
祝愿徐先生笑眠九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