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
今天,东南大学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隆重开幕。首先,我代表学校党政对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座的各位代表、老师,并通过你们向一年来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管理、医疗、服务等各个岗位的全校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根据大会议程,我向大会作学校行政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2015年学校行政工作
2015年是“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收官之年,学校改革发展充满生机与希望。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在教育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领导下,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师生员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励精图治、勇于改革,各部门、单位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扎实履行职责,改革创新呈现新活力,各项事业获得新进展,和谐校园建设取得新成效,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内部治理结构更趋完善。学校始终坚持锐意改革,矢志创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内部治理结构更趋合理,依法治校能力显著提升。深入实施《东南大学章程》,制定颁发了东南大学新董事会章程;《东南大学综合改革方案》上报教育部,已审核通过并正式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改革进程与任务分解;顺利完成《东南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为未来五年的改革发展确定了总体目标、发展思路、发展原则及战略重点;遵照《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改选成立了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其中教授比例占58%,教授治学的作用日益凸显。
(二)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水平大幅提高。学校不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优化学科布局,推进一流学科快速发展。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数增至8个,其中工程学进入前1‰,位居世界第60位;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发布的“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中,工程学科位居第22位,计算机学科排名第34位,较上一年均有明显提升。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制定了《东南大学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和动态调整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学位授予点的评估与调整;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全面落实。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309名研究生入选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获批51家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84名校外研究生导师获聘江苏省第三批产业教授,在全省高校中位列第一。
(三)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成果日益丰硕。学校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及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入选江苏高校首批品牌专业建设工程8个,获批学士学位授权专业7个。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14项,项目总数位居全省第一,获批2015年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11部,设立SRTP项目1683项。在各类学生竞赛中,5783人次获得不同级别的奖项,其中获得国际级奖项152人次,国家级奖项403人次。本科生理科录取分数线高出当地重点本科线100分以上的省市18个,较2014年数量增长50%,生源质量进一步提升。2015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8.8%。
(四)科学研究与科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学校始终坚持以创新为灵魂,鼓励原始创新、协同创新,优化配置各方资源,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再上新台阶。牵头获“973计划”项目1项、“863计划”课题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项。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68项,较去年增加56.8%,其中立项310项,较去年增加46.9%,年增幅位居全国第一。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项,位列全国高校第5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均取得历史最好成绩。科研项目总经费到账18.01亿,较去年增长8.6%。SCI收录论文2160篇,比上一年增加370篇,排名第19位;EI收录论文2170篇,比上一年增加201篇,排名第10位;表现不俗论文820篇,比上一年增加184篇,排名第21位;入选2014年度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术论文1篇。发明专利申请1860件,授权发明专利1260件。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2项,并列全国第12位。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8项。获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重点项目6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立项总数及重大项目数均居全省第一。获批江苏省首批重点高端智库2个。获第43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特别金奖1项、金奖1项、铜奖1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教育部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科学技术)9项,获奖总数并列全国第6,其中一等奖4项。获得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1项。获江苏省科技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4项,位居全省第一。申报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5项,立项23项,立项数位居全省高校第一。教育部“信息显示与可视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获得立项建设。
(五)师资队伍建设与人事工作成效明显。继续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快青年教师培养,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结构。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3人获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获评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新增青年“千人计划”7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员1人。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1人,其中具有海外博士学位47人,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到80%。获评2015年度博士后综合评估优秀流动站6个,位列江苏省榜首。
(六)国际合作交流与港澳台工作不断推进。学校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办学的强校道路,积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不断提升办学国际化程度。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运行良好,与法国雷恩一大的合作办学进展顺利,与19所国外(境外)著名大学等签署合作交流协议。完成3个“111计划”重点引智基地。先后派出赴国(境)外交流学生2300余名,较去年增长46%,其中公派留学研究生184名,位居全国第3位;共派出1000多名教师赴国(境)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和访问。召开国际学术会议27次,邀请1000多名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合作研究。在校海外留学生人数达到1813人,其中学位留学生1313人,占总人数的72.4%;留学研究生495人,占学位生比例37.7%。
(七)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其他各项工作进展良好。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推进,整改落实工作进展有序,严字当头、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氛围更加彰显。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办公用房和公务用车清理整改的精神和要求,对学校各校区办公用房和公务用车进行核查清理,严禁超标用房,对腾退办公用房进行统一管理、统筹使用;严禁超标使用公务车。
此外,校园民生不断改善,民主渠道建设进一步加强;安全稳定工作卓有成效,有力地保障了各项工作的开展;财务运行情况良好,财政总收入38.2亿,较去年增长13%,为学校改革、发展、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种审计监察规范有效;对外宣传取得新进展;依法治校工作扎实推进;机关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质量有所提高;教育基金会获得“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是全国两所获此殊荣的高校之一,各类捐赠到款总额4721.6万元;进一步调整后勤服务体制机制,形成新型后勤服务管理架构,完成教育部专项工程14项;学校基本建设有序推进;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大学科技园孵化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提升;信息公开工作得到教育部充分肯定,数字化校园建设、对口支援等有关工作顺利推进。附属中大医院医疗服务和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取得较快发展。各校区、各院系、各直附属单位在学校的领导下顺利开展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
过去一年,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仍然偏少,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方向还不明晰、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高端人才总量依然不足,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知名学者和创新团队尤其缺乏;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问题的重大项目较少等。如何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格局中实现跨越式内涵发展,是“十三五”时期东南大学必须重点解决好的关键问题。我们需要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立足谋篇布局,深化综合改革,着力体制机制建设,力争在2016年取得更大更有效的突破。
二、2016年拟重点推进的行政工作
2016年是我校“十三五”事业发展的开局之年,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篇布局、改革创新的关键之年。面对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面对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态势,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改革中寻求突破、在创新中获取动力的任务更为紧迫和艰巨。
我们的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对接国家统筹推进“双一流”新战略,服务国家发展新需求,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坚持改革引领、创新发展,坚持分类支持、协调发展,坚持国际视野、竞争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深化综合改革为主线,以“人才强校”为核心,以强化科研组织为突破,以高端国际合作为关键,以全面实施“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为契机,传承东大百年优良传统,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经验,加快推进我校“双一流”建设的进程。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学以学生为本,一流大学必须培养一流的人才。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依托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学科的综合平台、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深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模式改革,致力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塑造,开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局面,培养更多具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怀、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造型人才和学术领军人才。
继续深化招生录取制度、培养机制和教学模式改革。立足学校大宣传格局加强招生宣传,不断吸引优质生源。实施“双创人才培育计划”,探索具有东大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打造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选修通道,加强高水平课程建设,构建科研与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研究型教学,实现启发式、研讨式、互动式课程教学。着力拓展本硕博一体化和卓越化、国际化、研究型人才培养新渠道,开拓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本科生更多参与科研项目,在科研锻炼中开阔视野,提升学术和实践能力。建立与国际接轨、激励约束并重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就业促发展,瞄准国家战略性行业和领域调整就业结构,引领学生树立为国担当的大志向、大视野、大情怀。
(二)以深化综合改革为主线,不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综合改革是贯穿和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全局的主线。依据《东南大学章程》,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不断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着力完善体制机制设计。严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模式。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依法依规治校,规范办学行为。紧紧围绕既定办学目标,全面实施《东南大学综合改革方案》。
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绩效为导向,进一步凝练办学思路,进一步加强谋篇布局和顶层设计,调结构、创机制、增活力。以“可视、公开、激励、约束”为管理原则,通过优化各类办学结构,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挖掘潜力、释放活力、增强动力。通过重心下移、权力下放、责权结合,合理配置校内权力和资源,优化绩效考核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形成分工科学、运转高效的校、院(系)管理架构。积极支持试点学院的综合改革,使院(系)真正成为学科建设和学院治理的主体。
(三)以“人才强校”为核心,努力构筑一流人才高地。校以人才而立、校以人才而兴。人才是第一资源,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各个环节,特别是高端人才已成为决定学校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2016年及整个“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大力推动“人才强校”战略,以高端人才撬动全局发展。坚持引育并重并举,不断创新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机制,快速构筑一流人才高地。通过改革人事薪酬制度、完善教师激励机制,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为他们打通事业上升通道,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较为优越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优化校内岗位设置,实施岗位分层分类管理与培养制度,完善同行评议机制。结合学科发展需要和岗位需求,积极探索和采用新型的聘任方式,继续推进新进教师“弹性聘期”制度。探索建立规范化的薪酬调整机制和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对于杰出人才,根据其层次和不同学科的特点,通过“一事一议”决定聘期和薪酬。改革职称评聘和考核工作,下放考核权限和部分职称评审权。
(四)以强化科研组织为突破,带动高水平学科发展。面对当前科技发展迅猛态势,唯有抢占前沿制高点,大力(下转六版)
-----------------转版-----------------
(上接四版)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在“双 一流”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要紧紧瞄 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深入实 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研组织管理, 在战略必争领域前瞻部署,增强科学研究 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沿性。大力推进科研 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各类科研资源整 合调配能力,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激发科技 创新活力。整合学校优势资源积极申报国 家大项目,吸引、汇集大团队,攻克、解决大 问题,培育、凝结大成果,力争在原始创新 和集成创新上获得重大突破。进一步推进 新型科研机构建设,加强“学术特区”扩展 与深化工作。
加强以科研带动学科建设,以高水平 科研带动高水平学科发展。高水平的科研 项目、科研平台、创新团队,特别是具有世 界影响力的高端人才,将有力地促进学科 发展。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优选学科发展 新方向。坚持以优势工科为依托,以产出原 创性成果为目标,促进理工、医工、文工之 间开展交叉研究,形成鼓励和支持新兴、交 叉学科快速成长的机制与环境,实现多学 科协调发展,打造科学合理的高水平学科 生态。针对新一轮学科评估的评估方法和 指标设置特点,结合学校学科的发展状况, 赶前谋划、提早布局,争取在新一轮学科评 估中再获佳绩。
(五)以高端国际合作为关键,加快推 进国际化进程。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 重要标志和评价指标。我们要增强全球定 位和国际竞争意识,主动融入国际高等教 育大环境,继续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 域的国际合作办学水平。参照世界一流大 学通行的学术规则、竞争机制和评价标准, 加快构建适应国际化发展形势与要求的体 制机制、管理办法及配套措施,鼓励师生踊 跃参与国际竞争,大力提升学校国际竞争 力。进一步提高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 联合研究生院和联合研究院的合作质量、 办学水平。进一步探索与世界顶尖大学开 展实质性、深层次的校际合作,建立多种形 式的国际合作载体和平台,深化国际合作 交流内涵。进一步提升聘请高水平外籍教 师的比例,通过国家引进智力“111 计划”专 项,吸引更多的大师级专家来校讲学或合 作科研。加大国际交流和联合培养力度,重 点做好高水平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留学项 目,提升师生出国(境)学习、交流比例。在 扩大留学生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留 学生培养层次。
同时,我们将科学合理定位各校区功 能,制定详细的规划建设方案,提高校园的 整体规划和建设水平。持续改善办学条件, 优化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环境,促进信息资 源共享。完善学校内部监督体系,继续规范 财务核算管理,深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完 善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创新后勤服务 机制,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坚持共享发展,增 强师生员工的获得感、认同感,激发师生员 工投身学校改革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进一 步探索民主管理的形式和方法,切实发挥 校、院(系)两级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 督作用。健全师生权益保障体系,建立健全 涉及师生权益的听证、申诉等权利保障机 制,保障师生对学校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 与权。健全科学合理的办学资源保障机制, 积极探索多元化筹集办学资源的渠道和方 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退离休协会、学 生会、研究生会等群众组织的桥梁纽带作 用,不断加强对上述群众组织的指导和帮 助,使之成为校园民主建设的重要力量。大 力推进校务、院(系)务公开、信息公开等工 作,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增进学校与教职工 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增强学校凝聚力。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过去的成 绩,凝结着全体东大人的心血和智慧;未来 的发展,更呼唤着我们的责任与担当。一所 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只有抓住机遇、敢于 挑战,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赢得发展 的先机。我们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 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牢记“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神圣使命,深入 推进综合改革,增强办学的内生动力和创 新活力,紧紧抓住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 的重要机遇,迈好步、开好局,有干劲、有作 为,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世界一流的 “东大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