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理学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联系药学与医学、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在医学生和药学生的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药理学在医药学中的作用日益提高。加之现今药理学知识的快速增长与更新,以及新兴学科如药物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与药理学的相互交叉渗透使得药理学的教学也因此变得更具有挑战性。作为一名新教师,通过自己对《药理学》课程的教学亲身体验以及在向其他优秀教师观摩学习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药理学教师除了必须具备高深的学术造诣,还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复合型医学、药学合格人才。下面我就在药理学教学中引入合适的案例和应用具有逻辑性的思维导图来谈谈自己对药理学教学的理解。
案例在药理学中的应用
药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高速发展的医学基础学科,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由于其涉及面广、内容多,加之药物种类繁多,知识点零散,相互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许多学生感到药理学内容抽象,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被动,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不足。药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一定的药理学基础知识后,通过分析案例用药过程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轻视能力的培养,因而在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药理学案例教学将药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病例用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药理学教学中,将有利于充分调动教与学的互动性及积极性,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使药理学真正成为联系基础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而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学生易于理解、感兴趣、临床比较常见的案例,将其融于药理学的教学中,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当然,案例教学法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对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深入细致研究;其次要选择适合案例,确保药理学知识(尤其是课程中重点及难点内容)与临床案例有机结合,并确定课堂讨论的范围和步骤。案例的选择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案例的选择首先要有客观真实性;其次要有代表性,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任务选择临床常见典型病例,避免病例过于复杂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要避免病例过于简单而使学生兴趣降低;另外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习兴趣与调动学习积极性。如讲解作用于呼吸系统药物的过程中可以常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哮喘为例,学习抗菌药物可以细菌性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细菌性腹泻等为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随着学习的深入,还可适当选择一些综合性案例,激发学生调动更多的精力去解决,这对提高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启发学生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在药理学的教学中恰当应用案例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法难以比拟的优势,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基础及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是案例的“筛选者”,课前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还要精心设计相关的问题情境,并给学生预设广阔的开放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有思考探索和争论的余地。
思维导图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药理学是以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为基础,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以及医学和药学之间的桥梁学科。药理学课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性,内容繁杂,同时与多门基础课程有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讲授具体药物时,既要涉及生理学知识,又要涉及病理生理学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知识点多,很难将所涉及的知识融会贯通。传统的药理学教学,教师是按照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逐个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缺点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关注具体知识细节,忽略了系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课程结束后,学生往往只能记忆或掌握一些零碎的知识细节,而无法系统性地描述某一章节所授内容的知识框架。在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目前各个院校主要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课堂信息量太大、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培养等缺点。思维导图就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难题,结合多媒体教学将思维导图引入药理学教学中,改革传统的药理学教学模式,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药理学知识的理解及记忆,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系统的药理学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又称作脑图、心智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于20世纪70年代初所创建的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工具。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神经是一个由中心向外发散的神经元,思维导图充分利用大脑记忆、阅读以及思维的规律,按照大脑自身思考问题的方式,将各种概念以类似人脑对知识储存的结构形式排列,便于理解记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思维导图是大脑思维的真实体现”。思维导图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工具,具有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特点。思维导图采用从中心向散的结构,主题的主干从中央向四周放射,整个思维导图将围绕中心主题展开,中心主题可以引出一系列与中心主题相关的各个子主题,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用“树”的形式表现出来,简洁而利于记忆。使用思维导图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把各个零散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通过建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而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作为个体构建认知体系的教学辅助工具,已经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在各种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一定应用。为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药理学知识,建立系统的药理学知识的整体框架,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将思维导图引入药理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之间有机联系,并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促使他们整合新旧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以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代表多巴胺(Dopamine)药理作用思维导图为例,图中将该药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便于学生理解、学习、记忆和掌握。
综上所述,在药理学的教学中恰当应用案例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法难以比拟的优势,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基础及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临床思维能力。而运用思维导图则是药理学教学中一种全新的尝试,是对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的一种创新,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概括、总结知识点,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核心知识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案例教学和思维导图在国内教学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应用案例和思维导图,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