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6-05-2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努力为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人才支撑———我校“十二五”期间人才工作回顾与展望人事处

   期次:第1312期   


  近年来,我校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秉持“创新机制、突出改革、注重质量、加快建设”的队伍建设理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创新工作体制机制、调整优化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国际化水平为重点,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水平,全力打造人才高地,努力为我校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人才支撑。
  一、凝聚共识,始终坚持“人才强校”的办学方针国以才立,校以才兴。我校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积极融入到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持走“人才强校”之路。把人才工作作为学校实现奋斗目标的关键抓手,作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积极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人才评价、人才吸引、人才使用的做法和经验,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着力建设一支能够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重任的一流人才队伍。
  学校成立了由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学校人才工作负总责;要求院系领导班子发挥人才建设的主体作用;组织人事部门具体协调,狠抓落实,将人才工作纳入干部年度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从而真正形成了全校各方面参与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局面。
  二、多措并举,持续推进人事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我校坚持把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作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突破口,以《东南大学章程》为依据,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打出了一套富有特色的“组合拳”。学校制订或修订了50余个有关人事制度方面的文件,覆盖了高层次领军人才、青年学术人才、管理人员、学工队伍、实验技术人员等各类主体,涵盖了人才的选拨、引进、培养、考核、评价、扶持、待遇等各个环节,贯穿了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人才激励、人才竞争、人才考核、人才流动等方面的制度体系。例如在技术职务评聘方面,修订了《东南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例》、《东南大学教授职务评聘条例》、《东南大学审定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暂行办法》、《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实施办法》、《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条例》等;在激励政策方面,出台了《东南大学突出成果奖励条例》、《东南大学关于鼓励承接科技重大项目的管理办法》、《东南大学科研基金资助计划管理办法》、《东南大学专利基金管理办法》等;在人才引进方面,出台了《东南大学高水平人才引进暂行办法》、《东南大学新进教师聘用办法》等;在人事考核方面,出台了《东南大学教师岗位聘用聘期考核办法(暂行)》、《教师岗位考核积分办法》等。全面推行高层次人才全球招聘制度,加快推进教师队伍的国际化进程,在Science、Nature、Wiley等杂志及网络上刊登学校的招聘广告;建立人才分层培养管理模式,完善由江苏省博士集聚计划、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资助计划、学校青年特聘教授、学校特聘教授以及青年千人等组成的后备人才培养通道,调整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资助计划、青年特聘教授的支持体系,修订《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条例》、《东南大学特聘教授条例》;参考世界一流大学学术休假制度,鼓励高层次人才利用带薪休假,赴国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专门从事学术访问、交流或著书立说等纯粹的学术活动;逐步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并存的多元化分配制度,对高端人才实施“一人一议”的个性化薪酬激励机制;对海外引进人才,避免引进后“水土不服”,启动分阶段考核模式,等等。
  通过这些改革举措,营造了广大教师安心做学问的良好氛围,营造了有利于人才辈出的优良环境,为人才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三、人才工作成效初显,学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1、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东南大学现有专任教师2737人,其中正、副教授1874人,博士生导师770人,两院院士13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4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5人,“万人计划”专家1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1人,国家“十二五”863计划领域专家4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2人。形成了一支国内与国际教育背景相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大学管理相结合,资深专家教授与中青年骨干教师相结合的朝气蓬勃的人才队伍。
  2、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
  学校在人才工作方面的持续改革创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迈上新台阶。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东南大学位列全国第一的学科数和排名前两位的学科总数并列全国高校第7位。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其中工程学上升至第60位,进入全球前1‰。工程学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位列全球第31位;计算机科学名列全球第50位。在新一轮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获奖总数并列全国高校第8位。近五年来,东南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8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去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在国家奖通用类项目排名中位列全国高校第3位。
  在学校科研平台建设中,建设了一批国家、部省级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相继产生了未来移动通讯技术、高低压功率集成电路技术、大跨空间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沥青桥面铺装技术等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对这些具有高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学校积极引导在江苏转化,在江苏转让的专利数占东南大学专利转让总量的70%以上,为企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和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动力。
  3、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近五年,学校每年到校科研经费始终保持江苏高校第一位,经费总额累计达69.15亿元,其中超过55%为产学研合作横向经费。2004至2013年,东南大学作为依托单位参与了135项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涉及省资助经费超过13亿元。学校与国内外重点优势企业建立校企产学研联合研发机构近100家,为一大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每年服务于企业签订的“四技”服务合同金额超过4亿元,按照学校2000名理工科专任教师计算,人均每年超过20万元,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些科研项目的完成和实施,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据江苏省内高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结果显示,东南大学在所有7项指标中,每年均位列前茅,绝大多数指标居江苏省高校第一。
  学校积极探索创新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新模式,与地方政府共建区域研究院。目前有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东南大学无锡分校、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区域研究院的建立为东南大学向该地区辐射科研成果、提供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交流提供了一个综合平台。迄今为止,东南大学区域研究院中建设了近20个市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开发了一批适合地方需求的技术,培养了近千名高层次人才。入驻苏州研究院的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联合研究生院和联合研究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建设的首家研究生层面教育的中外联合研究生院。另外还与地方政府、企业或企业联盟合作建立产业(专业)研究院。
  四、面向未来,全力打造人才高地面向未来,我校将按照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中央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建设要求,创新机制、突出改革、注重质量、加快建设,全力打造人才高地,建设以大师级学者领军、以高端人才主导、以优秀中青年学者为主体,具有创造力和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东南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人才支撑。
  1、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组织人事部门统筹协调,相关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各方面参与支持的人才工作格局。调整和完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2、继续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切实转变人事观念,实现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的转变,科学构建岗位体系,打破体制壁垒,构建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采用与国际接轨的人才选聘机制和薪酬保障机制,全面推行高层次人才的全球招聘制度,加大力度引进高端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
  3、加快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的机遇,更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立以国际一流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为主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数据库,推行“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引进模式。
  4、大力培养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建立青年教师指导委员会,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改进与完善新教师入职培训、首开课教师培训、青年教师授课竞赛等工作,与院系青年教师指导委员会相结合,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
  5、着重加强学术特区等创新团队建设。通过重点建设由长江学者领衔的学术特区,加快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重大高水平研究项目选拔队伍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调整研究经费投入方式、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审、研究资助、国际交流等方面重点支持优秀团队出成果、上水平。
  6、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构建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并存的多元化工资体系;建立规范化的考核激励机制和相应的薪酬调整机制;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全面实施“弹性聘期”和“学术休假”管理制度。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