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小石先生原籍浙江省嘉兴县,其父 胡季石是晚清举人,客居金陵,长于古文与 书法,家藏文物典籍非常丰富。胡小石出生 成长于南京,受到了家庭良好的文艺熏陶, 1905 年考取宁属师范学堂简易科,学习数 理化等普通科学及教育学, 1906 年考取两江优级师范学 堂预科,次年2 月插班入农博 分类科,所学科目有生物、矿 物、地质、农学等理论与实习。 在一次文化测试中,两江师范 学堂监督(校长)李瑞清先生 发现胡小石旧学功底颇深,倍 加激赏,亲自授其国学经典, 遂成为李瑞清弟子。1910 年2 月胡小石从两江师范学堂毕 业,留校任附中教员。并且由 李瑞清先生介绍,拜两江师范 学堂总稽查陈三立 (散原)先 生门下从受诗学。1912 年3 月 至1917 年7 月之间,胡小石先后在江苏第 四师范、长沙明德中学、江苏第一女子师范 任博物教员兼教国文,系统研究了经学与 中国古代文学。1917 年8 月任上海仓圣明 智大学国文教员,次年1 月,应李瑞清先生 之召,任李瑞清家的家庭教师。李瑞清先生 自己没有子女,但是随李瑞清生活的子侄 辈甚多,合家有近50 口之多,其稚童教馆 启蒙需要有真学问的先生,李瑞清先生选 中了弟子胡小石。
胡小石先生在李府教馆的同时,兼从 李瑞清先生学习国学,拜家乡前辈沈曾植 (子培)先生门下,请教文字金石之学与碑 帖之学。在上海教馆期间,得李瑞清、沈子 培亲自教诲,学业日新,打下了国学的坚实 功底,李瑞清先生逝世以后,胡小石每逢李 梅庵忌日必定素斋以纪念先生。
李先生去世,胡小石离开上海到北京 女子师范学校任教,与李大钊(守常)同事, 成为益友。李大钊先生遇难后,胡小石先生 非常悲哀,每每于梦中相见。于是离开北 京,辗转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西北大学、 东南大学、金陵大学、云南大学、中央大学 等学校任教。1949 年南京解放,胡小石任南 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为主讲教授。胡小石得 李瑞清、陈三立、沈曾植三家教诲,学问极 其渊博,在中国古文字学、古汉语声韵学、 训诂学、经学、史学、文献学、诸子百家、佛 教典籍、道藏、金石学、书学、中国绘画学, 以至于辞赋、诗歌、词曲、小说诸方面无所 不通,涉猎面非常之广泛,在此基础上,胡 小石先生用力最深的学科是:
一、汉字古文字学研究。将甲骨文、青 铜器铭文、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融会贯通, 旁引经文以及碑刻、竹木简书文字,用以探 求中国汉字古文字的字形、 字音、字义,以及嬗进变迁。 研究甲骨文、金文能够独辟 蹊径,著《甲骨文例》《金文 释例》《说文古文考》《说文 部首疏证》《夏庐金石文题 跋》《齐楚古金表》《古文变 迁论》《声统表》《读契札记》 等书。其时殷墟考古大批甲 骨文出土,将出土文物与汉 人许慎的《说文解字》、金文 研究、契形文字、秦汉竹木 简文字、汉、晋、隋、唐历代 碑刻进行形、声、韵、义的系 统研究,正是李瑞清先生研 究中国器青铜文字,以器分派的科学研究 方法的发展。
二、汉字书法学研究与创作。胡小石随 李瑞清先生多年,耳濡目染李瑞清先生作 书法,李派书法随晚清民国书法风尚,崇尚 北碑,在研究中国汉字文字学的基础上研 究书法,兼契形文字、篆书、简牍、碑、帖之 妙,得其精神,独步一时。胡小石先生平生 喜好作书法,1934 年在南京金陵大学“国学 研究班”讲授书学史。为大学开书法史第一 人。1943 年在沈子善主编的《书学》杂志第 一期发表《中国书学史绪论》,在课堂上讲 授《中国书学史》,上至文字的初起,象形文 字、古文字、大篆、籀书的区别,篆、隶书、八 分;下至汉魏碑刻,以及晋人书法,二王书 法、近代书法,其干流枝派,风格造诣,一一 加以解剖分析,详尽精湛。并且精通于鉴 赏,对于前人书法,过眼便能辩其真伪。 1961 年应江苏省委宣传部建议,撰写《中国 书学史》,可惜后来先生抱病,写到东晋王 羲之、王献之没有能够完稿,十年动乱中书 稿遗失。胡小石对于书法有长期的艺术实 践,1988 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胡小石书 法选集》,收入书法作品116 件。
三、《楚辞》学研究。民国年间闻一多讲 楚辞,胡小石也讲楚辞,两家各有特色。胡 小石讲楚辞,合史学、经学、文学以讲楚辞, 阐明屈原创作楚辞时的心迹,具有史家的 远见卓识,并且用清代经师的考据学方法, 考证注释当时的名物。讲到文辞绝胜之处 则反复吟咏,发其微妙,达到《楚辞》声、情、 音、韵合一的佳境,课堂之上,余音缭绕,三 日不绝。胡小石先生关于楚辞的著作有《< 离骚> 文例》《远游疏证》《楚辞辩名》《楚辞 郭注义证》《屈原与古神话》等。
四、中国文学史研究。由于先生涉猎 广,讲中国文学史则能够左右逢源,取清 代扬州学者焦循提出的“一代有一代之所 胜”的观点,研究一代有一代的文学风格 与形式。讲周代文学则取《诗经》三百零五 篇与青铜器金文中之韵文。讲战国文学则 取《离骚》,讲两汉文学则取古乐府、汉赋, 讲魏晋南北朝文学则取五言诗,讲唐代文 学则取唐诗,讲宋代文学则取宋词,讲元 代文学则讲元曲,讲明清文学则讲南曲、 小说、戏剧、弹词。考镜源流,阐述发展,深 受学生爱戴。
胡小石先生与吕凤子先生同为李瑞清 弟子,1935 年吕凤子先生辞去中央大学教 职以后,每到南京必与胡小石会面,师友同 门之情惺惺相惜。胡小石先生经常教导弟 子,要想成为学有造诣的人,就应该兼具 “儒林”和“文苑”之所长,既能够搞研究,又 要懂创作。李瑞清的挚友著名书法家曾熙 (农髯)评价胡小石为人是:“其为人,孤峻 绝物,苟非所与,必面唾之,虽白刃在前不 顾也。及观其事师敬友,则循循然,有古人 风。”在其53 年的教学生涯中,胡小石先生 秉承李瑞清先生的遗风,关心学生,热心于 教育事业,战乱年代目睹生民涂炭,常有愤 世嫉俗的语言,为当局反动势力所忌,列入 黑名单中几遭不测。淮海战役后,国民政府 强令中央大学南迁,胡小石先生与梁希先 生等人率领学生护校,国民政府教育部欲 聘胡小石为中央大学校长,胡小石先生在 教师大会上严辞拒绝,亲自参加学生请愿。
南京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重用先生的 学问,尊重先生的为人。后因患肝炎,弥留 之际,将毕生藏书捐赠南京大学图书馆,所 藏文物捐赠南京博物院,贡献国家文化教 育事业。楹联“楼居万里客,窗对六朝松”是 先生教书生涯的真实写照。胡小石先生早 年从上海到云南,云游万里从事教育,最后 定居在六朝松下,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属。世 事烟云,人生过客,六朝松见证了从李瑞清 到胡小石两代学人的人生轨迹。
(本文资料来源:曾昭憰《胡小石先生 传略》、王少荣《文坛泰斗胡小石先生》)
【校友辞典】胡小石 (1888 年7 月9 日—1962 年2 月11 日)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 又号子夏、夏序,晚号沙公,祖籍浙江 省嘉兴县,两江师范学堂生物学专业 毕业,李瑞清入室弟子。1943 年教育部 部聘教授,1956 年新中国首批一级教 授,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江苏省人民 代表,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委员会副主 席,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江苏省 书法印章研究会主席,南京大学图书 馆馆长,南京博物院顾问。出版著作有 《胡小石文集》、《胡小石文集续集》、 《胡小石论文集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