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7-04-1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图片新闻

    摘要:  日前,又是一年研究生面试时。恰逢周末,硕士研究生面试健康体检周期短、时间紧,四牌楼、九龙湖医院不能停诊,而且近年来数

  • 江苏省台办王鲁宁副主任来我校访问

    摘要:  本报讯3月29日下午,中共江苏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王鲁宁在省台办调研处、台商服务中

  • 风吹过来———访我校艺术学院姜耕玉教授余家仪

    摘要:  编者按近日,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姜耕玉教授的长篇小说《风吹过来》被中国文学权威刊物《长篇小说选刊》2017年第2期选载。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吹过来———访我校艺术学院姜耕玉教授余家仪

   期次:第1338期   




  编者按近日,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姜耕玉教授的长篇小说《风吹过来》被中国文学权威刊物《长篇小说选刊》2017年第2期选载。此前,该小说在文学杂志《钟山》2016长篇小说A卷上发表,引起文学评论家和媒体关注。
  春分时节,多日的细雨连绵之后,终见云销雨霁。早晨,久违的阳光散落在四牌楼的校园,空气中处处弥漫着雨后的清新。笔者来到四牌楼校区的梅庵会议室采访了长篇小说《风吹过来》的作者———我校艺术学院姜耕玉教授。初见姜教授,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他戴一副眼镜,身着黑色外套,看上去非常精神、利索,举手投足间散发着诗人的温文尔雅,谈吐之间又展现了学者的渊博才识。谈及文学创作,姜教授娓娓道来有关《风吹过来》的故事情节及创作过程。
  风吹过来时代之殇《风吹过来》描写了发生在文革初期的一段故事,也有历史的追溯与延伸。白梦魁、靳生与杨小陶之间的爱情演变是小说主线。小说摆脱了两个男人角逐一个女人,或一个女人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的套路,而是依循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人物境况与性格遭遇,描写高中学生白梦魁从对漂亮女教师杨小陶的暗恋到公开追求,发展为杨小陶自杀、白梦魁终身残疾以及靳生剁手的悲剧结局。杨小陶坚持不说假话、不做违心事的理念,她一直不知道自己是私生女,真正的父亲是一名高官,但她不仅不能得到权势的庇护,反而由于生父被打成走资派而受到牵连和批判。她的丈夫靳生性格儒弱,本是最亲近她的人却疏离和背叛了她,体现了人性的矛盾和复杂;作为红卫兵造反派成员的白梦魁,不顾“丧失阶级立场”、竭尽所能地保护杨小陶,而在那样一个时代环境下,所有的努力却也只是杯水车薪,体现了人性的无奈。这一场爱情悲剧,亦是整个时代的悲剧。小说中的情节荒诞而真实,一个个人物形象是一代人的缩影。全文通篇充满自省与反思。这一乱世爱情悲剧,折射着极左的道德理想和阶级斗争所阉割不了的欲望与人性之美,在人性被假大空扭曲的年代里所没有泯灭的真情与爱情的力量。
  小说虽然设定在“文革”背景之下,却对今天的社会仍有现实意义。故事讲述的是特定背景之下三个主人公之间的爱恨纠结,实际反映的却是人性的善与恶,无关乎时代背景。小说揭示了人性中诸如懦弱、奴性、随风倒等弱点,对漂亮话、空话、假话习以为常的世风,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的尊严与理想爱情等美好事物的向往。此外,故事的背后亦暗含着作者对于当下社会现状的反思。
  这部作品也是姜教授的首部长篇小说,全书约30万字。姜教授说,他属于老三届,这篇小说创作初衷源自青春岁月的“文革”记忆,是一名中学红卫兵造反派的真实心路历程并由此产生的反思与忏悔。他在《长篇小说选刊》的“创作谈”中写道:“从人对欲望的认识与把握上,反思青春记忆,使原先僵化的经验得以激活与提升,由此我产生了创作冲动”。虽然创作的故事是作者自身经历的表现,但文学作品反映的是“心灵的真实而非生活的真实”。姜教授称,对于创作而言,个人的体验经历十分重要,这些体验经历所带来的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基础。
  推翻初稿精益求精作家在创作中常常会遇到瓶颈,姜教授也不例外,他坦言在创作过程中曾遇到过两个难点。首先,长篇小说不同于中短篇小说,短篇写场景,中篇写故事,长篇则要在故事的长度和复杂性中写人物的命运。因此一篇长篇小说需要作者驾驭好全篇的结构、故事的节奏及情节的发展,并始终把握住人物的塑造,要将情节处理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同时,针对“文革”的场景描写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物及其背景,因此在保证小说故事的完整性中,对有关人物描写的情节取舍上,成为创作过程中的另一个难题。姜教授称,“人生好比一出戏,小说中的各色人物都要登场表演,历史背景就好比一个舞台背景,其目的是表现出人性最真实的状态。”表现人性的深度与复杂性、微妙性,是长篇小说的基本要求。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依据。因此作者对于人物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对于这一点,有着多年理论研究及创作经验的姜教授深表赞同。他说,文学作品一定要有深刻思想。这就要求作家感觉要敏锐,要具备前瞻性,甚至先知先觉。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应该处于世界的前沿,是一种现代精神。虽然作品是反映历史和当下社会状态,但应是未来人类精神的导向,写出年轻人的梦与精神彼岸。作家应该用大爱去感受所塑造出的人物世界,要以博爱拥抱笔下人物,即使在塑造自己不喜欢的人物时,也要抱着宽容、客观的态度去描写,这样才能将人物塑造得更为真实、更贴近生活,更具有人物的美学价值。
  任何一部精良的作品,都离不开作者无数次的悉心打磨。《风吹过来》的创作历时5年之久,其间几易书稿。姜教授说,小说的初稿曾被完全推翻,旧的故事架构和情节发展全部被抛弃,仅保留了部分精彩的细节描写,成书之前约有2-3次的较大改动。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对于文学创作的热情,姜教授在改动时不断地思考着,如何丰满人物形象,如何深入刻画人物。多次修改调整之后,才最终使得人物的感情实现自然过渡,并达到对读者心灵上的震撼。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姜教授自小热爱文学,初中时代已在期刊《萌芽》上发表过文章。在丰富的人生经历中,姜教授对于文学艺术的热情不减。早期,姜教授在读《红楼梦》之时萌生了创作的想法,却在研读的过程中开始了对文学艺术的理论研究。1980年,姜教授在《文艺研究》第5期发表长文《谈<红楼梦>人物语言的性格特征》,引起红学界的重视。此后,姜教授陆续发表多篇有关《红楼梦》艺术研究的论文。6年后,姜教授当选为当时中国红楼梦学会最年轻的理事。同年集合12篇论文出版《红楼艺境探奇》一书,著名国学大师、红学家周汝昌曾为此书作序,并予以很高的评价。如今小说创作的成功,与他最早对《红楼梦》的阅读和研究是分不开的。
  姜教授自1993年任教于东大以来,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创作。令人敬佩的是,姜教授的认真和执着使他在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两个领域都各有建树。理论研究方面,其著作《艺术辩证法》(2002年),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在艺术、文学类最高级刊物《艺术研究》、《文学评论》发表论文16篇。文学创作方面,已出版诗集有《我那一片月影》、《)亮的风》,小说散文集《遥看草色》等。新诗作品《渔舟唱晚》被选入北师大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电影剧本《河源》获首届钟山杯电影剧本征集奖。
  姜教授曾经为了创作小说而研读《红楼梦》,意外地步入文艺理论的研究领域,只因多年不忘初心,才终于完成了当初创作长篇小说的梦想。姜教授曾感慨道,一个人一生能够做好一件事,已属不易,而自己一生中尝试了很多件事。他种过田,当过兵,做过职员,后又成为老师;他专注于艺术理论研究,是一名学者;他热爱文学艺术创作,是诗人,是作家。然而事实上,无论姜教授在哪一个身份之下,都始终保持着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姜教授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将生活阅历沉淀后的结果。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是姜教授创作上的财富。姜教授称,虽然自己年岁已长,不如年轻作家的创作精力与激情,但也拥有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的资源,关键在能否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与创造力。姜教授退休以后专注于创作。他凭借丰富的人生经验与深邃思想,凭借年轻心灵与不衰的创作才情,发挥着独有的艺术创造力。对于未来的计划,姜教授表示自己目前创作状态非常好,正在准备创作一部新的长篇小说,预计两三年完成。今年,他打算去深入生活,考察和体验所要表现的人物和风土人情。
  【人物简介】姜耕玉,男,1947年生,祖籍苏州,长于盐城。种过田,当过兵,做过职员,读过大学。曾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博士生导师,现当代文学学科点带头人、世界华文诗歌研究所所长。
  代表作品有《红楼艺境探奇》等。新诗作品《渔舟唱晚》被选入北师大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著作《艺术辩证法》荣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并被评为中国图书第二批对外推广交流重点书目;作品《新诗与汉语智慧》获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论文《“西部”诗意》入选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理论评论卷;电影剧本《河源》获首届钟山杯电影剧本征集奖。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